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_笔记内容摘要:

和“象征”为特点的基本创作方法,已被一种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新方法所取代。 再者,人文主义文学也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 二、 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 •早期: 14 世纪至 15 世纪中叶 主要成就在意大利和英国 强调个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就成了当时人文主义文学家对神学体系否定的主要方式。 •中期: 15 世纪下半叶至 16 世纪上半叶 主要成就在法国 描绘巨人形象,展示巨人的思想和行动渐渐成为第二个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主导思想。 •晚期: 16 世纪下半叶至 17 世纪初 主要成 就在西班牙和英国 对由于人性的弱点所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探讨成为此时文学的基本任务。 ▪意大利文学: 佛罗伦萨文坛上的“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弗朗齐斯科彼特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 抒情诗集《歌集》抒发了对女友萝拉的真挚爱情,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和幸福观,在艺术上继承了“温柔的新体”诗派传统。 •乔万尼薄伽丘:他的创作将彼特拉克开创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法国文学: “七星诗社”:以龙沙等七人组成的“七星诗社”,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 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但却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在艺术上追求典雅的风格。 •弗朗索瓦拉伯雷是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平民倾向的杰出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是《巨人传》。 •蒙田:是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 “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从思想倾向上说,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从取材方面看, 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从结构上看,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 西班牙 16 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是塞万提斯。 洛卜德维加是西班牙戏剧的奠基者,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 •英国文学: 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最早的作家是乔叟,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 15 世纪末英国一批新的人文主义学者登上文坛,托马斯莫尔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是对话体幻 想小说《乌托邦》,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欧洲最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之一。 16 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文学中成就最大的是戏剧。 “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作家是 16 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 马洛三部悲剧:《帖木儿》《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第二节 薄伽丘 一、 生平和创作 多产作家:他既以短篇小说,传奇小说蜚声文坛,又擅长写作叙事诗、牧歌、十四行诗,在学术著述上也成就卓著。 传奇小说《菲 洛柯洛》是其第一部作品,是欧洲较早出现的长篇小说。 叙事长诗《菲洛斯特拉托》和《苔塞伊达》开了 8 行体诗的先河。 牧歌式传奇《亚美托的女神们》在形式上仿效但丁的《新生》,用散文连缀三韵句诗歌。 《菲娅美塔的哀歌》是仅次于《十日谈》的一部重要小说,堪称是欧洲最早的心理小说。 《异教诸神谱系》和《但丁传》是两部最重要的小说。 二、 《十日谈》 着力抨击僧侣们的虚伪和奸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平等。 形式:以框架结构把故事有机的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 语言:语言精练、流畅,又俏皮、生动,描写事件和人物微妙尽致、 灵活多姿。 《十日谈》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框架式结构: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既可鲜明的表现作者的情感、观念,又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庞大而活跃、复杂而有序。 后世将这种形式称之为“框架式结构”。 *《十日谈》是如何对禁欲主义进行冲击的。 禁欲主义是天主教教义的核心。 为了冲击禁欲主义 ,薄伽丘用大量的篇幅热情讴歌爱情。 他肯定了爱情的伟大力量。 因此 ,作者高声呼喊 :爱情万岁 !消除夫妇不睦这一类的坏事情 !(第七天故事第五 )。 