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讲义完整版内容摘要:

纬度带的年较差大于南 半球,见表 13。 水温年变深度,一般可达 100—150米,最大深度可达 500 米左右。 16 海冰 P13- 14  海上出现的冰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海水自身冻结而成的,称为海冰;另一种是进入海洋中的大陆冰川、河冰和湖冰等淡水冰。 广义地,出现在海上的冰都称为海冰。  下面主要探讨海水结冰过程及其物理性质。 1)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 ( 1)淡水的冰点 Ti 为 0℃ ,最大密度的温度 TM 是 ℃ (约 4℃ );而海水的冰点和最大密度的温度都不是固定值,都随盐度值的增加而线性下 降,但冰点温度降低较和缓。 当海水的盐度大于 10- 3 时,最大密度的温度低于冰点温度;而盐度小于 10- 3 时,最大密度的温度高于冰点温度;只有盐度在 10- 3 时,海水的最大密度的温度才与冰点温度相同,为- ℃ (图 5. 32)。 17 ( 2)海冰中含有少量盐分 海冰呈蜂窝状,由淡水冰晶和盐室中的盐汁构成。 海冰中所含盐分的多少取决于海冰冰龄(成冰时间长短)、结冰速度、原始海水盐度。 当成冰时间短、结冰速度快、原始海水盐度高,则海冰中所含盐分越多。 ( 3)海冰密度低于海水 ( 4)海冰比淡水冰易融(因冰点低)。 2)海水的结冰过程  分两种情形:  ( 1)当海水盐度 S< 10- 3 时  因海水的最大密度温度高于冰点温度,则结冰过程与淡水结冰过程相同。 即随海面气温下降,水温降低,密度增大,表层海水下沉,产生对流,当海水温度降到最大密度温度时,海水密度最大;随后,表层海水温度进一步下降,密度减小,对流宣告结束,当表层水温降至冰点温度或过冷却状态时,可能产生结冰。  然而, 大洋表面盐度均大于 103 ,其结冰过程 与淡水结冰迥然不同。 ( 2)当海水盐度 S> 10- 3 时  其结冰过程非常困难缓慢。  ①一方面,盐度> 10- 3 时 ,海水的最大密度温度 TM 低于冰点温度 Ti,随着海面温度的不断下降,表层海水密度总是不断增大,必然导致表层海水下沉而形成对流。 这种对流过程将一直持续到结冰时为止,这种对流作用可达到很大的深度乃至海底。 由于对流,下层海水热量向上输送,使海水的冷却速率减慢,因此海水 18 结冰非常困难。 只有相当深的一层海水充分冷却后才开始结冰。  ②另一方面,海水结冰时,要不断地析出盐分,使表层海水盐度 增加,密度增大,因而表层水继续下沉,加强了海水的对流(助长对流);同时,盐度值的增加,又使冰点温度进一步下降,所以结冰就更困难、更缓慢。 3)海水结冰条件  ( 1)气温长期处于过冷却  此条件促使海水通过对流混合,在相当深的一层海水达到某种程度的过冷却(即水温低于冰点)。  ( 2)要有结晶核存在  如岩屑、矿物碎屑等。 则海面和海水内部均可结冰,但大洋中部不易结冰,边缘海区容易结冰。  海冰主要分布在高纬海区。 北冰洋终年有 9000 万 KM2 的海面被冰覆盖,冬季的范围更广,可一直延伸到大西洋西北部 45176。 N 附近。  海冰有岸 冰和浮冰两种。 (二)河流水温与冰情 P14 河流的水温  河流水温取决于河段热量的收支状况,若收入热量大于支出热量,则水温升高;反之,则水温下降。 影响河流水温的因素  太阳辐射是地球主要的热源,也是河水增温的主要热收入。 水温的分布,大体与气温一致,体现着随纬度增加和地势增高而降低的地带性规律,但水温的变幅小于气温的变幅。 原因是水的热容量大。  此外,河流水温还受补给水源、上游来水及冰情等的影响。 补给水源: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水温偏低;雨水补给河流,水温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春温低,秋温高;地下水补给河流 ,水温变幅小。 冰情:河水结冰要放热,对水温的降低起抑制作用;河冰解冻要吸热,对水温升高起抑制作用。 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则上游来水的温度和水量将对河流水温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水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 1)日变规律 水温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大体一致,早晚较低,午后升高,水温最高值落后于气温 2- 3 小时,日变幅常在 1- 3℃左右,比气温日变幅小。 其原因是水的热容量大,对热量变化的反应比较迟缓,变化速度稍落后于气温,变幅也较气温小。 河水温度的日变化与水量、季节、天气和地理位置有关。 河水水量越多,日变幅越小;中高纬 地区暖季水温日变幅大于冷季;中低纬河流,水温日变幅稍大;晴天水温日变幅大于阴天。 (2)水温的年变规律  ①水温年变趋势大体与气温一致,但年变幅比气温小,河流年平均水温比当地年平 19 均气温略高。  