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水文地质报告内容摘要:

山西煤田地质勘探 144队于 1975年 8 月提交了阳城矿区町店(详查)勘探区地质报告,在永安煤矿井田范围内施工钻孔 3 个 (1 12125),完成钻探进尺 ,范围外 1 个( 119),完成钻探进尺; 1977 年 12 月提交了《山西省沁水煤田阳城矿区上黄崖井田精查勘探地质报告》,在永安煤矿井田范围内施工钻孔 3个( 204 2052069),完成钻探进尺 ,范围外 2 个钻孔( 202 2086),进尺。 山西煤田地质勘探 144队 1973~ 1977年 先后在永安煤矿井田范围内施工钻孔 6 个,总计钻探进尺 ,各钻孔均进行了测井,范围外 3 个,总计钻探进尺。 15 1996 年由山西煤田地质勘探 114 地质队提交《永安煤矿地质报告》,提交的井田工业储量为 ,井田面积为。 2020 年 4月由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提交《山西省晋城沁和煤业有限公司永安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提交的井田工业储量为 3205万吨,井田面积为。 2020 年 4月 晋城市煤田地质勘探队 编制的《沁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永安煤矿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上述普、详、精 查各阶段在井田内(包括井田边界钻孔)共施工钻孔 6 个 ,并完成了其它相应的地质工作量。 以往地质勘查工作为 沁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永安煤矿 的开采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如可采煤层、煤层厚度、埋深、顶底板岩性特征等。 经过开采验证,以往地质勘查成果基本与实际情况相符,地质可靠程度较高。 二、矿井地质工作及水文地质工作 该矿自建井以来,积累了一定的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资料 ,经分析资料真实可靠,能够为本次报告参考使用。 为了随时掌握生产进度和便于开采规划,对井田和井下巷道进行了详细测量。 井口和主 要巷道用 J2 经纬仪 和 NTS352 全站仪 进行了实测,次要巷道采用半仪器法进行了简单测量,并将测量成果、工程进度、 停头位置及时绘制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和井上下对照图上 ,并将采 16 掘进度及采空区及时绘制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和井上下对照图上,为井下煤层开采设计规划提供了依据。 本次报告利用以往地质报告中 3 号煤层 井下见煤点 的厚度、结构,将其标注于采掘工程平面图上 , 为报告编制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对井下涌水量及涌水部位进行了观测分析,并根据涌水量情况及时向地面抽排,保证了井下安全生产。 斯监测 整合矿界内原先各矿 鉴定 均 为 高 瓦斯矿井 , 已建立健全了瓦斯实时监测监控系统, 按安全规程分别测定了井下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 认真监测井下瓦斯含量变化,做好通风工作,并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年度瓦斯等级鉴定,为防范瓦斯事故,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对 3 号煤的工业指标、煤尘爆炸性、自燃倾向性做了相应的化验,为了解本井田的煤层、煤质情况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总之,在生产过程中做了一定的矿井地质工作和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今后还需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认真总结经验,重视和搞好矿井地质编录工作,积极为矿井 的安全生产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 17 第二章 矿井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沁水县地层由老到新为中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 区域地层分布特征见表 211。 二、区域构造 井田位于沁水构造盆地南端,地层总体向北倾伏。 沁水构造盆地是山西省最大的四级构造单元,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 沁水盆地是一个被断裂包围的断块,主体部分出露二叠系和三叠系,周边翘起,出露下古生界地层。 沁水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凹陷。 相对周 边构造单元来说,沁水盆地比较稳定,变形强度由边缘向内部减弱,盆地主体部分发育开阔的北北东向短轴褶曲,两翼岩层倾角一般小于 20 度,边缘断裂多为逆冲性质,尤其是东西两侧均向外侧逆冲,突出了水平挤压的特征。 