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费标准探讨数学建模内容摘要:

4 1527225 5 1627225 6 3669 169 1727225 7 1827225 8 1927225 9 由表可知,教育总经费增加量较大时,高校学费 增加 幅度不大, 并且 学费 的 增量 随教育总经费的增加 减少,说明教育总经费的 增加 不是引起高校学费 增加的决定性因素 . 表 4: 家庭收入变化,总教育经费和政府财政投入不变时,高校学费的变化情况表 高校所在地 家庭 人均年 收入(元) 家庭收入变化增量(千元) 变化后高校学费(元) 高校学费增量(元) 10689 1 11689 2 12689 3 13689 4 5889 2389 14689 5 15689 6 16689 7 17689 8 18689 9 8441 4941 由表可知,家庭收入增加时,高校学费随之增加, 并且 学费增量也随 家庭收入增加而 增加,说明高校所在地经济状况是影响高校学费的主要因素之一 . 表 5: 政府财政投入变化,总教育经费和家庭收入不变时,高校学费的变化情况表 政府财政投入(百亿元) 政府财政投入增量(百亿元) 变化后高校学费(元) 高校学费增量(元) 1172551 1 3788 288 1272551 2 1372551 3 3669 169 1472551 4 1572551 5 3550 50 1672551 6 1772551 7 3431 69 1872551 8 1972551 9 12 由表可知,政府财政投入增加量较大时,高校学费随 政府财政投入增加 减少,学费增量 也 随之减少,说明政府 加大 财政投入 可以降低高校学费 . 综上所述,高校所在地经济状况是影响高校学费的主要 因素 . 6. 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 模型的评价 模型的优点: ( 1)本文所构造的模型有理论基础,可信度较高 . ( 2) 通过利用数学工具和 Matlab 编程的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具有科学性 . ( 3) 建立的模型能与实际紧密联系,结合实际情况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求解, 使 模型更贴近实际,通用性、推广性较强 . ( 4)在 GM(1,N)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进一步优化残差 GM(1, 1)模型 ,使得模型的结果更精确 . 模型的不足: ( 1) 模型在计算中 对数据 做了一些取舍和整理,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误差 ,但是这些误差是可以 接受 的 . ( 2) 在模型Ⅰ 中,只针对高校所在地经济状况进行分类,选取的 聚类指标 比较单一,但是方法可以推广 . . 模型的改进 ( 1)针对模型Ⅰ 当中的聚类指标单一问题,我们也可以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政府财政拨款、学校教学成果、学校的社会效益等进行聚类分析 . ( 2)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情况, 我们 依照 中国国情,只就几类学校的学费标准进行了定量分析,而针对专业不同引起的学费标准差异 ,我们在本文中 未 做详细讨论,可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 3)运用这个模型,可以对全国各地区高校学费 的较准预测,分析其比例并参照其他因素,从而对各地的教育经费做出宏观调控,达到分配与需求均衡的目的 . 7. 给有关部门的建议 根据 20202020年 全国 高校 教育经费情况 附 录 3统 计 表 整理得到: 图 5: 20202020 年高校经费来源比重图 由 左侧统计 图表 可以看出: 1) 20202020 年高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 政府财政投入(财政拨款)、学费收入 、 学校自筹及其它收入 、社会捐赠 . 2)政府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是高校经费的 两大支柱来源,其中政府财政投入占主体 . 3) 近几年来国家财政投入呈下降趋势,而学费收入在高校经费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 . 4)学校自筹及其他收入所占比重基本不变,社会捐赠比例增加 不明显 . 20202020高 校经费来源比重图0%10%20%30%40%50%60%2020 2020 2020 2020 2020年份比重社会捐赠所占比例学费收入占教育总经费比例学校自筹及其他收入所占比例政府财政投入所占比例13 高等院校 学费 标准 问题涉及到每一个大学生及其家庭,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过高的学费会使很多学生无力支付,过低的学费又使学校财力不足而无法保证质量 .基于我国的国情,政府、学校、家庭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去平衡教育经费或和学费之间的关系。 本文所阐述的模型 Ⅱ 可以 对全国各地区高校学费做出较准预测,在此参考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宏观调控 . 给国家 政府 部门的建议 由于学 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情况、高校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使得 高校 的收费缺乏公平性 : 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再费标是按照属地原则 ,由省一级地方政府决定 的,反映在学费标准上, 一方面它 通常考虑的是一个平均值,缺少分层研究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 对各地、各阶层学生收费统一,导致实质不公平 .这样将会 导致低收入阶层者难以接受或完成高等教育,影响公民的教育机会平等,影响社会公平 . 