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原文、解释、心得内容摘要:

岁月匆匆催人渐老,只有太阳的光辉永远朗照。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浅释: 高悬的北斗随着四季变换转动,明晦的 24 月光洒遍人间每个角落。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浅释: 行善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精神长存,子孙安康全靠你留下吉祥的忠告。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浅释: 如此心地坦然,方可以昂头迈步,应付朝廷委以的重任。 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浅释: 如此无愧人 生,尽可以整束衣冠,庄重从容地高瞻远望。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浅释: 这些道理孤陋寡闻就不会明白,只能和愚味无知的人一样空活一世,让人耻笑。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浅释: 编完「千字文」乌发皆白,最后剩下 “ 焉、哉、乎、也 ” 这几个语气助词。 弟子规讲解 杨淑芬老师宣讲 大家好。 在还没有讲《弟子规》之前,我想我们先应该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 什么观念。 有很多人他都误以为在现在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 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 都不晓得这些宝藏它的可贵。 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 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 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 25 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我们再看世界的动态,我们也可以从最近这种局势的发展,深深感受到世界的灾难一天比一天的严重,许多有志之士也莫不为这样的时代潮流在担心着。 我们也深信,如果再不好好挽救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恐怕岌岌可危了。 我们都知道,人一生出来,与我们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 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优秀的下一代。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社会它的动乱,我们可以说源于家庭不健全。 我们如何来改善这样的社会,应该要从教育着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 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 所以在今天当中,我们为什么要来讲《弟子规》。 也就是这个原由。 《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 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 好优秀的贤子孝孙。 所以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小孩教好。 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 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 在这个时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 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 你讲故事给他听,他能牢牢的记住。 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一段学习的这个时段,就非常的可惜。 26 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他们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晓得如何教起;也很担心社会里头有那么多的诱惑,即使在家里好好教,都恐怕抵挡不 住外头的诱惑。 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每一个做家长的,他都有省悟之心。 什么省悟之心。 有那种忧患意识,如何把自己的子女从家里、从根本做起。 每一个做家长的,他们能如此做,更进一步,做家长的也学习《弟子规》,你就可以以身作则做很好的表范,让子女来效法,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 做人最主要的根本,从孝悌来入门,今天就开始为大家讲解《弟子规》。 请看课本: 【弟子规】 这三个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了, ‘ 弟子 ’ 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 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 为什么。 我们说 “ 活到老,学到老 ” ,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 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 “ 规 ” 是什么意思。 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里。 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 请看课文: 【总叙】 一本书,它的开头总是会有提要,提要就是总纲领。 看到总纲领,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内容所讲解的是什么。 所以 , “ 总叙 ” 就 27 是勾勒出《弟子规》这一本书,最主要的纲领有哪几项。 《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 从 “ 学而篇 ” 里头所摘录的一章叫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从这一章所摘录出来,也就是儒家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 后头展开来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们如何落实。 我们明白《弟子规》的纲领之后,我们也要深入它的义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内容义理所在,我们才有办法去落实。 请看第一条: 【弟子规。 圣人训。 】 我们刚刚有提到《弟子规 》就是从《论语 ?学而篇》所摘录出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经典重要所在。 此地讲的 ‘ 圣人训 ’ ,我们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我们都晓得凡是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只要他们有好的典范,他们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 所以我们此地所讲的,它是有范围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 他就说到: 【首孝弟。 次谨信。 】 首先,最重要的我们要明了要从 ‘ 孝弟 ’ 着手。 我们都晓得,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所谓 “ 身体发肤,受之父 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我们是从父母那里所来,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 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我们看看这个 “ 孝 ” 字。 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 “ 老 ” 字, 28 再一个儿子的 “ 子 ” ,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 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 我们要代代相传,我们就要效法父母,我们就要照顾父母,我们就要孝顺父母。 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 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代代相传。 而不是我们现在当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如果 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传,就一代比一代差了。 我们能代代相传,是表示我们能接受父母的教诲,我们能承传父母所留给我们的一些德教,我们再传下去。 “ 弟 ” ,弟的意思,此地的 “ 弟 ” 应该读成 “ 悌 ” ,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 “ 悌 ”。 我们看一个 “ 心 ” ,再一个弟弟的 “ 弟 ” ,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 什么意思。 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 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 友 ” ,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 我们都晓得,兄弟姊妹都是从父母而出。 