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讲义内容摘要:

是晚明散文的一大亮点。 是公安、竟陵“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学主张的又一产物。 (一)小品文的 特征: 其一,篇幅短小。 小品文是与“高文大册”相对的“小文小说”。 凡随意抒写的短小文字皆称为小品文。 如杂记、游记、日记、书信、随笔、序跋、墓志。 其二,适意性。 即随意抒写。 突破了传统的文以载道的限制。 内容题材的个人化、生活化成为了小品文的重要特色。 小品文所写作者个人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个人的性情和艺术趣味。 其三,山水、风俗、人情。 这是小品文表现最多的内容。 如张岱所写有山水人物、茶楼酒肆、歌馆妓院、斗鸡走狗、工艺书画、地方风俗、文物古迹。 其四,率真直露、真情实感。 作者无论写个人经历、日常生活、艺术感受, 还是评议时政,抨击流俗,都能不加掩饰,直露胸臆。 如张岱在为自己写的《自为墓志铭》中,以坦露的笔法写出自己年轻时“极爱繁华”的生活经历。 (二)主要作家: 袁宏道、张岱。 思考题: 思考题: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 唐宋派的理论主张 竟陵派的文学观 明代主要诗歌流派的主张 14 童心说的特征 参考资料: 丁放《金元明清诗歌理论史》,安徽大学出版社 郭绍虞《明代文人集团》 陆侃如《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赵伯陶《明清小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 三国演义 重点:成书过程;拥刘贬曹的倾向;三绝;七实三虚;特质型性格 刻画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具有极大的开创意义。 《三国演义》的登场,我们才看到了明代的主要作品。 第一节 成书、作者和版本 一、章回小说大概 (一)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主要的、完美的、甚至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首位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二)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次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和历史评判。 (三)发展过程:章回小说是从宋元讲史话本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主要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 其一,章回小说之祖。 这是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一个说法,他指的是宋代的三个话本,即《五代平话》、《京本平话》、《宣和遗事》是章回小说最早的起源。 其二,章回小说的雏形。 指的是宋人话本《唐三藏取经诗话》,从形式上看,它已经具有了分段标目的的特征。 其三,章回小说的成熟。 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标志。 这是的章回小说形式已基本定型。 分章标双目。 其四,章回小说的繁荣。 以《西游记》、《金瓶梅》为标志,这时长篇小说创作大量出现,题材更加广阔,形式更加完美。 其五,章回小说的顶峰。 以《红 楼梦》为标志。 二、成书过程:是世代累积型的过程。 三国故事的主要来源: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这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文学价值《三国志注》更大。 作为文学创作,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隋唐为口头流传阶段。 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在水上看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越马的故事。 李商隐有《娇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 宋代已进入文字记载阶段,开始广泛流传,并出现了两个特色。 一是,出现了“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霍四究就 是说三分的专家。 二是,出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 苏轼的《志林》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 15 败,即喜唱快。 ” 元代的三国故事流传的形式主要是:三国戏和《三国志平话》,主要贡献是人物和小说框架逐步定型。 一是,在金、元时期,舞台上上演了大量的三国戏。 现存目的有六十余种,存剧本二十一种。 著名的有《单刀会》、《西蜀梦》、《三战吕布》、《赤壁鏖战》。 这些剧不但有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而且确立了蜀汉人物的中心地位。 二是,《三国志平话》基本 奠定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框架。 《平话》共有三卷。 第一卷:从黄巾起义到董卓被杀;第二卷:献帝拜刘皇叔到赤壁之战;第三卷:刘孙争荆州到三国归晋。 