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详解和译文)内容摘要:

却放任不管。 C. 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 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 “谁可补者。 ” (答案) 5. C 6. D 7. A 8. ( 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 “安国 ”在哪里,左右臣子用 “李丰 ”来回答。 (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 询朝臣意见: “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原先的卫尉李义的儿子。 黄初年间,因为父亲的任职被征召随军。 起初还是平民百姓时,十七八岁,在邺下品性纯洁,善于品评人物,得到全国人的一致称赞,没有人不留意他。 后来随军到了许昌,声望一天天兴盛起来。 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早早出名),就叫他闭门读书,命他断绝跟宾客来往。 起初,明帝是太子时,李丰还在研习学问。 等明帝登上了帝位,有一次见到一位吴国投降的人,问道: “你在江东时,听到中原地区谁称得上名士啊。 ”投降的人回答说: “我听说过李安国。 ”这个时候,李 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 “安国 ”在哪里,左右臣子用 “李丰 ”来回答。 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遍布整个吴越地区了吗。 ”后来,他转任骑都尉,给事中。 明帝驾崩后,他担任永宁太仆,因为名过其实,很少得到重用。 正始年间,升为侍中尚书仆射。 李丰在台省任职时,经常借口生病(不上班)。 按照当时台省的制度,生病达一百天就要解除官职。 李丰生病不到几十天,就会突然病愈,然后又卧病在床,像这样好几年。 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做官好多年,都做到郡守的职务 ,李丰曾经在别人面前特别告诫过两个弟弟。 等到司马宣王长久生病,李伟担任太守,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李丰却放任不管。 大家都认为他们是依仗宠幸。 曹爽专权,李丰在曹爽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有人世人讥讽他道:“曹爽的权势像开水一样炙热,太傅父子像残羹一样冰凉,而李丰兄弟则像游光(传说中的恶鬼)一样作恶。 ”那意思就是李丰虽然表面上清净无为,但内地里图谋大事,跟游光很相似。 等到司马宣王奏请皇上诛杀曹爽,将战车停驻在朝堂下。 告知李丰后,李丰非常恐惧,精神立即萎靡,蜷伏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到 嘉平四年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 “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有人推荐李丰。 李丰虽然知道这个职务不是特别显要,但想到自己与皇上联姻,想要依附皇上,就接受了没有推辞,于是大将军奏明皇上任用了他。 李丰担任中书二年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不知道谈论些什么。 景王知道他们是在谈论自己,请求李丰告诉给他,李丰没有告诉实情,景王就杀了他。 这件事是秘密处置的。 李丰前后做了两朝的官,他不把经营家产放在心上,只是依靠俸禄罢了。 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经常约束告诫他不要有所侵占攫取,他不时会得到皇上赏赐的钱 财布帛,总是施舍给外面的亲族;得到赏赐的宫人,也大多送给子弟。 而李丰则把赏赐都送给了诸位外甥。 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登记他家财产,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广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 9 分,每题 3 分) 杜慧度,交趾人也。 本属京兆。 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 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腾遁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 除龙骧将军。 遁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 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 三郡,遂围州城。 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 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 慧度,瑗第五子也。 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 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 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 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 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禽循长史孙建之。 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 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慧度悉出宗族私财 ,以充劝赏。 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 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 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 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 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 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 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白《宋书 ?杜惠度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B 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遏: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 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 旷:空缺 9.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 答案: B ① 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② 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③ 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 ④ 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⑤ 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⑥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D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 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顶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 B.杜惠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 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 学优高考网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有 谙熟战略。 