春夏季,收入热量大于支出热量,水温升高,最高值多出现在盛夏,且水温小于气温;秋冬季,收入热量小于支出热量,水温降低,最低值多出现在气温最低的时期,且水温高于气温。  ②中纬地区水温年变幅比低纬和高纬都大(中纬地区水温年变幅最大)。  原因是:低纬地区,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年变化小;高纬地区气温年变化虽较大,但受结冰和融冰影响,水 温年变幅也较小,暖季融冰吸热和冷季结冰放热都将缓和水温水温的年变化。  ③水温年变幅度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减小  地势增高,气温年变幅变小,同时受结冰和融冰影响,水温年变幅减小。  ④水温年变幅随大陆性增强而加大  我国河流水温年变幅最大地区在华北平原地势最低、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东南沿海各河流,水温年变幅较小;青藏高原上,水温年变很小;云贵高原,地势较高,地下水补给比重较大,为水温年变最小的地区。 水温的空间分布 ( 1)断面分布 水温的垂直分布具有成层性:清晨,表面水温低,向下水温升高(逆温分布);午后,表面 水温高,向下水温降低(正温分布)。 暖季,两岸水温高,由岸边向河心、由河面向河底,水温升高。 ( 2)水温的沿程变化 P156 水温沿流程的变化,与河流长度、流程所在的气候条件、补给状况及流向等因素有关。 ①流程长度:流程越短,水温与补给水源的温度越接近;流程越长,水温受流程内气温影响越显著。 ②补给状况: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水温沿程增加。 ③流向:a、东西向河流(纬向河流),受上下游地势高低影响,一般地河流上游水温低,年变幅小;下游地区,水温高,年变幅大;b、南北向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河流,受纬度和海拔高度影响, 下游纬度和地势都降低,则河流水温由上游到下游沿程增加较快;反之,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或河段),水温的沿程变化取决于地势和纬度的综合影响,水温沿程变化较小。 一般来讲,下游水温低。 河流的冰情  当河流的水温低于 0℃处于过冷却状态时,河流中可能出现冰晶。 若气温持续保持在 0℃以下,河流就会出现冰情。  河流的冰情包括结冰、封冻和解冻的全过程。  ( 1)结冰期(结冰阶段)  从河水开始结冰起,到最初形成稳定冰盖时为止,称为结冰期。 可分为三个过程:  ①岸冰、水内冰和水面薄冰的形成:随着气温降低,水温下降,当气温降到 0℃ 以下,河面水温亦降到 0℃时,水面尤其水流缓慢的河湾附近开始出现冰晶。 河岸水温比河流中央降温快,水流慢,则易结冰。 ②流冰或行凌过程:岸冰、水内冰,伴随流水向下游流动,称为流冰或行凌。 ③大块冰层的形成:冰块在流动过程中相互碰撞而聚集起来,遇到狭窄河段、河湾或受沙洲、人工建筑物的阻挡,流动的冰块便停积在一起,使冰块增大,冰面扩展,直至最后形成稳定冰盖,进入第二阶段━━封冻期。  ( 2)封冻期(封冻阶段) 20  河面结冰后,若气温持续下降,冰面不断扩大,最后水面冰与岸冰结合一块,甚至全河面被冰层覆盖,称为封冻。  自形成稳定 冰盖起,到冰盖破裂开始再次出现流冰之日止,称为封冻期。  ( 3)解冻期(解冻阶段)  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到 0℃以上,冰盖逐渐融化、破裂,形成许多冰块,再次出现流冰,直至河冰全部消融,称为解冻。 从稳定冰盖开始破裂到河冰全部消融为止,称为解冻期。  ( 4)凌汛  在秋冬结冰期和春季解冻期,若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比较长,则在结冰期,上游封冻比下游晚;而在解冻期,上游解冻早于下游,这样上游流动的冰块常在下游受阻而壅积起来,形成冰坝,引起上游水位抬高,以致泛滥成灾的现象,叫做凌汛。 如黄河河套段和山东境内,几乎每年春季都发 生凌汛。 (三)湖泊、水库水温 P1415 1 影响湖库水温的因素  ( 1)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是湖库水的主要热源。 到达湖库水面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吸收转化为热能,使水温升高,另一部分则被反射回宇宙空间。 据观测,湖水表面以下 1m 深的水层可吸收 80%的辐射能,而且大部分辐射能被靠近水面 20cm 的水层所吸收,只有 1%的能量可以到达 10m 深。 可见,太阳辐射在水中分布十分不均匀,由表面向下迅速递减。 