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内容摘要:

材料部、经营部统计。 预防成本在一般情况下预防成本只占质量总成本的 10%左右,它与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相比属于不可避免成本。 尽管发生额较小,但对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发生额的控制却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预防成本由质量保证部、工程技术部、经营部逐月统计。 鉴定成本鉴定成本一般由质量保证部和工程技术部统计。 质量成本报告各项目部和有关部门根 据原始资料填写了以上报告后,财务部据此进行核算统计,并汇总填写当月质量成本总报表。 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是质量核算的深入,也是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 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可得到必要的信息,从而为调整、确定质量成本中各项费用的投入,达到既定质量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质量成本分析,即根据质量成本核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共包括四个分析内容: 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内容分析: 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比例分析: 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 质量成本占预算成本 的比例分析: 上述分析内容,可在一张质量成本分析表中反映,举例说明如下:玉兰宝都大厦,框架 22 层, 建筑面积 20200 平方米,该工程预算成本 44175000 元,发生实际成本 38967650 元,其中质量成本 1156155元。 从资料看,质量成本总额占预算成本 %, 比一般工程的降低水平还要高,特别是内部故障成本的比例(占预算成本 %,占质量成本总额 %)更为突出,但是,预防成本要占预算成本的%,占质量成本总额 %,说明在质量管理上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致使返工 损失、返修损失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停工明显减少。 当然从资料看,站在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上,还有质量公关费用、停工损失、质量过剩支出、专业分包损失费、劣质材料设备额外支出五大费表现偏高,其费用累计百分比为%,对其还不可忽视,必须进一步深化分析,找出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成本降低到计划指标控制范围以内。 资料,对影响质量成本较大的关键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成本控制。 为了便于比较,除核算分析质量成本各项费用发生额外,还要计算质量指数。 所谓指数,就是质量与某种基数之比。 指数是 一种尺度,长期计算下去,能够从整体上看出质量成本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比较基数要视行业和各施工企业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建筑业常用的基数有: ; ; ;。 下面我们以产值和施工成本为例来计算质量指数。 计算出质量指数后,还应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和趋势分析,以把握质量成本的发展方向。 对与计划指标和同期实绩背离较大的项目,质量管理部门必须进一步深入实际,调查情况,分析原因,落实措施,协调指挥好全企业的质量活动。 力求质量成 本下降,并促使建筑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 4 个方面: ( 1)没有一套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在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 2)质量损失成本源归集不明确。 ( 3)质量成本核算失实、失效。 ( 4)质量成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不当。 本文就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从以上 4 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 建立和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 为了系统而有效地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加强质量成本控制,建筑企业首先必须根据自身的组织状况,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 体系;明确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各自的管理职责和权限,以及与其他各部门的分工、协调关系。 ( 1)首先质量成本管理应纳入总会计师的职责范围,由财务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共同负责。 在企业内部推行经济责任制,实行归口分级控制。 由各项目部负责内部损失成本、用户回访部门负责外部损失成本、质量管理部门负责鉴定成本及预防成本。 另外,总会计师还要制定质量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设立责任中心,明确财务部门和质管部门的责任,根据财务部门和质检部门的报告和改进计划,在掌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作出改进技术革新设备等决策。 ( 2)财务部门和预算部门要负责编制质量成本计划,设立质量成本科目,搞好对质量成本的核算,分析报告工作,设立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考核各质量成本部门计划完成情况兑现奖惩。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最优先成本决策,监督考核各部门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根据质量成本数据提出分析报告及切实可行的改进报告,具体组织质量成本计划的实施。 ( 3)各项目部根据下达的质量成本计划,提出本部门的执行措施和相应意见,编制责任预算。 记录实际执行情况,定期报送真实的质量成本数据。 各项目部还要将预算与实际进行比较,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以 便管理阶层据以进行决策,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产品质量,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加强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 所谓质量损失成本源就是指造成质量损失的岗位和原因。 探究质量损失成本源主要不是为了追究某个人的责任,更主要的是为了找出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从而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模式 建筑产品生命周期长,质量影响因素多,无论是纵向的损失成本源历史分析还是横向的损失成本源责任关系分析,都十分复杂。 主要思路是建立在两张对照分析明细表、一组分析原则与一张组织关系对应表的架构上,即组成 “ 二 表一原则一对应模式 . ( 1)从公司层面建立质量损失类型与原因分析表,如表 1 所示。 质量损失类型与原因分析表纲要性强,是系统方面全面的统筹;是从公司层面对质量损失类型及其原因的概要性罗列。 质量损失类型主要包括施工质量损失、安全质量损失、合同质量损失及工作质量损失。 损失原因只列出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应作进一步的细分以便将损失源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个人。 ( 2)从项目层面建立施工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 施工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十分详细,便于具体操作,是按照具体的分部工程将质量问题通病及其原因进行罗列, 并根据具体原因找出相应质量损失成本源。 ( 3)在项目组织结构与公司组织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对应性,明确这种组织对应关系,就可以将施工中的质量损失成本源通过对应关系由项目层归集到公司层面。 应理顺建筑企业的公司组织与各项目部组织的对应关系。 ( 4)为了避免在使用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时生搬硬套,使质量源的分析僵硬化, 需要制定如下分析原则进行指导: ① 材料问题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责任是质检员和材料员。 ② 由于具体操作出现质量问题,主要责任是工长,施工员与质量负责人也要负一定责任 ③ 已按 交底施工出现质量问题,技术负责人是第一损失成本源。 ④ 在施工过程中,该复检而未复检出现问题,第一损失成本源是施工员。 ⑤ 重大施工安全问题,找项目经理。 ⑥ 形成产品后查处的质量问题第一损失成本源是质检员。 ⑦ 技术负责人应针对实际工程具体情况,提出全面方案,具体执行者为施工员、工长、质检员、安全员。 若不按要求做,必追究其相应责任;反之,技术负责人对问题不提出解决方案、措施,任期盲目施工造成损失,应由技术负责人负责。 ⑧ 施工方案经过审批论证,一旦成立,则不属于个人行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