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索内容摘要:

点衔接: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七年级上 地球仪 理解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纬度、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理解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应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 位置 地球运动 自转的方向、周期,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公转的方向、周期,公转产生四季,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地球上的五带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运动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教学建议 : 第三节 地球运动与初中联系较为密切 : 建议在开学第一周要帮助学生复习经纬网的最基本知识, (俯视图和侧视图中如何判断经纬度 ,如何判断东西和南北等) 扫除学习地球运动时的障碍,但受课时的限制不要扩展的太深,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是关键。 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义务教育阶段对这方面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其学习目标为 “ 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教育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其行为动词是 “ 分析 ” ,表明对本课 “ 标准 ” 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高中地理新教材分别以 “ 地球的自转 ” ; “ 地球的公转 ” 两个标题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地理意义。 建议把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放在一起对比学习,这样既便于学生对比理解记忆两种运动的基本规律,又便于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 ——太阳日和恒 星日。 因为太阳日是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结果,不介绍公转学生就无法理解太阳日)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部分,建议在高一学年不要拓展得太深,毕竟大部分学生将来是要学习理科的,主要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即可。 深层次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在高三文科复习时再加强。 1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整体感知: 新课程 遵循人地关系的思想,着眼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具有终身发展意识的公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对自然地理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简约,重点突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强调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首先,自然要素不再求全,例如对生物、土壤要素不提学习要求。 其次,要素内容也不求系统,例如关于地貌,只选择地表形态的变化;关于大气,只选择大气受热、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关于水,只选择水循环和洋流。 再次,内容要求简单明确,例如关于洋流,只要求归纳全球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等知识。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七年级上 陆地和海洋 1 大洋和大洲 2 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大陆漂移、板块的运动 七年级上 天气与气候 1 多变的天气 天气及其影响、天气预报、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 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3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4 世界的气候 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主要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七年级下 亚洲复杂的气候、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活动部分)、 非洲热带草原气候(活动部分) 八年级上 我国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锋面雨(阅读材料)、气象灾害:干旱、台风、寒潮、洪涝(活动) 中国水资源 水是宝贵的资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工程)、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农业节水、工 业节水)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状况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教学建议: 利用七年级(上)学习的海陆变迁内容导课, (七年级下 33 页图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的古河流遗迹等例子导课,由条件的学校可以给学生展示图片) 让学生体会到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再从力学角度分析导 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重点探讨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源、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利用 七年级(上)学习的大陆漂移学说( 34 页)和 七年级(下)关于日 12 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的活动探究为切入点, ( 20 页活动 3 题中的第 1 问 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 探讨板块构造理论。 气候知识在中学地理中比较重要。 初中侧重阅读气候统计图表资料,分析气候特征,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要求较简单,主要是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初中已有基础。 但高一现在使用的湘教版教材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只介绍了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和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两个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初中气候基础知识的引用。 ( 1) 选取本地近几天来的天气变化,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来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七年级上 46 页) ( 2) 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 课前,建议安排 两 节复习课,复习有关气候的两大要素 —— 气温和降水(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帮助学说复习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会看气温曲线图;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会看降水柱状图);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对应的自然带(第 四节) ;可再引用初中学过的 一些气候 资料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由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切实掌握对区域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的方法与步骤 ( 七 年级 下 第 七 章第二节 40 页活动 2— 描述热带季风气候 (以曼谷为例)和热带雨林气候(以新加坡为例)的气候特征,以及它们的主要区别。 和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 63 页活动 2 题的第二问 综合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三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状况,描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 在此基础上,再帮助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包括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 ) 、下 垫面 (包括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 、人类活动。 并对高初中地理中的不同提法 (如初中所提纬度位置与高中所提太阳辐射 ),初中地理零散或没有提到的其他因素 (如 大气环流 、地形、洋流等 ) 作适当的补充教学。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八年级上 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 七年级上 气候的地区差异 七年级下 亚洲气候分布、非洲气候分布的特点(活动) 八年级下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黄土高原、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活动)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二节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建议 : 课前回忆初中学过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 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和东西干湿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可见,无论是整体性还是差异性,都可以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特别是从生物要素的角度。 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应选择能充分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相关 知识内容作为重点和难点。 如 13 在研究整体性方面,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可以“生物圈” 2 号实验失败为案例)。 在研究差异性方面,主要是:地理环境地域差异性原理;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可以模拟不同旅游路线中自然带的变化为案例)。 在本章的教学中应突出两个基本地理观念:一是综合性的观念,二是因地制宜的观念。 建议在教学中运用典型 案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是一节好课的良好开端。 例如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可以通过 1998 年长江洪水的成因分析,三峡水库的利弊分析以及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分析等事例来说明;又如因地制宜的观念可以选用我国农作物的分布、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事例来说明。 这两个基本观念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只有深入理解并切实履行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 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分为用(绘)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归纳)两大类;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在深入挖掘教材图像基础上,可以补充景观图片(或影像资料)用以说明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整体感知: 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逐步形成的,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已经为学生初步形成这些观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则需要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以强化学生的基本地理观念,本单元采用地理科学中的一般认识方法,从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变化、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四个方面安排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 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树立以下基本的地理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需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即贯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七年级上 地形图的判读 七年级下 东南亚的地形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俄罗斯的地形(活动)、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的分布;欧洲西部的地形;澳大利亚的地形;美国的地形;巴西的地形、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 八年级上 中国地形和地势;中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土地资源、水资源;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交通运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4 输枢纽、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八年级下 香港城市建设用地与地形的关系;台湾地形对城市的影响;说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活动);长江沿岸地带城市的分布 教学建议: 建议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安排一节复习 课。 主要帮助学生复习地形图的判读 (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点 (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 、区域地理学过的几个典型国家或地区的地形特点 (七年级下东南亚、俄罗斯、巴西等 ; 八年级下台湾、塔里木盆地 等) 及现代化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等 (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 —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为学生学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扫清知识上的障碍。 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并且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 (可以采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为案例:如七年级下第七章第二节 31 页活动 1 题中的第 2 问 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 光,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河流的沿岸,分别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八年级下第六章第四节 42 页活动 2 题第 1 问 — 说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 用好教材资料,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讲初中突出现象、高中突出原理。 最终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归纳出一般规律的学习方法、技能。 高中的知识面更宽、范围更广、视野更开阔、分析归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要求更高。 必修二 整体感知: 人地关系一直是地理学 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人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行为等方面。 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