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路工程试验用表内容摘要:
有机质含量试验记录表 编号 : S1— 020— □□□ — □□□□ 试验单位 合 同 号 试样名称 试验规程 试样来源 样品编号 样品描述 试验日期 试 验 复 核 硫酸亚铁标准浓度 (mol/L) 试验次数 1 2 土样质量 ms (g) 空白标定消耗硫酸亚标准液的量 (ml) VFeSO4 滴定前读数 滴定后读数 滴定消耗 滴定土样消耗标 准 液 的 量(ml) VFeSO4 滴定前读数 滴定后读数 滴定消耗 有机质 (%) 平均有机质 (%) 注: 如滴定消耗硫酸亚铁标准液小于 10 毫升,应适当减少土样量,重做。 如用苯氨基苯甲酸铁标准液滴定时,瓶内溶液不宜超过 60~ 70毫升,滴定前溶液呈棕红色,终点为暗绿色。 (或灰蓝绿色) 本法氧化有机质程度平均约 90%,帮应乘以。 结 论 有机质含量试验记 录表 (比色法 ) 编号 : S1— 021— □□□ — □□□□ 试验单位 合 同 号 试样名称 试验规程 试样来源 样品编号 样品描述 试验日期 试 验 复 核 序号 读数( %) 分级 测定方法:称取土壤样品 克(湿土应扣除水分含量)放在 50毫升的小烧杯中,加 1N重铬酸钾溶液 毫升及浓硫酸 5 毫升,摇动 1分钟,静置 30分钟 ~1 小时,再吸上层清液 4 滴放在白瓷扳的凹穴中,对着光线,看凹穴中上层清液边缘的颜色,并与标准色阶进行比色,读数。 土壤有机含量在 1%以下者,为土壤有机质缺乏者;在 1~%者,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3%以上者,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结 论 备 注 此表只适用于绿化工程 氯根含量测定试验记录表 编号 : S1— 022— □□□ — □□□□ 试验单位 合 同 号 试样名称 试验规程 试样来源 试验日期 试 验 复 核 吸取浸出液的体积 ml 吸取浸出 液体积相当的干土质量 g AgNO3(Hg(NO3)2)标准液浓度 mol/l 试验次数 1 2 滴定时消耗 AgNO3(Hg(HO3)2) 标准液体积 ml Cl% Cl平均值 % 说明: 结 论 土的界限含水 率 试验记录表(液限塑限联合测定法) 编号 : S1— 023— □□□ — □□□□ 试验单位 合 同 号 试样名称 试验规程 试样来源 样品编号 样品描述 试验日期 试 验 复 核 试验次数 试验项目 1 2 3 1 10 100含 水 率 w (%)锥 入 深 度 h (mm) 入 土 深 度( mm) h1 h2 (h1+h2)∕2 含 水 率 测 定 盒 号 盒 +湿土质量( g) 盒 +干土质量( g) 盒质量( g) 水份质量 ( g) hp= 干土质量 ( g) 液限 WL= 含水率 ( %) 塑限 WP= 平均含水率( %) 塑性指数 IP= 结 论 粗粒、巨粒土最大干密度试验记录表(振动台法) 编号 : S1— 024— □□□ — □□□□ 试验单位 合 同 号 试样名称 试验规程 试样来源 样品编号 样品描述 试验日期 试 验 复 核 试样最大粒径 : mm 相似级配模比: 振动频率: Hz 振动历时: min 全振幅: min 试 验 方 法 平 行 测 定 次 数 1 2 试样+试筒质量 (kg) 试筒质量 (kg) 试 样 质 量 干土法 Md (kg) 湿土法 Mm (kg) 试筒容积 Vc (cm3) 试筒横断面积 AC (cm2) 百分表初读数 Ri (mm) 百分表终读数 RF (mm) 试样表面至试筒顶面距离 (mm) 试样体积 (m3) 试样干密度 干土法 (kg/m3) 湿土法 (kg/m3) 最大干密度 (即平均值 ) ( kg/m3) 任意两个试验值的偏差范围(以平均值百分数表示)(%) 标准差 S TP=加重底板厚度, 12mm。 W=振毕湿试样含水率 % 试验异常情况: 结 论 土的击实试验记录表 (重型 ) 编号 : S1— 025— □□□ — □□□□ 试验单位 合 同 号 试样名称 试验规程 试样来源 样品编号 样品描述 试验日期 试 验 复 核 击 实 方 法 层数: 层 击数: 锤 筒容积: cm3 超尺寸颗粒含量: % 干 密 度 预加含水率 ( %) 筒 号 筒 +湿土质量 ( g) 筒质量 ( g) 湿土质量 ( g) 筒容积 (cm3) 湿 密 度 ( g/cm3) 干 密 度 ( g/cm3) 含 水 率 盒 号 盒 +湿土质量 ( g) 盒 +干土质量 ( g) 盒质量 ( g) 水质量 ( g) 干土质量 ( g) 含水率 ( %) 平均含水率 ( %) 最佳含水率 : % 最大干密度: g/cm3 含 水 率 (% )干密度 (g/cm3 ) 结 论 地 基 承 载 力 检 验 记 录 表 编号 : S1— 026— □□□ — □□□□ 试验单位 合 同 号 桩号及部位 设计承载力 地质情况 试验方法 试验仪器 试验日期 试 验 复 核 桩号及位置 检测深度 (cm) 锤击次数 (次 ) 承载力 (kPa) 备 注 桩号及位置 检测深度(cm) 锤击次数 (次 ) 承载力(kPa) 备 注 布 点 示 意 图 结 论 土的承载比试验( CBR 密度记录) 编号 : S1— 027— □□□ — □□□□ 试验单位 合 同 号 试样名称 试验规程 试样来源 样品编号 样品描述 试验日期 试 验 复 核 密 度 试 验 最大干密度: g/cm3 层数锤数 最佳含水率: % 试筒号 含 水 率 试 验 试筒 +试件质量( g) 盒号 试筒质量( g) 盒 +湿土质量( g) 试件质量( g) 盒 +干土质量( g) 试筒体积( cm3) 盒质量( g) 湿密度( g/ cm3) 水质量( g) 含水率( %) 干土质量( g) 干密度( g/ cm3) 含水率( %) 压实度( %) 平均含水率( %) 平均压实度( %) 膨 胀 量 记 录 吸 水 量 记 录 层数锤数 层数锤数 试筒号 试筒号 泡水前读表数( mm) 饱水前试筒 +试件重 (g) 泡水后读表数( mm) 饱水后试筒 +试件重 (g) 膨胀高度( mm) 吸水量( g) 膨胀量( %) 平均吸水量( g) 平均膨胀量( %) 结 论 土的承载比试验( CBR 贯入记录一) 编号 : S1— 028— □□□ — □□□□ 试验单位 合 同 号 试样名称 试验规程 试样来源 样品编号 样品描述 试验日期 试 验 复 核 应力环校正系数 = N/ 贯入杆面积 A= cm2 层数锤数 试筒号 贯入深度 ( ) 测力计读数 m 单位压力 kPa 贯入深度 ( ) 测力计读数m 单位压力kPa 贯入深度 ( ) 测力计读数 单位压力kPa 左表 右表 平均 左表 右表 平均 左表 右表 平均 CBR()% CBR() % 结 论 土的承载比试验( CBR 贯入记录二) 编号 : S1— 029— □□□ — □□□□ 试验单位 合 同 号 试样名称 试验规程 试样来源 试验日期 试 验 复 核 筒号 层数击数 筒号 层数击数 筒号 层数击数 01234567单位压力P( kPa)贯入量l(mm) 01234567单位压力P( kPa)贯入量l(mm) 01234567单位压力P(kPa)贯入量l(mm) 对应于 %压实度的 CBR( c=)为 %; 对应于 %压实度的 CBR( c=)为 %。 对应于 %压实度的 CBR( c=)为 %; 对应于 %压实度的 CBR( c=)为 %。 对应于 %压实度的 CBR( c=)为 %; 对应于 %压实度的 CBR( c=)为 %。 结论。二、公路工程试验用表
相关推荐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四)将用人单位执行情况通报市劳动保障监察处,记入诚信档案。 五 、监督检查处理 对不履行备案义务、备案内容不真实、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等的用人单位,责令其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等有关规定依法给予相应处罚。 36 (九)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审批事项的监督检查
明确了方向、目标和任务。 我段一是组织开展了专题学习教育,将文件资料全部编辑成册,每一个股室一份。 同时我们将专题学习资料发到全体干部职工的电子邮箱,进行互动学习。 为了保 证学习效果,我们在每周二、五学习的基础上,由各股室单独学习,白天到一线,晚上抽出两个小时进行学习。 二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各个股室积极主动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倾心相谈,结合公路工作流程、服务环境、安保、绿化、美化、路域环境治理
不断完善信访代理制。 信访代理常抓常新常抓不懈,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时刻把群众的利益顶在头上、挂在心上、抓在手上。 把群众的诉求、群众的意愿作为工作的“坐标”。 党工委每次办公会把信访问题作为第一会议议题摆上议事日程,重点安排、重点部署,进行专题研究,同时每天安排一名领导干部亲自接访,重大信访问题主要领导约访,拉近了干群关系,减少了群众上访成本,群众不出门就可以解决问题
作规划》进行了两次学习和讨论。 组织了两次以《廉政准则》、 “八个不准 ”和 “十要十不 ”规定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测验。 组织了三次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主题的学习体会交流。 我们 还 在各科室分别配备了党风廉政建设监察员,定期征求他们的意见,主动接受监督。 对监察员提的意见和建议,支部班子集体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公开处理结果。 今年先后召开了两次 以廉政 建设为主题的 民主生活会
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同别人展开良好的合作,才会使你的事业更加顺风顺水。 如果你要成为一名高效能的职场人士,就应当养成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好习惯。 习惯 1换位思考 在人际的相处和沟通里, “换位思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用“换位思考”指导人的交往,就是让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 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地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并且尽可能地回应其需要。 树立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