经典文化散文欣赏34篇内容摘要:

望。 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 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 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阅读提示 “主人”匆匆逃离那块贫瘠的土地,离开与他朝夕相处的“蓑衣”,但在某个下雪天极为寂寥的城市角落,又情不自禁地想念起“蓑衣”,人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这好象是无法解决的一个悖论。 这时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 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是怎样的内心救赎呢。 为的是无情的遗弃,还是深沉的古典情结,抑或是遭遇现实的迷失。 “来自江南”一语与 开头“老家江南”呼应,首尾圆合,可见作者的匠心。 全文读来情切意浓,流动着清丽恬淡的神韵,贯注着一种飘忽邈远的清气,但不乏有沉滞苦涩之味。 走失在纳西文字中 作者 富遐 与丽江古城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古城,仿佛有精灵轻拉你的衣袂,一不小心就会抖落一个故事,惊醒一段传奇。 从城门走进四方街,那些通往小街的路口都在向你招摇,诱惑着你不知从哪条路开始起步。 但担心是多余的,随便选一个路口进入,都不会迷失方向。 因为丽江的水是有灵性的,她完全充当了导游角色,潺潺地为你导航,水的方向就是人 想要去的方向。 踏着斑驳的略有些倾斜的石板铺就的老街,路边小桥下的流水和着脚步的节拍轻吟浅唱。 沿街的小商品,各式饰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尤其是那些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佛像铜锅,藏刀手镯和叮当作响的银饰,令任何人都不会拒绝欣赏,而又忍不住停下脚步,用异地的民族文化充实自己的行囊。 而我则是在一幅幅纳西手艺人的字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时空概念的。 浏览小街图文并茂的纳西版画、烫画、木刻画的同时,我被名叫“纳艺人”的刻印店所吸引。 这个尚显拥挤的店铺里,摆满了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家族,应游人所需把名字或经典妙 词,感悟小语刻在石头上,随你到天涯海角。 我把自己的名字写给了纳西艺人,并让他写出纳西文字后予以图解。 他写的“富”字是一口精致的小锅,锅内有米粒,还冒着热气,意寓不愁吃喝,表示富裕;而“遐”字则是一个意象的脑袋在思考,青烟缭绕表示思索后而又浮想联翩。 刻印仅用了一会儿,我却在小店驻足了一小时之久。 而后,我又让艺人刻下了另一方“珍爱一生”的石印,纳西的象形文字让我看懂了所谓的“爱”字是手掌里放上一个眼睛。 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把眼睛呵护在手心,足以说明爱之情深了。 我把这些精美的石刻小心包好,揣在怀里,仿佛拥有了 一个永久的秘密。 望着如此丰富而生动的纳西文字,品味着素朴的东巴文化,我陷入了沉思,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就暂且把自己弄丢一回吧,一个人在陌生的古城,沧海桑田的老街中丢失了也不必在意,太阳升起的时候自然知道自己来自何方。 赏心悦目中,我的眼神中尽是千姿百态,袅娜起舞的纳西象形文字,它们或倚或靠,或独自成体,无不将大自然的草木花石,高山湖泊,日月星辰,浮云流水融入纳西的东巴文化中。 想像自己若生在纳西家族也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不必工工整整书写一笔一捺的汉字。 纳西文字的每一个字都可以随想像派生出许多更形象的“字态”,甚 至扯一片绿叶就可以表达爱情;剪一缕清风就可以风花雪月;掬一捧溪水就可以洗荡灵魂„„ 在纳西文字的无限倘佯和贪婪对眸中,我似乎幻化为带翅羽的文字,穿越时空,在远古飞翔。 纳西文字的笔画是粗犷的,犹如纳西人的豪放性格;纳西文字的姿态是柔美的,一如纳西人丰满而细腻的情感。 纳西人是热情好客的,无论你行走到哪条街,哪个店铺,迎面而来的都是淳朴的笑脸。 丽江古城处处弥散着淡淡的温馨的气息,在古街信步,恍若回到了深情依恋的家园。 渐行渐远时,接到了友人短信,告知在“酒吧一条街”等我。 这时方才感到文字真是个好东西,无论你在天地 间的任何角落,只要有文字互通信息,就能将丢失的灵魂轻易打捞上岸。 赶到酒吧时,已是酒盏狼藉,即将散场了。 友人又走在了一起,但却不得不与丽江的夜色道别了。 走出古街时,许多店铺已放下了木板门,一轮朗月在头顶照着,高跟鞋敲击老街的声音传得很远。 我们终将是过客,我们带走了对丽江和纳西文字的一夜深情,但我们也懂得了珍惜,无论行至何处,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唱吟过往。 1轩 江堤 建筑是很有趣的。 12 世纪的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建造一座拥有 600 多根石柱的庙堂的时候,岳麓书院的建筑学家早在 10 世纪就已经修建了有数十根木柱支 撑的百泉轩了,这种柱式建筑的共同性,使人类的居住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找到了结构上的统一。 我不知道在西方建筑语汇中关于轩应该如何定义,中式建筑中的轩,古书上有多种解释:楼板、飞檐、有窗户的长廊、窗户、屋檐、堂前的平台、房室,甚或可用指厕所。 这里所指的轩是以敞朗为特点,而又临水的建筑物。 读《红楼梦》:“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 ”那种园林的气息从玄妙的远观中已透出来,通过建筑语言象征系统,便知那轩中主人的生活风貌。 建筑之于生活,有一种诱人的新意。 从建筑的诗性角度去打探这座庭院的轩舍, 已经精美绝伦。 廊柱漫不经心地排列,沉醉于自然的风华和文化的典雅之中,历史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氅蓬,从来没有脱去,文化的力度显现出来,大气之中透着平实。 重叠的飞檐,即便在清淡的风雨中亦张开它畅想的羽翼,一副要往深壑中飞去的样子。 成排的门窗,雕镂得如同一幅幅经典的水墨,庭院的风景一年四季要借它照自己的装束。 轩前轩后的古树,像一群思想的宿儒,有着典雅的造型和神祗的魅力,轩内轩外的古井和池沼风花雪月,光亮照人。 从建筑历史来说,百泉轩已经跨越了两个千年,设若做一种文物发掘,它的建筑堆积层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高贵悠远 的情调在地层深处转动,一定有一些文化故事在内心漫步,其历史的气韵,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品赏。 百泉轩建筑的精彩语汇集中在格扇、槛窗上。 临水的一面为全开扇,高达数米,格心的棂条秀巧纤丽,花饰简约,裙板不作多余的装饰,显出淡泊的闲居情趣。 百泉轩的精妙,在于环境融入了建筑,而不是建筑融入环境,每一个建筑构件的内部都有自然在歌唱。 轩前轩后的溪泉像梦一样飘忽,万千的声响都是为这轩而鸣,而且,千年以来保持着坚贞如一的韧性,从不间断。 对于岳麓山来说,溪流就像用来拴宠物的链子,时时刻刻将这轩拴着,它知道这“宠物”跑不到哪 里去,随便将链子在树木竹石间绕两绕,然后四处望望,到后面闲卧去了。 没有人知道溪泉带着什么妙旨来到这里,有时候轩里的人似乎明白,大多数时候是不清楚的。 而人又带来什么使命驻扎在轩中,溪泉有时候明白,但大多数时候同样不清楚。 所以千年以来,无论是溪泉跟人,还是人跟溪泉都是一种若即若离、似懂难懂的关系。 人、建筑、溪泉三者同处于一种朦胧状态。 诗歌中有朦胧诗,不知建筑能否说朦胧的建筑。 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文化人固守在这种朦胧里,将美丽的灵魂安放在溪泉竹石之间,为一些学理而穷其心力,体验文化中流泉恬噪、藤葛依依、书巷深寂 的情调,灰墙青瓦、红柱花窗在碧泉沼池中清丽得不留一点余地,那时候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溪泉一定是看得很透澈。 文化人从经过修茸的书窗下抬起头来,隔着疏疏的花栏,也将流水看得清楚。 “流泉清自泻,触石短长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 ”(张栻《石濑》)流水知这读书人的用意,叼着一瓣书声就到园中转悠去了。 至于那池塘,还睁着大眼睛望着那个穿道袍的人,沉重的书本消解了他的诗意,好久才将一种古老的启示悟出来:“半亩荒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有经验的读书人一有诗句就记在纸上 ,这读书人却很痴傻,缄默着用树枝写在水上,池塘自然欢愉, 800 年以后,见到游人,还能听到入池的流水朗诵这首诗歌。 流水的精粹和文化人的迷醉在这样的时候是合二为一的。 在历史的另一些时候,文化人已远离这里,短暂的生命已经终结,文化呈现断层,历史走到半途已穷困潦倒,寒风将四壁的温暖吹散殆尽,溪泉在断壁残垣之间跟人作隔世之别,文化的风雅全被绞杀。 这样的时候,溪泉虽然仍在冷冷奔涌,但它们的内心充满忧郁,好像回到了悲剧状态。 冬季日久不去,曾经缭绕不熄的歌声因为冥顽的坚冰而变得抽搐,如同幢幢的鬼语在天地之间游走。 可怜轩舍 与溪泉还在固执地等待旧日的人归来。 在漫长的时空中,人的足迹就像一条麻石古道,由一块一块的石板链接而成,什么地方的一块石板碎裂了,残缺便出现了,所以人类的历史是残缺的历史。 而溪泉却不一样,像时间的河流,不断向前向前,风华不会被流水冲走,以它永动不息的脉搏来探测一座轩的文化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以人类现有的能力,大概永远也分析不出来。 1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 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 的风雨永远存在 —— 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 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 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 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 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 —— 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 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 依旧华美 —— 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 依旧精致 —— 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 —— 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 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 再去圆明园。 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 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 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是一片喧嚣。 柳纱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 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 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 去绮春园。 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 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 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 :笑。 笑啊。 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 在大水地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 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 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 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 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 历史呢。 耻辱呢。 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 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 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 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 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 1 干干净净的傅雷 刘水清 很难 想象公元 1966 年 9 月 2 日深夜,是怎样一个古怪的夜晚。 也许那夜就像打翻一瓶墨水,整个一张稿纸没有一点洁白的地方;也许那夜狂风大作,雷霆万钧,偌大的上海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许那夜花好月圆,竹影摇窗,与从前的夜未来的夜别无二致。 然而就在此晚,午夜已过,凌晨刚至,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 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度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 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憨厚,柔情似水,就像一根 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 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 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自古至今也屈指可数。 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 ”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 傅雷和夫人临走前的 9 月 2 日夜,曾给他的亲人留下一封仅有千余字的最后家书。 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 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 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 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 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 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 ”然而作为一个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 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一个知识分子痛切地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领导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重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