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内容摘要:

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 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 坐标位置。 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 ”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 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 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 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 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 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 22 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 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 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 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 外边为什么是方的。 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 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 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 《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 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 33 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 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 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 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 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 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 如果转盘的直径是 8 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 2 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 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 13 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 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 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 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 2 毫米的孔,管子长 15 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 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 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 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 大石块就变成琮。 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6.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 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 《周礼》所谓,“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 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块。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注意 A 项有瑕疵,文中“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是作者的观点,没有说是古人的观点。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 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4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 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 A“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盘子要随星转; C“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 D 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 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8.“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A、“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 B、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 D、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 【高考考点】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易错提醒】 A,依据文意,“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可对比 C 项判断。 【备考提示】要依据文意。 推断想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15 9.作者根据哪两类证据推论出中国古人“天圆地圆”的观念。 【参考答案】典籍和文物 【试题分析】屈原的《天问》, 璇玑、璧、琮的样式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推测。 【高考考点】筛选信息 3. ( 2020 福建 高考 ) (乙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15 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 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难点。 可以认为,《内经》是一部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 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 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 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 (生理和心理 )的和谐。 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 《内经》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 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 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16 《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 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 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 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 这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 2020 年 1 月 2 日《文汇报》,有删改 )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 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 》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来源 :高考资源网 ]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14.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 请简析。 (4 分 )答: 15.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6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 :] 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A 项理解过于绝对与僵化,这一点在文章第二段可以印证。 C 项对“人事”的解释和原文第四段相对照可以看出太狭隘,不全面。 E 项的内容纯属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对重点词语理解存在差距,并且不能忠实于原文,加上自 17 己的理解造成误选。 答案: BD 14.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对本题的解答紧扣文中对应点倒数第二段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误区警示:对对应点内容理解不到位易使答案流于肤浅,表述不准确。 答案:依据《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 失去这种和谐,人体就产生疾病。 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 (意思对即可) 15.解析:本题考查了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作答时要把握住“启示”并且结合全文,从题目中的这句话出发。 只要是启示,言之有理,言之有 据即可。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考生拿到题可能无从下手,要进行充分审题,才能找准作答角度。 此外还要注意启示与文本的结合,并且表述要完整规范。 答案:示例一: 《内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从这样的经典文献中得打启迪。 我们要认真的整理、学习传统经典,使其焕发出现的生命力。 示例二: 《内经》这样的文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们要大力宣传,让后代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要积极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4. (2020四川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7 题。 ( 1)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 2020 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约有 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 4~6 中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次前 3 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 2)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 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 ,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 3)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 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 DNA中获得基因。 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 研究 1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