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论文-社会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文献综述内容摘要:

和民众的愿望与需求。 农村工程的重点在于促进就业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饮用水、环境卫生、住房、教育和道路建设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将就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是其特征之一。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 ,每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决定于多种要素。 尽管各国农村发展道路不同 ,但以农民收入为主 ,发展农村经济 ,靠政府扶持和引导 ,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的 基础设施条件 ,重视教育等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国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模式 在关于农村发展路径模式的总结中 ,温铁军 (2020)认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农业支持体系的模式只有两种 :一是美国的大农场与产业化模式 ,农场规模大到可以一对一跟公司谈判 ,形成了契约关系 ,实现了公司加农场主的产业化。 二是日、韩及台湾地区的东亚小农与综合农协模式。 中国属典型东亚小农 ,对象是经济不规模的细碎小农 ,因此不能照搬美国产业化模式。 于战平 (2020)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主要有 :(1)城乡统筹、协调、互动建设 新农村模式 ,包括以城带乡型、城乡自然互融型、中心城区主动扩散、农村互补对接型、主动融入城市 (都市 )型 (适用于对 “ 市中村 ” 、 “ 城中村 ” 的改造建设 )、小城镇建设带动型。 (2)传统村庄改造带动新农村建设模式 ,改造的具体实践模式包括区域村庄资源整合型、文明生态村建设型。 (3)内生性产业提升带动新农村建设模式 ,包括具体模式有 :工业化带动型、农业优势产业提升带动型、商贸优势开发型、优势与特色开发型。 (4)完善区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带动新农村建设模式 ,包括政府直接提供型。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 企业、个人直接经营型。 集体运 作型模式。 蒋和平、朱晓峰 (2020)等在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各地建设新农村的典型特征 ,从各地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因素的角度出发 ,将其分为八种模式 :政府主导型、城市带动型、村企互动性、支部带动型、能人领导型、科技园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带动型。 邹统钎 (2020)认为旅游扶贫是促进乡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