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档)郑州科林车用空调维修手册(20xx年版)内容摘要:

(entropy) 是现代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简单来说,熵的大小标志着一个物理系统远离秩序的程度。 按照热力学的研究,一个封闭系统中的任何自发性变化,都必然朝着使熵增加的方向发展,而最后的平衡 9 状态,则对应于熵的最大可能值。 这个“熵值递增原理”,就是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 热力学第二定律 它指出系统变化进行的可能方向和达到平衡的必要条件,是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之一。 克劳修斯表述 ( 1850 年) “ 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 不引起其他变化” “不引起其他变化”是指不消耗任何功。 开尔文表述 ( 1851 年) 单一热源 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功而 不产生其他影响 . 不可能制成 “ 单一热源 ”是指温度恒定均匀的热源。 “ 不产生其他影响 ”是指唯一的效果是把热量全部转换为功,而外界和系统都不发生任何变化。 开尔文表述实质说明功变热过程的不可逆性,克劳修斯表述则说明热传导过程的不可逆性,二者在表述实际宏观过程的不可逆性这一点上是等价的。 如下: Q1── 热机从 T1 吸热 A ── 热机输出功 Q2── 热机从 T2 吸热 Q1+Q2── 致冷机向T1 放热 违背开尔文表述一定违背克劳修斯的表述。 注意事项 请在安装、维修前仔细阅读下面的信息。 ●发动机熄火前,一定要将空调系统关闭。 ●压缩机的高压阀关闭时,绝不能操作空调。 ●当空调系统工作时,你的手一定要远离风机和皮带。 ●一定要保证软管和电线处于良好状态,绝不能离热源太近或接触皮带、皮带轮。 ●在进行与制冷剂有关的操作时,一定要戴护目镜或 安全眼镜,制冷剂的液体和蓄电池的电解液可能引起眼睛的永久性损伤。 ●一定要保证不出现明火或电气短路现象。 ●要保证所有的安装标准件都是紧固的,并且长度合适。 ● 在装软管或线束时,应非常小心,因为尖锐物可能将软管割破。 ● 要在开阔通风的地方处理制冷剂。 10 ● 对应螺栓的紧固转矩必须按下表: 直径( mm) 螺距( mm) 12 177。 14 177。 16 177。 ● 不要戴手套去触摸 O型圈,以防粘上织物纤维。 ● 连接管路前,检查 O型圈是否正确, 是否完好干净。 ● 连接软管或管道时,向 O型圈内滴少许压缩机油,防止制冷剂泄漏。 ● 当从管道上拆下 O型圈时,要用木制或尼龙锥子,防止损坏管道。 ● 当拧紧或松开螺栓时,要用两个板手,防止管道扭曲。 ● 使用正确的制冷剂( R134a)。 ● 使用正确的压缩机冷冻油(如 DKS32 型压缩机用 ZXL100PG冷冻油、 BITZER和 BOCK型压缩机用 BSE55冷冻油)。 第二章 空调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汽车空调的特点 汽车空调系统在设计、安装、运行和维修方面与其它用途的空调装置相比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表现在: ( 1)热、湿负荷 大,在同样空间容积内配置的系统容量要大得多。 ( 2)车室的容积不大,空调装置的重量、安装尺寸和位置等均要受到整车的限制。 ( 3)车室的容积小、高度低、座椅满布,致使气流的温度和速度分布难以达到均匀,但空调本身又要追求舒适性,两者的矛盾不易协调统一。 ( 4)空调装置的安装位置要考虑汽车轴荷的合理分布。 (重量) ( 5)考虑汽车的整体协调,空调装置的布置要与汽车的上部造型和内室美观相统一和协调, 即要 充分满足车身整体美观的要求 ,又要考虑各部件的抗震性。 ( 6)汽车种类繁多,结构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车型,由于使用对 象不同,车内的布置要求各异,呈现出多样性。 ( 7)在安装空调系统时,要考虑司机的操作方便,要考虑节省动力,不影响汽车的动力性能。 汽车空调系统分类 ( 1)按功能分可分为单一功能和多功能一体化。 ① 所谓单一功能是指制冷、或采暧、或通风,各自独立,自成系统。 ② 所谓多功能一体化是指全空调是集制冷、采暧和通风于一体的空调方式。 ( 2)按驱动方式分为非独立式和独立式 ① 非独立式又称为被动式,以汽车发动机为动力直接驱动压缩机工作。 ② 独立式汽车空调装置的压缩机是由专门设置的辅发动机带动。 ( 3)按机组型式分为整 体独立式和分散式 ① 整体独立式是把空调装置的各个组件统统装在一个专用机架上,自成体系。 ② 分散式是指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各自独立的总成。 分散安装在汽车的适当部位。 11 ( 4)按送风方式分有直吹式和风道式 ① 直吹式即将经空调机处理后符合要求的空气直接从空调器吹出。 ② 风道式则是将处理的空气通过风道送出,这种方式可把风送到需要的部位,达到良好的气流组织,提高舒适性,同时也带来零件数增多,风阻加大等弊端。 冷风道的布置应考虑到以下一些方面: a、风道的长度应尽可能短,风道长则风阻大。 b、风口设置应使车内具有良好的 气流状况,充分利用自然对流作用,使气流速度和温度场均匀,满足舒适性的要求。 