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简答、名词解释、大题)(16)内容摘要:

最终以贵族落败而告终。 又如《弃妇》中的鲍赛昂夫人,在情场上的失意。 写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作品有:《高利贷者》、《欧也妮 葛郎台》、《纽沁根银行》 如《高利贷者》的主人公高布赛克是早期资本家的典型。 如《欧也妮 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发家的方式又比高布赛克进了一步,是巴尔扎克创作中著名的资产者典型。 如《纽沁根银行》的银行家纽沁根又不 同了,他非但不装穷,反而尽量摆阔,制造豪华的假象,骗取存户的信任。 揭露金钱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 作品有:《幻灭》、《欧也妮 葛郎台》、《高老头》 如《幻灭》讲的是王政复辟时期两个有才能的外省青年吕西安和大卫被金钱毁灭的故事,吕西安就是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 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 作品有:《农民》、《幻灭》 如《农民》中的米雪龙老爹和《幻灭》中的克雷斯吉安,巴尔扎克特别强调和突出的是他们性格中的忍让精神。 对理想社会的探索。 《悲惨世界》主要内容 、 主题 在小说里雨 果令人信服的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富人们为所欲为,而劳动人民则被注定过贫苦的生活。 他在《悲惨世界》的 “作者序 ”中说明,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因为 “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 ”,是因为 “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 ”。 还明确的说:只要 “本世纪的三个问题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 《悲惨世界》的明确目的就是要揭露社会的不合理和不正义。 雨果的《悲惨世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为了维护剥 削阶级利益而存在的。 《悲惨世界》里共和党人起义的斗争写得惊心动魄,十分壮烈。 小说中压倒一切和贯穿全书的乃是仁慈、博爱才能拯救社会的思想。 这种思想主要的通过冉阿让的形象以及恶人最终受到报应表现出来。 雨果通过冉阿让的转变向读者说明:以刑罚为手段的现行法律,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因此它是一种低级的法律。 雨果已经把他的博爱主义哲学同空想社会主义学结合起来了。 (他所写的小城居民实际是就是一种乌托邦思想。 ) 雨果是个坚定的人道主义者,他对仁慈、博爱的力量确信不疑。 他始终主张对人进行道德感化。 (感化了沙威和冉阿让) 《艰难时世》主题 狄更斯没有被四五十年代英国社会表面的繁荣所迷惑,他认识到社会的根本矛盾就是劳资矛盾,看到社会的巨大危机,敏锐地认识到这个繁荣盛世其实就是冷酷无情、扼杀人性的艰难时世。 小说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工业城市焦煤镇里。 主宰这里的两个资本家,一个是国会议员、 8 退休五金批发商和教育家葛雷硬;另一个是工厂主、银行家庞得贝。 他们都信奉功利主义哲学,追求个人的实际利益。 通过写葛雷硬的 “事实哲学 ”扼杀人性,庞得贝鼓吹自由竞争多工人进行残酷剥削的事实,谴责功利主义哲学和曼彻斯特 学派政治经济学说的罪恶,并加以讽刺。 作者看到力量阶级对立,正面描写劳资矛盾问题;他同情工人,对资产阶级及其欺骗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但是,他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他们的丧失人性和缺乏仁爱精神。 他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小说集中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象征主义 产生时间:十九世纪后期的西欧,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外,还存在有其它文学流派。 象征主义在法国产生于七十和八十年代。 它正式确立的时间:是在一八八六年,诗人让 莫雷阿斯发表了一篇象征主义的宣言。 发起人:《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更 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代表人物:马拉梅、魏尔伦、兰波达式。 特点: 象征主义者厌弃庸俗丑恶和现实世界,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者如实地描写客观现实。 他们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征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中有不少模糊的、扑朔迷离的诗句,十分晦涩,诗中意象令人厌恶。 就 像 《恶之花》一样,追求丑和效果。 魏尔伦有些诗表达的感情极为深刻,如《无言浪漫曲》。 也有不少粗俗淫秽的内容,他自己称晚年的一部诗集为“粪池 ”。 兰波的代表作有《母音》(《元 音字母》)、《醉舟》。 马拉梅最重要的作品是《牧神的午后》。 在 “马拉梅星期二茶话会 ”的与会诗人中有的成了诗坛的大师,如保尔 瓦雷里。 象征主义诗人在思想与艺术上的特点是神秘主义、唯美主义和悲观主义。 他们的诗歌晦涩、朦胧。 法国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到九十年代初就解体了。 但它的思潮却传到了比利时、奥地利、德国和俄国。 到二十世纪,象征主义又以更大的声势发展开来,是谓后期象征主义。 比利时的梅特林克是象征派最重要的剧作家。 代表作《闯入者》 《草叶集》意义 、 艺术形式 《草叶集》是美国作家惠特曼于一八八五年写成的,从某种意义 上讲《草叶集》是惠特曼深邃而神秘的宇宙观的一种诗的体现。 闪耀着神的灵光。 惠特曼是一个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时代意识的作家,他以澎湃的激情抒发主人公的政治热情和他对哲理的探索,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草叶集》的特色表现在反抗黑暗势力的战斗精神,反对蓄奴制度。 从诗歌艺术的发展这个角度看,《草叶集》堪称一座里程碑,其艺术特色如下: 《草叶集》中采用的自由体,它已经完全摆脱了旧套,成为诗人内在情感自然流露和自由抒发的最恰当的形式。 《草叶集》中的大部分诗都不遵循传统的格律,不押韵,也没有规律的音步,诗句像口语 和散文那样长短不一,全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定,与诗中的自由精神浑然一体。 用 “我在屋里屋外戴帽不戴帽,全凭我自己的意愿。 ” 惠特曼还以重复、排比、平行等手段来加强诗歌的节奏和气势,造成一种雄浑、奔放、粗犷、豪迈的风格。 在这奔涌的诗潮下面,还有一股持续不断的潜流,在这鼓舞人心的宏朗的格调中还有一种可以把人带入瞑思境界的低回的乐律。 A从内容上看,《草叶集》中的 强烈的政治热情与对更高意义上的哲理的探索是结合在一起的; B从形式上看,它的雄浑、直率、奔放的格调与深沉、含蓄已至神秘的色彩也是不可分的。 