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课文内容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 朱自清《背影》 冰心《纸船 寄母亲》 古诗《游子吟》 2 《圆明园的毁灭》 1《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首先 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 接着 介绍了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风格、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最后 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本文首尾呼应 , 表达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 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中心思想: 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句理解: ( 1)圆明园的毁灭是 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 . . . . . . . . . . . . ,也是 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 . . . . . . . . .量的损失. . . .。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 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损失。 “不可估量”是说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圆明园不论在布局上和建筑上,还是它所收藏的历史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数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所以说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 运用一个感叹句,直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 2) 他们把园里 凡是 . . 能拿走的东西, 统统 . . 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 任意 . . 破坏、毁掉。 这段话出现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 “凡是”“统统”说明他们已经把圆明园洗劫一空。 “任意”则写出了他们的疯狂、野蛮。 这段话生动地表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激起了读者的强烈愤慨,增强了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结做这类题的方法: 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 2 《狼牙山五壮士》 主要内容: 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各项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各项知识点复习资料 共 30 页 11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引上绝路;峰顶杀敌;跳下悬崖。 句子理解: 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一个 “走” 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 ,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斩钉截铁” 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这里, 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 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②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 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③这是英 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 指的是 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 充分体现出 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 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总结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有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等。 23* 难忘的一课 1 按照 事情发展 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 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2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 贯穿全文 ,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 24* 最后一分钟 哦 1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 作者倾诉了 1997年 7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 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2 澳门回归时间 : 1999 年 12 月 1 日 3 叩问 :真诚热切地询问。 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各项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各项知识点复习资料 共 30 页 12 2 七律长征 回顾全诗句意,感悟思想感情。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 七律诗 , 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四句,分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 夸张 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 比喻 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 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全诗围绕第一句话展开叙述,以最后一句话作总结。 是 总分总 的结构。 词语理解: 万水千山 :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 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 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 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 :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三军: 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句子理解: 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⑶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 受 ; 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⑷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 开国大典 主要内容: 1949 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 下午三点整, 典礼开始, 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然后,升国旗。 升旗以后, 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宣读公告完毕, 阅兵式开始。 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 阅兵式之后 ,开始了群众游行。 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各项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各项知识点复习资料 共 30 页 13 课文按照 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 记叙了 1949年 10 月 1 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 无比 自豪、激动 的心情,展现了 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开国大典》记叙了 1949年 10 月 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对句子的理解: 1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一齐” 说明了 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 ,对国家领袖都充满了 崇高与爱戴 之情。 2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这是群众心里的光明。 3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 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 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当家作主了。 4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运用了 夸张 的写法, 表达了 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总体回顾: 课文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 的顺序叙述。 先讲 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 然后讲 典礼的主体部分 —— 奏国歌,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 接着 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 28* 毛主席在花山 1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泽东 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热 爱群众、关心群众 、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2 善抓细节,通过细微之处来表现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积累 与运用 运用 1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 (《三国志》陈寿)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 (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 3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刘向) 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各项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各项知识点复习资料 共 30 页 14 4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 (颜真卿《劝学》 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 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 (朱熹的《训学斋规》 ) 6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7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浮云整日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 ( 游子 :李白。 拿浮云比游子 (比喻手法) ,是说他们的行踪都是飘浮不定的。 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满思念和惆怅。 ) 8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飘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9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如果明月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10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 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11 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斑白了: 记不清东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12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谚语): 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 意思相近的谚语还有 :“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路在人走,事在人为 ”“ 不怕无能,只怕无恒”“有志者,事竟成 ”。 13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仔细观察。 欲:想,究竟:结果,原 委;留心:注意。 14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虚心能帮助你把许许多多的事办成功;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那十件事中可能会有九件办不成,也就是说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虚 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虚心学习的重要。 心: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15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滴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努力下去,事情就一定能做成功。 滴水:一滴一滴往下落的水,功:功夫和力量,自然:理所当然。 16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的锋利,需要经过反复磨练才能形成,梅花的清香是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才换得的。 道理: 人要成材,事要成功,都得付出代价,经历考验。 锋:锋利,磨砺:摩擦使其锐利,比喻磨练;苦寒:极端寒冷,严寒。 和这句话谚语相似的说法还有 :“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 ”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