在父母,视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这个子女完全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气所生,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 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树本身的树干一样。 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而且在兄弟姊妹当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的照顾。 我们想一想谁跟我们最亲。 在家庭里头,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 兄弟姊妹不亲,又亲谁。 所以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 这两样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 29 身养性。 修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所谓 “ 修身 ” ,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 己不对的种种的言行举止。 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 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礼。 什么叫合乎礼。 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们想到现在的人谁都不服谁,谁都高喊自由的社会里头,人因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所以社会才会这么纷乱,家庭才会不合。 家里的成员才几个人,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会怎么会安定。 人与人相处怎么不会纷争。 所以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 ,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谐。 人人都能如此,社会哪有不安定的这种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们接着还要下一步,还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 这个时候我们要培养爱心,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泛爱众。 】 孟子说到人皆有恻隐之心。 《三字经》一开端就讲 “ 人之初,性本善 ”。 也就是说,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 为什么会有不善之人。 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习染才造成的。 所以当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 有道是 “ 施比受更有福 ”。 当我 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 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 为什么。 不但你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帮 30 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这个欢乐的分享。 为什么。 能解救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乐事。 所以,自古以来有说 “ 行善最乐 ” ;也告诉我们要有那一种爱心,没有爱心肯定没有办法行善事的。 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不断的再接再厉,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师,找良好的善知识。 【而亲仁。 】 善知识我们只要 能遇到,我们应该不要放弃,好好的跟他学习。 我们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 所以当我们有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学习。 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 除此之外: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 我们所应该做的,所应该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 你平常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还有多余的时间,我们也不要让时间空过,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时间,好好的来充实自己。 “ 学文 ” ,它有多种含 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 如果你在社会上工作是很专业的,你还更要再进一步的提升,就要钻研你这个范围的领域上,要在你的这个职业,或者说你学术范围里头,还要更进一步去加强、去深入。 如果你是个退休之人,我们也可以展开古籍,圣贤的典籍呈现在我们面前,就仿佛是老师一样,它教诲我们如何向圣人学习。 如果是家庭主妇,把家里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后,我们 31 也可以翻阅古人的书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 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 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进修上面,是放在电动玩具,或者 看电视无益的节目,只会污染我们的身心。 我们的身心被污染,我们就没有办法在人生当中获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 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 康熙皇帝他教诫他的子孙,他就提到人应该以劳,劳动的劳,勤劳的劳,人应当以劳为福。 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乐,如果以逸为一生的重点,以逸来讲,就会有灾祸。 所以,我们知道圣贤他如此的教导我们,我们也应当要深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空过时间。 从《弟子规》里头,我们了解,总纲领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 很值得我们重新来省思。 过去我们没有读到《弟子规》,我们不明白;现在我们有机会读到,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命运也会因此而重新过得非常得有意义。 接下来我们看: 【入则孝】 第二条: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从第二条开始,所指的是从小我们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好一个好的子女。 从哪里开始。 就从父母跟子女的应对开始。 ‘ 父母呼 ’ ,“ 呼 ” 就是叫唤的意思。 ‘ 应勿缓 ’ , “ 应 ” 就是回答, “ 勿 ” 就是不可以, “ 缓 ” 就是迟缓。 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 32 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末学也 曾经指导儿童读经,讲到《弟子规》中, “ 父母呼,应勿缓 ” 的时候,也会问他们: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 答案就有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嘛。 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 “ 干嘛 ”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 我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 “ 干嘛 ” 的。 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 他们纷纷的说道:我们才不敢,老师。 他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 可见从小,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确也不注意,他们的回答是不是有礼貌。 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有礼节。 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 所以,在第一句 “ 父母呼,应 勿缓 ” ,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应对当中是怎样的情形。 我们再看看现代的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 为什么 ?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一个两个。 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所以一个就是宝贝,从小就惯他。 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一身的宠爱。 所以从小他就养成骄慢、目中无人的这种态度,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 因为他在童年当中,在四、五年当中,从两、三岁到七、八岁,这一段不长的时间、不短的时间,他已经养成他很大、骄慢的这种态度,所以就很难及时的把他教好。 ‘ 父母命,行勿懒 ’。 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 “ 行勿懒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