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论文2000字内容摘要:

担着学习专业知识、传播科学理念、传承先进文化、塑造高尚精神的历史重任 ,是当代青年中拥有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群体。 但拥有丰富的知识 ,并不意味着一定拥有崇高的信仰。 因此 ,大学生信仰的养成 ,需要教育。 当今,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主要有:家庭的宗教背景,阅读宗教书籍 ,观瞻宗教礼仪,熟人、朋友的介绍,传教人士的引导。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动机主要是: 宗教文化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未解之谜,大学生有可能为宗教文化的永恒魅力所折服。 拓展人际交往空间的需求。 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与他人保持顺畅的交往。 但在现实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交往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常会 15 遇到一些障碍与困惑。 宗教团体中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有可能使他们中的个别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寻求心理抚慰的实现。 当代大学生会面对诸多需要他们独自处理的问题,当他们无法解决、无法承受而又缺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时,常会引发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在此状态下,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需要一种依赖感。 宗教可以为他们提供超脱于现实之外的一种稳定心态,从而使其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与磨难。 把握人生存在的意义。 人是有理性的高等动物,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的人群,更是经常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 在对这些终极问题的追寻和探究中,宗教超越现实的崇高感、神圣感,对拥有激情并正在寻找人生意义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 吸引力。 第一,从信仰选择上看,在中国五大宗教中大学生宗教徒皈依最多的是基督教。 他们往往欣赏、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并很容易在这种欣赏、羡慕中追寻西方文化,触及基督教。 而基督教本身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 “口味 ”,比其他宗教更具吸引力。 《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不仅文学性、故事性强,而且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深奥)。 第二,从信仰动机上看,大学生宗教徒皈依宗教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某种现实性的需 16 要。 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 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 的怀疑,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 第三,从信仰组织上看,大学生宗教徒较少参与 “正式的宗教团体 ”,一般都有联系紧密的团契生活。 他们一般觉着建制教会的成员复杂,不便沟通,而散布在大学校园及周边的家庭教会大多由大学教师或其家属、留学生或其他外籍人士带领,来此参加宗教活动的也多是同龄的大学生。 第四,从信仰影响上看,大学生宗教徒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 更多是通过理性的思考,从宗教中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和人生的价值。 一旦皈依,宗 教神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便成为他们思想的内核,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一、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 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不仅表现为宗教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还表现为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和态度的变化,个别大学生的入教、信教。 改革开放后,过去长期沉闷的空气被打破,出现了思想解放、言论自由的新氛围,各种思想文化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互相交织、互相激荡。 大学生作为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民族的和世界的、传统的和当代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知识群体, 17 对于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文化财富,表现出极高 的热情。 从20 世纪 80年代初开始,一些宗教书籍、宗教器物就已成为大学生中十分畅销的抢手货。 据了解, 20多年来基督宗教为教徒读经文,印刷了上千万本《圣经》在教堂内销售,结果大量地被教外人士购买,其中不少就是为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所吸引的大学生。 至于根据各种宗教经文编写的故事书籍更是受到青睐,仅某学者编译的一本《圣经故事》就曾印发到 100 万册,其读者群主要是有一定文化基础,且对西方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 所以,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宗教已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字眼了。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远不至于信仰某种具 体的宗教,但宗教中的思想精华对他们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他们不仅有兴趣研读宗教故事、宗教典籍,而且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践履着一些以宗教文化为底蕴的流行时尚。 比如,佩带个十字架项链,怀揣个观音护身符,发送个圣诞贺卡,馈赠个开光圣物,进寺庙拜个佛、求个签,去教堂听会儿赞美诗、感受一下宗教氛围。 尤其是每年的圣诞节,不少城市的教堂都拥挤不堪,人满为患,造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就是在校大学生。 很显然,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批 “望教者 ”、 “宗教文化追随者 ”。 他们或是出于对某种文化的兴趣,或是受到身边教徒的感染,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一些宗教的观念和 18 思想,对宗教的距离感消失了,神秘感、好奇感产生了。 这时,如果再遭遇特殊的心境和机遇,比如,当面临学习和生活的困扰时,当苦苦追寻生命的价值时,观摩了宗教仪式,聆听了信教见证,研读了宗教经文,接受了传道带领,亲自感受了宗教的观念和氛围,就极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强烈震撼,动摇他们在长期教育中形成的无神论信仰,由 “望教 ”到 “慕道 ”,最后皈依宗教,成为教徒。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一般特征 大学生是我国众多人口中有机会 接受高等教育的极少数,他们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接受着无神论思想的灌输,一旦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皈依了宗教,成为了教徒,在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组织等方面,必然表现出与其他信教群众所不同的特征。 第一,从信仰选择上看,在中国五大宗教中大学生宗教徒皈依最多的是基督教。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他们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对承载着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往往欣赏、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并很容易在这种欣赏、羡慕中追寻西方文化,触及基督教。 而基督教本身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 “口味 ”,比其他宗教更具吸引力。 一则基督教《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不仅文学性、故事性 19 强,而且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深奥),大学生很容易由欣赏到接受,逐步确立信仰;二则基督教经过两千年多的发展,萃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同中国传统宗教相比,更具理性色彩,更容易引起善于探究、敏于思辨的大学生的共鸣;三则受基督教 “赎罪 ”观念的影响,生活中的基督徒多以 “爱 ”和“施 ”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这对于那些本来就为社会道德“滑坡 ”而沮丧,且极具叛逆精神的大学 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感召;四则基督教是一种外向型的宗教,在《圣经》中耶稣便鼓励教徒到各处去传福音,结 “果子 ”(即发展教徒),谁结的 “果子 ”越多,谁在上帝面前越荣耀,大凡基督徒都有高涨的传教热 情,基督教在社会各群体中发展最快,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不例外。 第二,从信仰动机上看,大学生宗教徒皈依宗教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某种现实性的需要。 这同社会上一般信众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他们那里,皈依宗教大多是因生存中的苦难或不幸要在现实中寻求解脱,很少有人去追寻精神家园,更少有人达到世界观、人 生观的层次。 但对大学生而言,皈依宗教固然有缘于上述因素的,但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怀疑,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 总之,他们都是带着对人生问题的形而上的思考,触摸到宗 20 教的。 而宗教提供的答案,正好给他们以 “合理 ”解释,使他们对宗教的态度由长期教育而形成的排斥,到耳濡目染而产生的暧昧,最终到世界观改变而确立的信仰。 与一般信众不同的是,作为大学生宗教徒,多年来一直接受着学校的唯物论和理性主义教育,头脑中的固有观念同宗教观念截然对立。 所以,在他们的皈依决定中,往往蕴 涵着认知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经验与判断等层层密密、难解难分的庞杂因素,经历的皈依时间更长,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斗争也更激烈。 正因为此,他们的信仰一般显现得更内在、更深沉,较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不易为他人的说教所影响,不易随外界的变化而改变。 第三,从信仰组织上看,大学生宗教徒较少参与 “正式的宗教团体 ”,一般都有联系紧密的团契生活。 以大学生中皈依最多的基督教为例,尽管所有的基督徒都信仰同一个上帝,但由于大学生基督徒较高的文化素质、独特的信仰追求,他们一般觉着建制教会的成员复杂,不便沟通,而散布在大学校园及周边 的家庭教会大多由大学教师或其家属、留学生或其他外籍人士带领,来此参加宗教活动的也多是同龄的大学生。 大家不仅可以一起证道、唱诗、查经、祷告,而且可以就从信仰到生活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