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基本定型,曹操奸,孔明智,刘、关、张具有草莽英雄的气息。 最后写定者罗贯中,他在戏曲和平话的基础上,博采正史《三国志》、《三国志注》和《资治通鉴》,再加上民间传说、个人生活经验和艺术才能,将八万字的评话,写成了七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并创造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的艺术形式。 三、作者和创作: (一)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人。 生卒年不详,生平资料很少。 仅有的材料只有零零星星。 他的好友明初贾仲明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 其一,王圻《稗史汇编》载: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比较关注政治和军事大事。 徐渭说其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关系密切,可见他的为人处世不同常人。 其二,他还是文学家施耐庵的学生,很有文才。 总之,他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一定军事才能和深厚的文学修养的奇才,他具备了创作《三国演义》所需要的一切条件。 只有到了罗贯中时,《三国演义》的故事才能最后完成。 (二)作品:他的作品大都是一些英雄传奇的故事,歌颂了叱咤风云的的伟人,表达了对古代英 雄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戏曲:《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等 四、版本 第二节 情节和主旨 一、基本情节: 全书描述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 169)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此,其间一百余年的战争风云、历史波涛和政治旋涡。 全书以蜀刘政权为中心,写出了魏、蜀、刘三国盛衰历史。 全书分四大部分: (一)从黄巾起义(群雄纷争)到曹操平定北方。 (一至三十三回)主写曹。 两次机会给了各路英雄豪杰起事的理由。 一次是黄巾起义,一次是 董卓造反。 平息之后,各路诸侯相互拼杀。 魏、吴、蜀三家初起( 1—— 2 回)。 以黄巾起义为引子,引出各路英豪。 其一,桃园三结义,刘关张聚事, 其二,曹、孙坚起事。 各路诸侯讨伐董卓( 3—— 9 回)。 其一,董卓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 (何进引狼入室,招董卓) 其二,各路诸侯讨卓,卓火烧洛阳。 其三,王司徒用连环计,借吕布之手除卓。 诸侯混战、曹定北方( 10—— 33 回)。 其一,曹操挟持献帝,迁都许昌,破袁术、败袁绍、平定北方。 16 其二,孙坚死,孙策投奔袁术,借兵下江南统一江东,建立吴国。 其三,刘备 是流亡政治家。 事曹、投袁绍、奔刘辟、依刘表,四处奔波。 (二)赤壁之战。 ( 34—— 50 回)主要展示魏吴之争。 是一场改写历史的重要战争,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战争。 主写吴。 曹军压境。 似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三顾茅庐。 刘备的领导班子才组建完成,在隆中对策,讨论建国大计。 巧借荆州 刘吴联盟:舌战群儒、义激周瑜、定计火攻、蒋干中计、献苦肉计。 赤壁鏖战 (三)三分天下( 51—— 104 回)。 以蜀为主线,诸葛亮为主体,夹写魏吴两国。 蜀国的创建。 从无到有,由弱而强。 拓疆建蜀:借荆州、攻西川、取汉中,称汉中 王。 蜀国由强而弱。 失荆州 彝陵之战;白帝城托孤 孔明活动。 安居平五路。 七擒孟祸 六出祁山 九伐中原 写出了孔明无力回天的困境,多次出征,寸土为得,最后病死沙场,完善的只是个人的人格、道德。 (四)三国归晋( 105—— 120 回)。 完成了一次历史循环。 二、主旨: 作为历史小说,符合历史小说的要求:基本上展示了 100 多年历史的真实风貌,描绘出历史的发展轨迹,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合理地解释了历史现象,塑造了一大批历史人物,还原了历史真实,表达了民众的朴素愿望。 这些是一部历史小说应该完成的主要任务。 深 刻地揭示出统治阶级的本质。 (这是历代统治者的共同特征,是贬曹倾向形成的原因) 其一,残忍和奢侈。 残忍的本性和糜烂的生活。 (这是历代统治者的共同特征,两者之间也存在必然联系。 ) 残忍:董卓说:“吾为天下计,岂为小民哉。 ”杀百姓以充战功。 杀洛阳富豪数千人以占有其财富。 曹操的人生格言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杀吕伯奢一家充分说明之。 其父死于徐州,便要杀徐州人以报父仇。 奢侈:董卓建眉坞别墅,役民二十五万,其规模如长安城,囤积粮食可用二十余年,选民间少女八百余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不计其数。 曹操 修铜雀台费时三年,耗费巨资,为的是以娱晚年。 与此相对立的是大开杀戒的战争,到处充满了血腥和恐怖,到处是千里无人烟,出门见白骨,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惨象。 其二,功利和虚伪。 (廉耻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政治上的功利性和道德上的虚伪性。 