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励;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 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 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11.把第 Ⅰ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译文: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 5 分) 译出大意给 2 分; “造 ”、 “入城 ”、 “乃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 2)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译文: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袭之事不再发生,以至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 ( 5 分) 译出大意给 2 分; “威惠 ”、 “奸盗 ”、 “乃至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杜慧度,交阯人。 原籍本属京兆。 曾祖父杜元,担任宁浦太守,于是移居交阯。 父亲杜瑗,字道言,官居州府,任日南、九德、交阯太守。 起先,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武威严,有权力,威震交阯地区,听说刺史滕逊之要来,分别派遣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不让他上任。 杜瑗聚集兵众,杀了李逊,交阯境内获得了安宁。 授 龙骧将军。 滕逊之在交阯十多年,与林邑多次相互攻伐。 滕逊之即将北还京都,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真、九真三郡,于是包围州城。 这时滕避之离去已经很远,杜瑗与第三个儿子杜玄之尽力固守城池,多设权谋计策,数次交战,大败敌军。 范胡达逃回林邑。 于是朝廷任杜瑗为龙骧将军、交阯刺史。 卢循占据广州,派遣使者来修好,杜瑗将使者杀了。 义熙六年,杜瑗八十四岁逝世。 杜慧度是杜瑗的第五个儿子。 起初任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任九真太守。 杜瑗逝世,州府的主管和辅佐官员认为交阯与敌境相邻,不宜旷废职务,共同推举杜慧度执掌州府事务,他推辞不去任职。 义熙七年,授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广武将军、交州刺史。 任职诏书还未送到,就在这年春天,卢循攻占了合浦,直向交州进军。 杜慧度于是率领文武官员与军队六千人抵抗卢循,交战时生擒卢循的长史孙建之。 卢循虽然失败,但还有余党三千多人,都习兵练武,熟习军事。 六月庚子,卢循清晨出兵到南津,命令三军攻进城才能吃饭。 杜慧度全数拿出宗族的私人财物,用来充当奖励犒赏的费用。 杜慧度亲自登上大型战船指挥。 当两军相遇时,他施放火箭和雉尾火炬,步军在两岸夹射,卢循各船都燃烧起来,一下子就溃散了,卢遁本人也中箭投水而死。 杜慧度斩了卢遁和他 的父亲卢嘏,并且斩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传送首级到京都。 朝廷封杜慧度为龙编县侯,食邑一千户。 高祖登基,杜慧度进号为辅国将军。 这一年,他率领文武官兵一万人南下讨伐林邑,被消灭的敌人超过半数,前后被抢掠的财物,都夺了回来。 林邑乞求投降,送上牲畜、大象、金银、古贝等,于是被释放。 杜慧度穿布衣,吃素菜,生活节俭,简单朴素,会弹琴,很喜爱《庄子》《老子》。 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修建学校,每当灾荒年岁百姓饥饿。 就用自己的俸禄来救济。 处理政事细致周密,就好像管理家庭一样,因此他恩威皆重,奸盗的事不再发生,甚至于城门在夜间不必 关闭,路不拾遣。 少帝景平元年逝世,时年五十岁。 【天津卷】 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①。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 ② 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 “盖是国也,地险 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 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 ”因如吴。 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 丈人度之,绝江。 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 “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 “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 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 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 “江上之丈人。 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 而无以为。 为奚而无以为 之。 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野人请曰: “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子罕曰: “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 ”故宋国之长者曰: “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见《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 ① 机:吉凶之兆。 ② 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 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 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答案】 A 【解析】 “则 ”是 “就 ”的意思。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 “以不受为宝 ”的一组是 ①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 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 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 将奚不有为也。 而无以为 ⑤ 献之司 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 ①④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答案】 C. 【解析】 ① 是说古人对宝物的认识与今人是有区别的; ⑥ 是说人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 ( ④ 是说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即天地 “以不受为宝 ”。 ) ,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 “无受利地 ”,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 “名甚恶 ”的不利之地 “寝之丘 ”,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 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 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 “所宝者异 ”的道理。 【答案】 D 【解析】本文为古代议论文,所以 “夹叙夹议 ”这种说法不当。 选文第 1 段提出作者 “古之人 …… 所宝者异也 ”的见解,并用孙叔敖的例子进行论证。 第 4 段的评论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