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全文内容摘要:

第一段( P3l1):从龙潭组含煤岩系底界至 B6 顶,厚 —,平均厚度为。 含标志层 B B8,含煤 11 层左右,其中 M2 M3 M33 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层。 本段主要由粉砂岩、细砂岩、粘土质粉砂岩、粘土岩组成,见腕足类、瓣鳃类等动物化石。 第二段( P3l2):从 B6 顶至 B5 底, — ,平均厚度为。 含煤 12 层左右,其中 M1 M20 煤层为 大部分可采煤层。 本段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组成,见腕足类动 物化石。 第三段( P3l3):从 B5 底至 B1 底, — ,平均厚度为。 含标志层 B B B B2 等,含煤 10 层左右,其中 MM M M M1 煤层为可采、大部分可采煤层; M M6 煤层为矿山的主采煤层。 本段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组成,见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 上二叠统长兴组( P3c):分布于矿区中部。 以灰色、深灰色薄— 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间夹数层灰岩。 产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底部以 B1 灰岩底与龙潭组分界。 厚 — ,平均厚。 与下伏龙潭组呈整合接触。 上二叠统大隆组( P3d):分布于矿区中部。 以深灰色薄 — 中厚层粘土岩为主,夹蒙脱石粘土岩、灰岩,含硅质及黄铁矿结核。 产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底部以灰岩顶与长兴组分界。 厚 —,平均厚。 与下伏长兴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T1f):分布于矿区南部。 由紫红色、灰绿色薄 — 中厚层粉砂岩、粘土岩、灰色中厚层灰岩组成。 厚 —,平 均厚。 底部以黄绿色蒙脱石粘土岩与大隆组分界,与下伏大隆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特征将本组分为五段,段间为连续沉积。 现由下向上分述如下: 第一段( T1f1):灰绿色、紫红色薄 — 中厚层粘土岩、粉砂岩,夹粉砂质粘土岩、灰岩,产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 厚 —,平均厚。 第二段( T1f2):灰色薄 — 中厚层灰岩。 厚 — ,平均。 第三段( T1f3):暗紫、紫红、灰绿色薄 — 中厚层粘土岩、粉砂岩,夹薄层粘土质粉砂岩、泥灰岩,产瓣鳃类动物化石。 厚 —,平均。 第四段( T1f4):浅灰、灰色薄 — 中厚层灰岩,隐晶 — 微晶结构, 具水平及微波状层理。 夹紫红色薄 — 中厚层粉砂岩。 厚 —。 平均。 第五段( T1f5):暗紫、紫红色薄 — 中厚层粉砂岩,具水平层理及斜交层理,夹紫红色薄层粘土质粉砂岩,产瓣鳃类动物化石。 厚 — ,平均。 下三叠统永宁镇组( T1yn):分布于矿区内南部。 由一套碳酸盐岩组成。 未见顶,出露厚度大于 350m,与下伏地层飞仙关组为整合接触。 根 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三个段,段间为连续沉积,现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第一段( T1yn1):浅灰、灰色中 — 厚层灰岩,微晶结构,具贝壳状断口,缝合线构造发育。 底部为浅灰色中厚层泥灰岩。 厚 —,平均。 第二段( T1yn2):灰色、黄色、黄绿色薄 — 中厚层泥灰岩、粘土岩,间夹薄层粉砂质粘土岩。 产头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 厚 —,平均。 第三段( T1yn3):浅灰、灰色薄 — 中厚层灰岩,微晶结构、缝合线构造较发育。 底部为浅灰色薄 — 中厚层泥质灰岩。 未见顶 ,出露厚度大于 100m。 第四系( Q):主要分布于矿区内地势较低的山麓较平坦地带。 主要由残坡积、老窑弃渣堆积及少量岩石塌积物(粘土、亚粘土、转石或岩块等)组成。 厚 0— 40m,平均 10m。 与下覆地层各组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 二 ) 、构造 矿区位于加戛背斜南西翼南段,为一单斜岩层。 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 24— 60176。 ,平均 30176。 地层总体倾角变化情况是:地表走向上,由矿区北西往南东逐渐变陡,(在马鞍山附近一带,倾角为50— 60176。 左右);倾向上地表及浅部较陡( 30— 45176。 ),深部较缓( 24 — 30176。 ),倾 角变化 5— 10176。 左右。 区内无明显的次一级褶曲构造,断裂构造较发育。 矿区总体构造属于中等复杂程度。 褶皱 区内出露的主要褶皱构造为呈北西向展布的加戛背斜。 加戛背斜轴部位于区内北东部,背斜轴向呈北西向展布,轴线长约 900m。 核部地层为中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地层由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及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永宁镇组组成。 