c、风道内走的是冷风,若冷风温度低于车内空气的露点温度,则在管壁上会结露,并形成水滴滴下;另外还应防止车外热量进入管道。 造成冷量损失,因此管道应采取必要的保温隔热措施。 d、管道的布置与其它相邻部位要统一协调,做到车内的整体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e、便于安装后维修,保证风道的良好气密性等。 ( 5)按蒸发箱布置方式分 ① 仪表板式 ② 车内顶置式 ③ 立式 ④ 下置式 ⑤ 后置式是把蒸发箱置于汽车后围,冷风通过后围侧面竖直风管把冷风送到横风道 ,然后空调冷风经风口送入车室。 ⑥ 车外顶置式 汽车空调的制冷基本原理 : 汽车空调制冷的过程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将车内的热量转移到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去。 制冷的方法有很多,有压缩蒸汽式制冷、吸附式制冷、蒸汽喷射式制冷、热电制冷等, 客车空调系统为蒸汽压缩制冷。 目前主要 采用绿色环保 HFC134a 为制冷工质。 工作原理图如下图: 12 制冷循环 系统工作分四个过程: :在蒸发器中吸收热量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吸入压缩后,制变为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排入冷凝器。 :高温高压的气态制 冷剂进入冷凝器后,在冷凝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冷凝器散热器向周围环境空气中散热,同时冷凝为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 :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通过贮液器、干燥过滤器干燥过滤后经膨胀阀节流降温、降压,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和气态制冷剂的混合物进入蒸发器。 :经膨胀阀节流成为低温低压液态和气态混合物的制冷剂在蒸发器中 汽 化,在蒸发器风机的作用下吸收车厢内空气热量而使车厢内空气降温,同时析出冷凝水。 吸收热量后的制冷剂蒸发成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吸入再进行压缩,完成一次制冷循环。 压缩机不停地运转,上述 制冷过程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车厢内热量不断地被蒸发器内制冷剂带走,从而完成整车的降温除湿。 、制冷量 制冷又称致冷,制冷这一术语是指人工制冷技术,因此其涵义广泛得多。 它可以包括研究低温的产生、应用及有关物质的物理及化学变化的特性等技术,不能仅仅理解为冷却过程。 工业及科研上通常将制冷分为普冷(高于 120℃ )及深冷(低于 120℃ ),这一规定的界限并不是很严格的。 空调制冷则属于普冷的一个分支。 (额定) 制冷量 ( 采用的英文对照词是 refigerating effect, ) 涵义是特指在规定工况下制冷系统 (制冷机)蒸发器的制冷剂单位时间内移出的热量, ( 其值等于系统中制冷剂质量流量乘以制冷系统中两个指定点或制冷剂两个指定热力状态的比焓差, ) 它所表示的是制冷系统中制冷剂本身吸入或放出的热量 (蒸发焓)。 该英文词不同于 refrigerating capacity(国内习惯上曾称其为产冷量),后者是特指制冷系统(制冷机)从被冷却介质或空间中所移出的热量。 二者涵义上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从制冷系统本身来研究,而后者则是从被冷却 13 对象来研究。 额定 制冷量、 最大制冷量 是进行 汽车空调 性能指标比较或选择 汽车空调 时的两个重要参数。 名义工况是指定和检验汽车空调系统在稳定状态下 额定的制冷量的实验条件: 冷凝器进风温度 干球温度 35℃177。 1℃ 蒸发器进风温度 干球温度 27℃177。 1℃ 湿球温度 ℃177。 ℃ 压缩机转速 1800r/min 变工况是指运行条件发生变化,如车厢外温度、厢内温度、压缩机转速等。 当车厢内温度下降时,而冷凝温度和其他条件不变时,汽车空调为了继续向外界排放热量,必然要降低蒸发温度,这时制冷量 Q 减小,制冷系数下降。 所以车 内温度不宜设置的太低,否则蒸发器外翅片表面会结霜,影响换热效果。 当车厢外温度升高,而蒸发温度和其他条件不变时,汽车空调为了向外界排放热量,在必然要提高冷凝温度,这时制冷量 Q 减小,功耗增加,制冷系数下降。 当车高速行驶时,压缩机的转速随着增加,这时压缩机的排量增加,制冷量和轴功率都增加;另外高速行驶的风力使冷凝器的换热条件大为改善,冷凝效果好,制冷剂过冷度大,空调制冷量增大。 反之汽车低速行驶时,压缩机转速减小,制冷循环量小,制冷量减小;同时,冷凝器散热条件恶化,压缩机吸汽压力增大,压缩机功耗增加,因此制冷系 数减小。 制 (工质) 冷剂: 制冷剂是制冷装置完成制冷循环的媒介,又称制冷工质。 制冷循环中通过制冷剂的状态变化,进行能量转换,达到制冷的目的。 制冷循环的性能除与工作温度有关外还与制冷剂的性质密切相关。 ( 1)对制冷剂的要求; ① 对热力性质的要求: a、临界温度高,可以用一般的冷却水和空气进行冷凝,同进使节流损失小,制冷系数高。 b、单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