沁水盆地东侧以晋(城)-获(鹿)断裂带与太行山隆起相接,该断裂在山西省内延伸超过 320 公里,总体走向 NNE,有迹象表明该断裂带生成时间较早,中生代燕山运动中又有活动,表现为地层由东向西的逆冲。 由于变形强度和后期隆起被剥蚀改造的差异,晋获断裂带表现为分段特征。 黎城以北基岩露头区,逆断裂保存良好,变质基底就逆冲于下 古生界之上。 黎城以南线性构造仍 18 十分清楚,南段庄头断层至晋城之间出露为由古生界组成的线性褶皱,而白马寺断层即是其组成部分。 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田盆地南缘。 本区的区域地层出露较全,由老到新为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 、石炭系、中生界,新生界 和第四系地层。 19 沁 水 县 地 层 情 况 表 表 211 界 系 统 组 段 符号 厚 度 岩 性 描 述 分布情况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Q4 039 浅黄、灰黄色砂砾石、砂、亚砂土及粘土互层。 东峪、樊庄、龙渠河一带,县河、沁河、端氏河一带 上更新统 Q3 上部:浅黄色黄土状粉土、粉质粘土;底部浅黄色砂砾石。 中更新统 Q2 537 浅综红色亚粘土夹透镜状砂砾石及褐红色古土壤层。 中生界 三叠系 中统 二马营组 二段 T2e2 89107 黄绿色厚层状细粒、中粒长石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底部呈巨厚层状达 30余米,地貌上形成陡坎。 樊村河信王必杨家河一带 一段 T2e1 149161 顶部:泥岩或粉砂岩;上部:黄绿色薄 - 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夹粉砂岩;中部:褐红色 砂质泥岩夹长石砂岩、粉砂岩;下部:黄绿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夹灰绿、综红色页岩、紫红色泥岩薄层。 下统 和尚沟组 T1h 223231 棕色细粒长石砂岩与紫红色页岩、泥岩互层。 刘家沟组 T1l 464484 棕色细粒长石砂岩夹紫色页岩及数层同生砾石,砂岩中常含园度极好的“砂球”。 上古生界 二叠系 上统 石千峰组 P2sh 201217 黄绿色厚层状长石砂岩与紫红色泥岩、页岩互层,近顶部 常有透镜状淡水灰岩,泥岩中普遍含钙质团块。 十里、柿庄、固县、郑村、胡底、樊庄、必底、郑庄、樊村河、王寨、杏峪、下川、城关、中村、土沃、张村等大部分地区 上石盒子组 三段 P2s3 117137 杏黄、紫色砂岩、砂质泥岩,顶部夹透镜状燧石,上部具一层安山质凝灰岩。 二段 P2s2 113171 黄、杏黄色为主,少量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页岩、砂质页岩及黄绿色砂岩。 底部常为一层黄白色厚层状含砂粗粒砂岩。 一段 P2s1 156191 黄、杏黄色泥岩、砂质泥岩、页岩及砂岩, 夹一至两层杂色含鲕粒锰铁质铝土页岩或一至两层透镜状锰铁矿。 下统 下石盒子组 P1x 黄绿、杏黄色页岩、砂质页岩及砂岩,近顶部平一至二层杂色含鲕粒锰铁质铝土页岩或一至二层透镜状锰铁矿。 山西组 P1s 上部灰色砂质页岩、页岩及砂岩,含煤层(香煤等);下部灰色页岩、砂质页 岩夹燧石层、二至三层薄煤。 20 沁 水 县 地 层 情 况 表 续表 211 界 系 统 组 段 符号 厚 度 岩 性 描 述 分布情况 上古生界 石炭系 上统 太原组 C3t 上部灰色细粒砂岩、页岩夹二至三层灰岩及煤层(半香煤等);中部二至三层灰岩、页岩及煤层(臭煤等);下部褐灰色铝土岩,粘土岩夹煤线及透镜状灰岩或燧石层;底部灰白色石英砂岩。 中村、下川与翼城交界和土沃、台亭以东地带 中统 本溪组 C2b 黄绿及褐灰色粘土岩、铝土岩、偶夹砂岩、煤线;底部山西式铁矿。 下古生界 奥陶系 中统 峰峰组 O2f 50114 上部灰黄色泥岩夹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角砾状白云质灰岩;中部浅灰色中厚 - 厚层状泥质灰岩夹少许灰岩;下部灰黄色薄层状泥灰岩及质纯灰岩。 下川大部地区和土沃、唐坪一带 上马家 沟组 O2s 223260 上部灰色薄 - 厚层状含泥质白云岩夹灰岩;中部青灰、灰黑色中厚 - 巨厚层状灰岩,豹皮状灰岩;下部薄层状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 下马家沟组 O2x 8292 青灰色中 - 巨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纯灰岩;下部灰黄色薄层状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 下统 亮甲山组 冶里组 O1 61209 浅灰色中厚 - 巨厚层状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及结合白云岩。 底部二至三层厚仅十余厘米的黄绿色页岩。 寒武系 上统 凤山、长山、崮山组 ∈ 3 98154 中厚 - 厚层状结晶白云岩,下部薄层状泥质条带细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 下川小河湾至东川一带 中统 张夏组 ∈ 2z 132209 上部薄 - 巨厚层状鲕状白云质灰岩;中部厚 - 巨厚层状鲕状灰岩;下部厚 - 巨厚层状灰岩;底部薄层泥质灰岩、鲕状灰岩夹紫红色页岩。 徐庄组 ∈ 2x 96133 上部中 厚 - 厚层状灰岩、豆鲕状灰岩夹紫红色页岩;中下部紫红色页岩夹中厚层状致密灰岩、薄层状细砂岩。 