南西翼地层倾角为 21176。 — 35176。 ,局部地段达 60176。 ;北东翼地层出露不全,地层倾角为 15176。 左右。 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 其中:断层落差大于或等于 30m 断层 5条,编号 分别为 F F2 F0 F0 F04(各断层情况详见表 3— 1)。 根据本次工作及普查资料,区内小断层较多,一般落差在 — 5m 之间,延伸在 10— 50m 之间。 在矿井坑道中,发现断层较多,落差一般在 1— 2m 之间,为正断层,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对煤层的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北东、北西及近南北向三组节理较为发育,一般规模均较小。 区内各断层情况一览表 表31 断层序号 位 置 性 质 产 状 要 素 落差( m) 延伸长度( m) 备 注 走向(176。 ) 倾向 倾角(176。 ) F10 湾寨~ ZK10 钻孔附近 正断层 118298 SW 65~ 71 70100 1100 ZK10 见 F12 拦马墙东平距约300m 正断层 15195 NW 80~ 85 20 810 F25 桃煤垭口 简槽口一线 逆断层 25205 SE 64~ 84 50 4600 F01 ZK10 钻孔北 100m 正断层 110290 SW 55~ 60 15 430 F51 刘家寨附近 逆断层 15195 SE 65 20 330 F02 ZK9 正断层 71 30 隐伏断层 F03 ZK9 正断层 71 3035 隐伏断层 F04 马鞍山附近 正断层 115295 SW 71 3080 700 ZK9 见 F05 ZK81 正断层 48 512 隐伏断层 (三) 、含煤地层 矿区内含煤岩系为上二叠统龙潭组( P3l),由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灰岩、炭质粘土岩及煤层(线)组成,厚 — ,平均厚。 与下伏峨嵋山玄武岩组为假整合接触,与上覆长兴组呈渐变过渡关系。 煤系地层中 有 7层灰岩、粘土岩标志层,层位较为稳定,厚度变化不大,是煤层的主要对比标志。 产腕足类、瓣鳃类、腹足类、蜓类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主要为蕨类。 粘土岩、炭质粘土岩及粉砂质粘土岩常为煤层的直接顶板,含植物根茎化石的粘土岩为煤层的底板,炭质粘土岩、粘土岩、粉砂岩常为煤层的夹矸。 矿区内含煤岩系为上二叠统龙潭组。 由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灰岩、炭质粘土岩及煤层(线)组成,厚 — ,平均厚 ,含煤 43— 68 层,一般为 33 层。 煤层总厚 — ,平均总厚 ,含煤系数 %。 其中,含全区可采、大部分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8层,自上而下编号为 M M MM M M M2 M32,累计平均总厚 (含夹矸),可采系数%。 根据含煤岩系特征及含煤性,将其自上而下分为上、中、下三个煤组,与龙潭组三个段相对应。 现由下向上分述如下: 下煤组( P3l1):从龙潭组含煤岩系底界至 B6 顶,厚 —,平均厚度为。 含标志层 B B8,含煤 11 层左右,其中 M2 M3 M33 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层。 本段主要由粉砂岩、细砂岩 、粘土质粉砂岩、粘土岩组成,见腕足类、瓣鳃类等动物化石。 中煤组( P3l2):从 B6 顶至 B5 底, — ,平均厚度为。 含煤 12 层左右,其中 M1 M20 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层。 本段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组成,见腕足类动物化石。 上煤组( P3l3):从 B5 底至 B1 底, — ,平均厚度为。 含标志层 B B B B2 等,含煤 10 层左右,其中M M M M M1 煤层为可采、大部分可采煤层; M M6 煤层为矿山的 主采煤层。 本段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组成,见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 上煤组亦是本次勘探工作的主要对象。 现将各煤层叙述如下: 根据工程揭露,矿区内达全区可采、大部分可采、局部可采并能在井田内进行对比的煤层有 8层(可采厚度下限 ,下同),自上而下分别编号为 M M M M M M M2 M32 煤层。 M MM M M7 煤层为全区可采及大部分可采煤层, M M2 M32 煤层为大部分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 M M M M M M32 煤层为较稳定煤层, M M27 煤层 为不稳定煤层。 其余各煤层仅见少数可采点,并呈零星分布,均为不可采煤层。 各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 41。 现就其稳定程度划分概述如下: M1 煤层:产于上煤组上部。 除在 152 探槽揭露煤层变薄未达可采厚度外,其余工程揭露均达可采厚度,可采率为 91%。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 — ,平均。 