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各课时导学案(103页推荐)内容摘要:

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3. 背诵诗 歌。 【重点难点】 1. 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知识链接】 1.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 2. 关于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 二、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2. 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3.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 为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5. 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 , 不要。 【迁移拓展】 三、阅读诗歌,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完成练习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 逼我背一支古怪的儿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 清波。 ‛ 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 七岁时写下的‚大作‛。 可我却背得结结巴巴, 气得妈妈说我‚笨脑壳‛。 我只好背得滚瓜烂熟, 妈妈显得特别快活。 从此,每当家里来了客人, 我都要牵出这只倒霉的‚鹅‛。 听到了一声声的夸奖, 妈妈就奖我美味的糖果。 好像这是我写的诗篇, 其实,我压根儿没见过白鹅 . 我家小小的阳台上, 连只小鸟儿都不曾飞落。 更别说从那‚曲项‛里, 向天唱出美妙的歌。 真的,我不愿当什么‚神童‛, 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 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 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1.诗的第二节中所说的“古代神童”是谁。 生活在什么朝代。 2.诗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达。 3.写出能表现全诗主题的句子。 4.这首叙事诗中,妈妈的行动描写细致传神,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联系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总结反思】 四 诗两首 (二课时 ) 第二课 时(学习 《未选择的路》 ) 【学习目标】 1. 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 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2. 对于象征的理解。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 (1874— 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读 准下列字音 : 弗 . ( ) 涉 . ( )足 伫 . ( )立 萋萋 . . ( ) 幽 寂 . ( ) 绵 . ( ) 2. 理解诗意 (1)请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 2)什么是象征。 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 3) 全诗共 5 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 4)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 ( 5)怎样理解 39。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39。 ( 6) 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 二、按要求默写。 1. 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勇于面对现实、拥抱苦难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表现了“我”对已选择的路的无怨无悔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拓展】 三、课外阅读:阅读现代诗《希望井》,回答问题。 ( 6 分) 掉落深井, /我大声呼喊, /等待救援 —— 天黑了, /黯然低头, /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总在最深的绝望里 , /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1. 这首诗中“黯然低头”属于人物描写的 描写和 ,形象逼真地体现了我 的心理状态。 ( 3 分) 2. “掉落深井”、“闪烁的星光”除了在诗中看作是真实的情况外,还可以使你联想到什么。 ( 2分) 3. 诗的结尾两句饱含怎样的人生哲理。 ( 1 分) 【总结反思】 五 伤仲永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重点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 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知识链接】 1.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 之 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读 准下列字音 音 隶 . ( ) 扳 . ( ) 谒 . ( ) 邑 . ( ) 矣 . ( ) 泯 . ( ) 称 . ( ) 卒 . ( ) 焉 . ( ) 耶 . ( ) 2. 掌握 词类活用: 邑人 奇 . 之 奇: 稍稍 宾客 . . 其父 宾客: 父 利 . 其然也 利: 3. 识记 重点词语 ①世 隶 . 耕 隶: ②未 尝 . 识书具 尝: ③并自为其 名 . 为: ④指物作诗立 就 . 就: ⑤ 稍稍 . . 宾客其父 稍稍: ⑥ 或 . 以钱币求之 或: ⑦ 环谒 . . 于邑人 环谒: ⑧不能 称 . 前时之闻 称 : ⑨ 泯然 . . 众人矣 泯然: ⑩ 受 . 之于天 受: ⑾ 贤 . 于材人远矣 贤 : ⑿ 得 . 为众人而已耶 得: 4.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 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 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 ④ 受于人者不至 : 其 : ①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 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 “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 【总结反思】 五 伤仲永(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 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自主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 1)未 尝 . 识书具( ) ( 2) 指物作诗立 就 . ( ) ( 3)不能 称 . 前时之闻( ) ( 4)稍稍事 言 . 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 之 . B.邑人奇 之 . C.不能称前时 之 . 闻 D.于舅家见 之 .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