惠特曼在诗歌艺术中的创新与他对音乐的爱好有关。 9 作为一个诗歌艺术的革新者,惠特曼也并不是没有缺陷的。 在《草叶集》中,毫无诗意的狂喊并不少见,有些半通不通的外文词汇也夹在中间。 苔丝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和勤劳的农家姑娘。 她纯朴,感情真挚,有一颗高尚的心灵;她热爱劳动,从未感到自己的贫苦农民出身是什么耻辱。 她对克莱的爱是真诚的,纯洁的。 她对克莱坦白,诚实,她不仅勤劳、善良、心地纯洁,而且性格刚强,富于反抗精神。 她的斗争性和反抗性是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的不幸是命运是安排,因而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来对待种种不幸,也有一种逆来顺受的特点。 她的悲剧命运有着明显的社会性质。 这种社会压迫来自资产阶级恶势力和剥削者,也来自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和宗教,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环境所产生的悲剧。 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通过苔丝 ― 一个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的悲惨遭遇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和顽固性,抨击 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 苔丝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制和暴力的牺牲品,是一个 “纯洁的女人 ”。 简析哈代作品中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色彩 悲剧性的结局。 把个人提升为全人类的代表予以光照。 他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 “诸神的戏弄 ”,人没有能力支配自然,没有能力与之抗争,人的命运终究是悲观的。 作者认为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作弄。 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逃脱生活所带来的不幸。 (宿命论) 艺术特色: 1 情节集中、条理清楚、布局清晰。 小说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和人物的命运描 写密切配合。 (苔丝被亚雷骗奸的那个晚上,森林中昏暗多露,四面不见人。 ) 2 出色的对比手法。 两家德伯的对比:一贫;一富。 克莱和亚雷的对比:一个比较纯洁;一个淫邪不正。 哈代的创作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批判现实主义向现代文学的过渡 “多余人 ”形象分析简答 多余人 (19 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 ) 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 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 成的 “多余人 ”。 “多余人 ”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 ) 普希金《叶甫盖尼 奥涅金》:奥涅金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 “多余人 ”的形象。 普希金以奥涅金的形象,概括了当代贵族进步青年性格的基本特征。 贵族青年中觉醒了的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走上了十二月党人的道路,决心用暴力改变俄国现状,而大多数庸俗的贵族青年却仍然在上流社会里鬼混。 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既不能像十二月党人那样立志改革,奋起战斗,也不能像一般贵族青年那样自甘堕落。 他们有良好的教养,聪明的头脑。 想有所作为,却有脱 离人民,找不到出路,结果一事无成。 奥涅金就是这类贵族青年的一个典型。 蒙托夫在《当代英雄》里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 “多余人 ”形象,即彼巧林的形象。 他是俄国三十年代 “多余人 ”的形象。 他比二十年代的奥涅金要痛苦,烦闷得多。 这时候,贵族革命正成为过去,进步的人民所受 10 的压制比二十难道更加沉重。 彼巧林聪明过人、精力充沛,却又十分孤独。 内心的矛盾折磨着他。 他不断的制造恶作剧,却又不完全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卑鄙无耻的。 体现在他性格中的反农奴制的倾向,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作者对他的形象抱着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彼巧林是俄国社会 的产物。 屠格涅夫在《罗亭》中塑造了第三个 “多余人 ”形象,深刻的揭示了四十年代 “多余人 ”性格的特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过渡性质。 罗亭的世界观是四十年代形成的。 他是一个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才华横溢,能言善辩,我祖国进步不惜牺牲了一切,具有崇高的人生态度。 然而,他不了解俄国,不了解俄国人民,也不了解自己。 因此,他的改革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个人生活也很不幸。 最后,于 1848 年牺牲在巴黎街头的街垒之上。 冈察洛夫在 1859 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塑造了第五个 “多余人 ”形象,即奥勃洛摩夫,他是五十年代的 “多 余人 ”的形象。 奥勃洛摩夫是个地主,他有良好的文化教养,聪明的头脑。 可是,他懒散,脆弱,好空想,精神麻木,害怕生活发生变动,没有出事实际活动的能力。 卡夫卡 生平 对现实有哪些批判 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 对 20 世纪世界文学影响最大的德语作家。 世界文坛罕有的巨匠与怪才,生前文名寂寞,死后却备受推崇。 其作品被誉为 “对当今社会的预言 ”,他本人被视为本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犹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各自时代的关系一样。 因而被尊奉为西方现代派小说的鼻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竞相从各个角 度探讨其作品的奥秘,掀起强劲的 “卡夫卡热 ”,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 “卡夫卡学 ”。 一、生平与创作 卡夫卡是位极有争议的作家。 一般公认他为奥地利作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