局部含 0— 3层夹矸,一般含 1层夹矸,夹矸厚度 0— ,夹矸岩性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结构较简单。 煤层顶板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底板为粘土岩。 矿区内大部分可采,为较稳定煤层类型。 M4 煤层:产于上煤 组中上部。 除在 4号勘探线深部、 ZK8— 1钻孔附近变薄未达可采厚度外,其余地段均达可采厚度,可采率为 89%。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 — ,平均。 局部含 0— 2层夹矸,一般含 1层夹矸,夹矸厚度 0— ,夹矸岩性为炭质粘土岩、粘土岩、砂岩,结构较简单。 煤层顶板为灰岩、粘土岩、炭质粘土岩、 泥质灰岩,底板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 矿区内大部分可采,为较稳定煤层类型。 M5 煤层:产于上煤组中部,为矿山的主采煤层。 经工程揭露均达可采厚度,可采率为 100%。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 — ,平均。 局部含 0— 2层夹矸,一般不含或只含 1层夹矸,夹矸厚度0— ,夹矸岩性为炭质粘土岩、砂岩,结构较简单。 煤层顶板为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岩。 矿区内大部分可采,为较稳定煤层类型。 M6 煤层:产于上煤组下部,为矿山主采煤层。 经工程揭露均达可采厚度,可采率为 100%。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 — ,平均。 局部含 0— 2层夹矸,一般含 1层夹矸,夹矸厚度 0— ,夹矸岩性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岩,结构较简单。 煤层顶板为粘土 岩、粉砂岩、炭质粘土岩,底板为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 矿区内全区可采,为较稳定煤层类型。 M7 煤层:产于上煤组下部。 除在 ZK9 钻孔揭露煤层变薄未达可采厚度外,其余工程揭露均达可采厚度,可采率为 82%。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 — ,平均。 只在 ZK000 ZK8 钻孔处含一层夹矸,夹矸厚度 0— ,夹矸岩性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结构较简单。 煤层顶板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等,底板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细砂岩、粉砂岩。 矿区内大部分可采,为较稳定煤层类型。 M20 煤层:产于中煤组下部。 经工程揭露,煤层厚度薄、不可采点较多,可采率为 80%。 煤层厚 — ,平均。 含 0— 4层夹矸,夹矸厚度 0— ,夹矸岩性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结构复杂。 煤层顶板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 矿区内局部可采,为不稳定煤层类型。 M27煤层:产于下煤组上部。 经工程揭露,煤层厚度薄、 2— 4号 勘探线深部不可采,可采率为 82%。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 —,平均。 含 0— 5层夹矸,一般含 1— 2层夹 矸,厚度 0—,夹矸岩性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结构较复杂。 煤层顶板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细砂岩,底板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 矿区内局部可采,为不稳定煤层类型。 M32 煤层:产于下煤组中部。 经工程揭露均达可采厚度,可采率为 100%。 煤层厚 — ,平均。 含 0— 3层夹矸,厚度 0— ,一般含 2层夹矸,浅部含夹矸较多,夹矸岩性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结构复杂。 煤层顶板为粉砂质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 粉砂岩。 矿区内全区可采,为稳定煤层类型。 矿区各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表4— 1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 结构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稳定程度评定 极值 / 平均值(m) 变化规律 夹矸层数 夹矸厚度(m) 变化规律 复杂程度 可采率 变异系数 可采程度 稳定程度 M1 ,在 152探槽附近不可采。 03 大部分只含一层夹 矸。 较简 单 粘土岩 粘土 岩 92 27 大部分 可采 稳定 M4 ,其 它均可采。 02 大部分只含一层夹 矸。 较简 单 灰岩 粘土 岩 89 42 大部分 可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