又由于水的传热性能差,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用于提高表层水温,它是影响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  ( 2)涡动、对流、混合作用  涡动、对流、混合作用是湖泊深层水温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般地,水深 Z> 10m 的湖泊,深层水通常不受上层水温的影响而保持一定的温度( 4- 8℃);水深 Z< 10m 的湖泊,则整个湖泊水温均可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  此外,湖库形态、水面大小、湖岸曲折程度与岛屿多少、冰雪盖层、风力大小、蒸发强弱等因素也能影响湖温。 湖库水温的空间分布  ( 1)垂直分布  水温的垂直分布常用水温垂直梯度表示,当湖水发生紊动或对流混合时,按热扩散方程得出水温垂直梯度方程(略去水热交换):  式中, Qz 为深度 z 处单位时间通过 1 平方厘米水平面垂直紊动热流通量; C 21 的水温垂直梯度。  如果, C=1,ρ =1 时,上式可记为:  此式说明垂直梯度与热流通量成正比,与紊动扩散系数成反比。  由湖面向深层,湖温结构分三种。 ①正温层:当湖水温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时,即水温垂直梯度成负值时,将出现上层水温高,下层水温低,但最低水温不低于 4℃,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称为正温层。 正温层多产生 在温暖季节,温带湖的夏季、热带湖的全年均具有正温层特点。 ②逆温层:当湖温随水深的增加而升高时,即水温垂直梯度成正值时,将出现上层水温低,下层水温高,但最高值不高于 4℃。 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称为逆温层,见图 1- 10。 ③同温层:当湖温上下层一致,即水温垂直梯度等于零时,将出现上下层水温完全相同,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成同温状态。 ▲当湖泊出现正温层时,在湖面以下一定深度常常形成温跃层,即上下层水温有急剧变化的一段。 出现温跃层的深度各湖不一,它决定于表层增温程度、风力大小、湖盆形态等。  ( 2)湖温的水平分布  湖温的水平分布,因受湖盆形态、湖底地形、水深、湖中岛屿、距岸远近和入湖径流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异。  如俄罗斯拉多湖,在晚春季节,其北部深水区与南部湖滨浅水带的表层水温差可达15℃以上。 湖温的时间变化  湖水温度具有日变和年变的特点。 22  ( 1)日变  水温的日变以表层最明显,随深度的增加日变幅逐渐减小,最高水温一般出现在每天的 14— 18 时,最低水温出现在 5—8 时,水温日变幅在阴天和晴天之间的差别也较大 ,水温日较差小于气温日变幅。 (水的热容量大,具有 热惰性)。  ( 2)年变  ①湖面水温的年变,除结冰期外,水温变化与当地气温年变相似,但最高、最低水温出现的时间要迟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 水温月平均最高值多出现在 8 月,月平均最低值多出现在 2 月,见 P15 图 112。  ②湖温年较差比气温年较差小,大湖较小湖小。 我国湖面水温年变幅最大是太湖,最大值可达 38℃。 高山、高原区湖泊水温年变幅最小。  ③湖温年较差随水深增加而减小。 (四)地下水的水温 P16 地下水温的垂直分布  地下水温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地下水埋藏的地温条件。 地壳表层(包括地下水)的热源主要来源 于太阳辐射,而内部则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 按地温的垂直分布特点,可分为三个垂直带,不同垂直温度带,水温变化特点不同。 Ⅰ、变温带(外热带、太阳辐射热带)  ( 1)概念:指地壳表层,地温和水温随外界温度(气温)变化而变化,其热源主要是太阳辐射热。 又叫 “外热带 ”、 “太阳辐射热带 ”、 “可变温度带 ”。 一般厚度 15- 20 米。  ( 2)本带地温和水温特点  温度变化受太阳辐射热的控制。  ①本带地温和水温具有周期性变化:一般在日常温层以上,水温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在年常温层以上,水温具有季节性变化。 在年常温层中,地下水温度变化很 少,一般不超过 ℃。  ②水温年变幅比地温小,一般为 - 5℃,且以中纬度地区水温年变最大。  原因:水的热容量比岩土大,则变幅小。 低纬太阳辐射和气温年变小;,高纬地区尽管太阳辐射的年变大,但受结冰融冰影响及地下冻土层导热性能差的原因,则地温和水温变幅并不大。 中纬地区太阳辐射年变较低纬大,岩石土层导热性能比高纬好,地温和水温变幅大。  ③水温和地温年变幅随深度增加面减小。 Ⅱ、常温带(常温层)  指地下一定深度,地温保持常年不变,不随外界温度发生变化。 它实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