这个故事实际上告 诉我们 ,神学上的清规戒律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住 人性 要解放的冲击。 这种对 人性 的观点 ,是薄伽丘比但丁、彼特拉克反宗教更为彻底的表现。 《十日谈》里 ,上至罗马教皇 ,下至男女修士 ,一方面宣扬禁欲 ,一方面暗暗纵欲。 薄伽丘通过许多偷情的故事 ,嘲笑禁欲主义的虚伪性 ,披露了教会淫荡丑恶的内幕。 一个在禁欲 ,一个在纵欲 ,禁欲的背后是纵欲 ,劝别人禁欲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纵欲 ,这就是教会宣扬禁欲主义的用心之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 ,故事是很深刻的。 *《十日谈》的艺术特点 :在艺术表现方面 ,《十日谈》除了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之外,还表现出其他特色 :第一,采用了严整的框形结构。 薄伽丘把这 100 个故事组合在一起 ,嵌入十个人讲述故事的框架中。 这就形成了《十日谈》的特殊结构──框形结构。 《十日谈》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框形结构 ,简单地说就是 :大故事里面包含小故事。 在这方面 ,《十日谈》反映出下述情况: 大故事的叙述者有许多个──它是十个青年男女所讲。 这和英国诗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样的。 大故事的叙述者所讲的故事不是一个,而是许多── 100 个,薄伽丘把 100 个故事镶嵌在 10 10 的框架里。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是 24 个 (作者并未写完 )。 大故事中的小故事,其长度是短篇。 就作品的整体而言,它貌似长篇。 薄伽丘有意通过故事叙述者来加强故事之间的联系,用他们的话过渡和照应 ,还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故事中重现 (有点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 而实际上由于每个小故事本身结构完整,自成一体 ,所以整个作品是一系列短篇的汇集。 《十日谈》所采用的框形结构并不是薄伽丘的独创,它明显地接受了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第二, 使用了辛辣而幽默的嘲讽手法。 薄伽丘的嘲讽 ,方式多种多样 : 从反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显得深刻含蓄。 用本人的言与行 、所得到的盛誉于实际表现相对照 ,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更为鲜明突出。 通过刻划老实人的形象,以老实人的话道破生活底蕴 ,拙中见巧妙,钝中见尖利。 运用夸张手法,使效果更为强烈。 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十日谈》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第三节 塞万提斯 一、 生平和创作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是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他被狄更斯、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作家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田园小说:《巴拿索神山瞻礼记》剧本 :《努曼西亚》长篇小说《佩尔西蕾丝和塞西斯蒙达》中篇小说《训诫小说集》 《训诫小说集》是继薄伽丘的《十日谈》之后给予西方文坛影响最深的短篇小说集。 二、 《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内容 :这部小说模拟中世纪盛行的骑士小说,写拉曼却村里有个叫吉诃德的穷乡绅,因读骑士小说入迷,幻想恢复骑士制度和游侠生活。 他穿戴上祖先留下的破盔甲,手持长矛,骑着一匹可怜的瘦马,并选中邻村一个养猪姑娘作为自己崇拜的意中人,开始了他的行侠冒险活动。 首先他独自出马,被人打得半死。 第二次带着农民桑丘潘沙出发,一路上做出种种荒唐可笑的事情 :把风车当巨人,把酒囊当魔鬼,视羊群为军队,把妓女当贵妇,把木偶看成摩尔人,等等。 出于拯救受难者的愿望,他去解救囚犯,结果反遭毒打。 第三次出游,在骑士幻想的支配下,他完成了不少可笑的“丰功伟绩”。 最后,吉诃德被佯装的白月骑士击败,被迫回家。 临终前,他方始醒悟,以自己切身的痛苦和教训表示他对骑士小说感到深恶痛绝。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对世界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堂吉诃德。 作为一个艺术典型,堂吉诃德的性格是矛盾的、复杂的,具有明显的二重性 :一方面 ,他是真理和正义的捍卫者,另 一方面 ,他又更是荒诞不经的幻想家。 一方面,他是悲剧英雄;另一方面,他又是喜剧丑角。 如同小说结尾所说:“他活着是个疯子,死了是个智者。 ”桑丘的形象和堂吉诃德相反相成。 除了心地善良以外,他从外形到内在特征都与堂吉诃德相反:他既无他主人的博学、见识、抱负、才华、勇敢、坚忍,也不像他那样耽于幻想,固执已见;他头脑清醒、务实、老于世故、带几分狡诈,“粗笨”中显出诙谐、幽默,说起话来全无堂吉诃德从骑士小说中搬来的陈词滥调,他满身的泥土气,脱口而出的民间谚语都使他的谈吐虽常显粗俗却又不失生动、活泼。 如果说,堂吉词 德是“精神”的,那么,桑丘则全然是“物质”的 (他跟随吉诃德的动机是想得到许诺给他的“总督”的职位 )。 但是这种对立却又不是绝对的。 在跟随主人游侠的漫漫长途中,他也逐渐被“吉诃德化’’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极其认真地 (在旁观者看来又极其可笑,因为这是公爵设计来捉弄他的一个玩笑 )当了一阵子“总督”。 *堂吉诃德 艺术特征 :第一、 独具一格的讽刺。 作品大量采用戏拟骑士小说的写法和夸张手法 , 以达到讽刺骑士小说和骑士制度的目的。 堂的命名 , 受封仪式 ,待人接物的口吻 , 行侠的方式 , 决斗比武的派头 ,无一不令人捧腹大笑 , 具有强烈的讽 刺效果。 作品中鲜明的对比也加强了讽刺性 , 首先是真实的现实生活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