毛庄组 ∈ 2m 3242 紫红色薄层状含白云母小片泥岩、页岩夹薄层状、透境状灰岩;顶部青灰色厚 -巨厚层状结晶灰岩。 下统 馒头组 ∈ 1m 3969 灰黄色薄层状灰岩、泥页岩夹薄 - 中厚层状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顶部夹少许竹叶状灰岩。 底部白云岩、白云质石英砂岩。 中元古界 震旦系 汝 阳 群 北大尖组 Zbd 118460 中上部紫、紫红色中厚 - 厚层状中粗粒石英岩状砂岩夹三层白色巨厚层状 石英岩状砂岩;下部浅紫色中厚层状石英岩状砂岩与紫红色页岩互层;底部紫红色厚 -巨厚层状中粒石英岩状砂岩。 下川舜王坪一带与垣曲交界处 白草坪组 Zd 68217 紫红、紫、暗紫灰、砖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紫色薄 - 中厚层状石英岩状砂岩。 上部夹粘土质白云岩一层。 21 第二节 矿井地质 一、地层 矿区 地表 大部分被第四系黄土覆盖。 零星出露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二叠系 下统下石盒子组、 山西组 和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中统本溪组及 奥陶系 地层呈埋藏型。 现将矿区内钻孔揭露及地表出露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 奥陶系 中统 ( 1)上马家沟组 (O2s) 井田东部永安村深水井揭露厚度。 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巨厚层状石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泥质灰岩。 裂隙较发育。 ( 2)峰峰组 (O2f) 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地层的基底。 主要为深灰、黑灰色厚层状石灰岩、泥质灰岩组成,顶部含星散状黄铁矿及其结核。 井田内勘探钻孔揭露最大厚度 ,永安村岩溶深井揭露厚度。 石炭系 (C) ( 1)中统本溪组 (C2b) 本组厚度 ~ ,平均厚 ,厚度变化大。 岩性主要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浅灰色粘土质泥 岩,局部鲕粒发育,底部一般有一层铁质粉砂岩或铁质泥岩,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2 ( 2)上统太原组 (C3t) 连续沉积于下伏本溪组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主要以深灰~灰黑色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层及石灰岩为主。 其中含煤 10 层,以下部煤层发育较好,发育有石灰岩、泥灰岩 8 层,其下部灰岩稳定且厚度较大,底部以 K1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本组厚度 ~ ,平均。 二叠系 (P) ( 1)下统山西组 (P1s) 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地层,井 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下伏太原组之上。 主要由灰色粉砂岩、浅黄色中细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一般含煤 1~ 2 层,以石英砂岩( K7)与太原组分界,本组地层厚度 ~ ,平均。 ( 2)下统下石盒子组 (P1x) 本组厚 ~ ,平均。 主要由黄绿色、浅灰色砂岩,灰绿色、浅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 顶部为浅灰色、夹红褐色斑,含大量菱铁矿球粒及黄铁矿团块的泥岩,俗称“桃花泥岩”,上部和下部为中细粒砂岩和粉砂岩,间夹泥岩,含大量菱铁矿鲕粒,底 部以 K8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 3)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主要 出露 于矿区东、西两侧沟坡上,其 上部层段被剥蚀,本井田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 ,仅存有下部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夹杂 23 色泥岩,为灰绿色、黄褐色砂岩 ,局部夹紫色泥岩与灰绿色、灰白色砂岩层,局部泥岩中含菱铁质结核,中上部夹铁质砂岩及锰铁质结核。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连续沉积。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 (Q2+3) 井田内 分布 广泛 , 主要为浅红色砂质粘土,上部为黄灰色,含钙质结核;下部夹砂砾层。 厚 0~ ,平均。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 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 井田内以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