在一个社会动乱、权势欲膨胀的时代,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完全失去了约束力,对功利的追逐取代了一切。 《三国演义》中,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已丢弃了温文尔雅的外 17 衣,暴露出赤裸裸的狰狞面目。 在他们之间,崇高、友谊、善良、真诚等传统道德都出现了危机。 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死我活 ,还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等一切,都被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利益争夺所取代。 甚至,连神圣的爱情和婚姻,也成了斗争的卑贱的奴婢和手段,一切美的东西,都在相反面对蜕变。 王允献貂婵,就是用貂婵的婀娜多姿和甜言蜜语离间对手吕布和董卓,进而除掉董卓,达到清除奸臣的政治目的;袁术同意儿子娶董卓的女儿,是为了借吕布之手杀刘备,以消除自己的威胁;曹操嫁女儿给献帝,是为了进一步控制皇帝,达挟榭天子以令诸侯目的;刘备东吴招亲,孙权是为了控制刘备,索回荆州。 歌颂理想政治和健全人格。 (反映出社会心理和人民愿望,尊刘贬曹倾向 明显)这主要体现在蜀刘政权上,作者把一切美好的、理想的东西集中到刘备集团上,反映出尊刘反曹的倾向在小说中的影响。 三国之争中曹的天时、吴得地利,刘得人和。 其一,仁德和仁政 自从儒学设计了那套“民为邦本”和仁政王道的蓝图后,就逐步沉淀为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意识。 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为之奋斗,广大民众向往不已。 刘备打出的就是这张牌。 刘备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 刘备没有什么特长,智商一般,武艺平平,家境贫寒,虽有皇室血统,也早已远离了政治权利的中心,实际作用不大。 他的制胜的法宝,就是不同于曹操的仁德和仁政。 (在找到诸葛亮 之前,犹如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闯,其势力不但无法与曹、孙相比,也员不及刘表和刘彰。 )具体的如下: 第一,聚义。 义是仁的一种外在形式。 刘备建功立业的起点就是从义开始的,即“桃园三结义”。 兄弟三人抱定的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理想踏上奋斗征程的。 这样的“义”,从此就成了他们的行动指南,行为准则。 他们兄弟三人用一生在演绎“义”的内涵。 义使他们的集团有了凝聚力,也有了号召力。 第二,爱民。 “仁者爱人”这是最权威的解释。 刘备用行动又不断地为这句话作诠释。 刘备的一生几乎是爱民的一生。 刘备初为安喜县尉时,就以爱民而民声大 噪。 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再为新野牧时,更是推行爱民政策,深得百姓好评。 那里的百姓自编歌谣颂扬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更为感人的是,当曹操来犯时,无力对抗,只好被迫转移。 这是一个感人的场景出现了。 全城的百姓都舍家随他而去。 部下权他放弃,刘备却说:宁死也不抛弃百姓,至襄阳后,那里的老百姓也随其逃难,把一次军事转移,变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难民大迁徙(当然也有作秀的因素)。 两地百姓还高呼:我等虽死,也愿随使君。 这是一种何等的力量。 因此,很好解释,为何占领成都时,作为侵略者的他,却受 到了老百姓的夹道欢迎。 这个结果体现的正是“仁”的力量。 益州别驾张松献西川图本给曹操,碰壁之后有意路过荆州西川,想看看刘备是否像人们传闻的“仁义远播久已”。 他刚刚到邺州界口,刘备已经派赵云“轻装软扮”,带领五百余骑人马等候多时。 相见后“军士跪奉酒食”,赵云亲自进敬,“送自思曰‘人言刘寻德宽仁爱客,今果如此’”。 来到荆州界道,天色已晚,而关羽却奉命“洒扫绎庭,击鼓相迎”,又“派上酒宴欢饮方罢”。 第二天一早,刘备带领诸葛亮,庞统亲自来接,远远望见张松,便下马等候。 这里把刘背集团礼贤下士,谦恭好客的风度分为不同层次 ,渐进深入地加以烘托和渲染,与张松的听闻相互印证,一下子就攫取了张松的心。 他为刘备的“宽仁爱士”所感动,使有意将西川图本献给刘备,正如毛宗岗所说的:“张松暗暗把西川欲送与曹操,曹操却白白把西川让与玄德。 玄德以谦得之,操以骄失之也”。 刘备留张松宴饮三日,却不提川中之事。 十里长亭送别“玄德举酒酌松曰:“甚荷大夫不外,留叙三日;今日相别,不知何时再得听教。 ”言罢,潸然泪下。 张松自思:“玄德如此宽仁爱士,安可舍之。 不如说之,令取西川。 ”刘备先以言钓之。 张松明确让刘备长驱西指,霸业可成时,他又一语漾了开去,表达了 不忍夺 18 “帝室宗亲”之心。 张松听后,殷切地分析了益州这块宝地,已在他人觊觎之下,“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直到这时刘备才流露出取川之难的想法,张松已在此刻,义无反顾地慷慨地献出西川图本,上载“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 如果说,刘备三顾茅庐从诸葛亮那里看到的西川挂图,启迪了战略意识,那么今天在这里看到的西川图本,则是战术上具体的打战行军图了。 至此,刘备集团迈开向西川进军的坚实的一步。 从中我们更深刻地体味到,刘备把仁义之术玩弄得烂熟,在道德的光环下,不知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