为实现教育机会公平的目标 ,当条件具备时也可对同质同类别专业的学校按学生家庭收入水平不同 ,实施差别的学费政策 , 使得由于各种因素,处于中国社会弱势阶层 的学生都能 公平的享受教育资源 . 一般地说 ,名牌学校、平均教育成本高的学校 ,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中竞争性较强 ,收益较高的专业 (一般是热门专业 ),收费标准应较高 ,以使教育成本与预期收益对应 ,较高的预期收益应付出较高的成本 .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依法保证教育投入:扩大招生规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趋势 .扩大规模、加速发展高等教育 ,经费是很关键因素之一 . 政府应对企业和个人对高等院校捐赠提供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捐赠,以增加高校 在社会捐助方面的收入 . 建立向低收入家庭倾斜的、多种形式的学生资助 体系; 在不断拓宽大学生贷款政策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毕业大学生还款的奖惩措施, 形成良好的大学生贷款风气 . 给学校 管理部门的建议 学校 学费 是按一定比例的收取的教育经费, 由我们的统计数据和图表可知,高校教育经费开支逐年上升,为避免 因 学校经费不合理消耗 ,而引起的 教育成本 不合理攀升、学费进一步增加, 除与学生教育有关的费用支出外, 学校有关 部门 应严格监督,使 其他与之无关的费用不以任何名义 、任何形式 计入教育成本 . 对于国家针对大学生所提出的发放贷款政策,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规范, 积极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倡正确的消费观念,妥善解 决大学生拖欠贷款的问题 .而针对大学生的补助,也应该是有偿获得,例如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等 . 中央教育财政 在 高等教育 方面的财政投入是逐年下降,因此高等教育的 发展只能靠学费收入、社会投资、产业支撑和自身挖潜来实现。 全国各高校应该努力寻求社会投资和自身挖掘,高校应多渠道筹资,扩大高校与社会结合,利用科技与知识优势,为社会企业提供服务,增加收入 . 参考文献: 【 1】 百度百科 ,大学生 , , 2020920 【 2】 刘思峰 \党耀国 \方志耕 等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 3】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20, 【 4】 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 5】国家统计局网站 , 2020919 【 6】佘占宏 \曹燕,完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对策,中国知网, 2020920 14 附录 1: 表 1: 59 所高校学费 及相关因素行为数据 在校人数 ( 人 ) 学费(以理工科为例)(元) 人均 培养费用(元) 学校所在地人均年收入 (元) 办学 总经费(亿元) 国家 人均 拨款 (元) 省 /市 地区 生年可获得最高奖励(元) 合肥工业大学 54616 4290 8610 安徽 合肥 4000 北京大学 45453 5000 北京 北京 40000 北京化工大学 27614 5000 北京 北京 10000 北京交通大学 34676 5000 北京 北京 3000 北京科技大学 31895 5000 北京 北京 10000 北京林业大学 29228 5000 北京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5816 5000 北京 北京 6000 北京外国语大学 9752 5000 北京 北京 5000 北京邮电大学 29931 5000 北京 北京 5000 北京语言大学 6927 5000 北京 北京 150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6383 5000 北京 北京 6000 清华大学 38792 5000 北京 北京 10000 中国农业大学 35799 5000 北京 北京 5000 中国人民大学 28840 5000 北京 北京 6000 中国政法大学 20572 5000 北京 北京 厦门大学 50804 5460 福建 厦门 20200 兰州大学 47194 4000 甘肃 兰州 6000 中山大学 68935 5160 广东 广州 东北林业大学 37118 4800 黑龙江 哈尔滨 4000 华中科技大学 94634 4500 湖北 武汉 6000 15 续 表 1: 59所高校学费及相关因素行为数据 : 在校人数(人) 学费(以理工科为例)(元) 人均 培养费用(元) 学校所在地人均年收入(元) 办学 总经费(亿元) 国家 人均拨款 (元) 省 /市 地区 生年可获得最高奖励(元) 华中师范大学 35299 4500 湖北 武汉 6000 武汉大学 75009 4500 湖北 武汉 2020 武汉理工大学 79001 4500 湖北 武汉 500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1657 4500 湖北 武汉 湖南大学 51887 4200 湖南 长沙 中南大学 81740 4200 湖南 长沙 30000 东北师范大学 36981 4600 吉林 长春 6000 东南大学 43519 4600 江苏 南京 河海大学 43185 4600 江苏 南京 南京大学 35314 4600 江苏 南京 10000 南京农业大学 34669 4600 江苏 南京 南开大学 34404 4600 江苏 南京 江南大学 41964 4600 江苏 无锡 5000 大连理工大学 46836 4800 辽宁 大连 6000 东北大学 50749 4800 辽宁 沈阳 吉林大学 101751 4800 辽宁 沈阳 2020 山东大学 97731 3800 山东 济南 中国海洋大学 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