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资源库建设。 完成8 门以上专业课网络课程建设,开发 基于 “ 能力进阶式” 训练和专业课程 模拟技能训练 题库 、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实训软件、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平台,添置专业电子图书 2 万册,建成涵盖 4 个重点专业的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建设示范校专题网站 ,促进 相互学习 ,分享信息资源 , 共享研究成果。 切实推进评价体系构建,完善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和监控体系, 建立 以课程考核为基础,技能鉴定为标准,企业评价为重要内容 的学生 评价模式。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在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中, 新引进 3 家优秀企业入校 ,继续扩大企业入校的规模; 新增 12 个校外实习基地, 使校外实习基地 总数 达到 28 个;与企业共建 4 个“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 4 个校外实训基地 ;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专业文化建设, 完善各专业 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 凝炼 专业精神, 开展专业活动, 着力 打造“一部一品”的专业特色文化。 ② 教师队伍 建设 制定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带头人 遴选办法》 、 《 骨干 10 教师 遴选办法 》、《专业带头人 培养及考核制度》 、 《 骨干教师 培养 及 考核 制度》、《校 本教学名师评选办法》、 《 “双师型”教师培养及考核 制度》、《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聘任制度》、《企业讲师到学校开课管理制度》等师资队伍管理制度 , 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养培训、实习实践,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在 4 个重点建设专业中,共 培养 7 名专业带头人、 16名骨干教师,专任教师达到 151 人,“ 双师型”教师85%以上,专业课 教师到企业实践 人数达到 80 人 以上; 增聘 17 名企业兼职教师, 企业兼职教师 达到 32 人,占专任教师 %; 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入 库 兼职 教师 80人以上。 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规范校企合作行为,成立由校领导、企业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管理机构,设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确保校企合作开展成效 ; 校企共同制定、实施、评价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以及教材开发、应用和更新机制;完善实习、实训管理机制建设;推进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 工学结合”合作项目 , 提升 校 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规模 与质量。 ( 2) 特色项目建设 在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打造 一个校企文化高度融合、 特色鲜明的 “ 商贸主题文化校园 ”。 具体目标 如下 : ①完成“商贸文化长廊”工程; ② 完善 校园“文化环境”工程,定制商贸文化主题雕塑 6~ 8 座; ③ 实施 校园“亮灯”工程; ④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建设 50 个以上学生社团,学生参与率 90%以上,建成 5 个以上精品社团,完成社团活动环境建设, 培养20~ 30 名 高素质的 学生社团兼职指导老师 ; ⑤完善财经商贸博物馆建设, 开发配套的校本教材和视频各 1套,培训 1~ 2 名兼职讲解员; ⑥ 开展 “学校综合实力提升” 课题 研究,提炼与完善学校“成功教育”理念,撰写 研究成果 相关书稿。 ( 3)内部管理创新 继续深化干部选拔聘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教学督导条例、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和实习教学管理办法等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 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和资产等信息系统,切实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11 ( 4)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广东外贸职教集团,充分发挥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鉴定所,以及全国英语、计算机、会计、单证员等考点的作用,面向社会开展多元化的 合作办学、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年均培训规模 3500 人日以上,鉴定人数 5000 人次以上。 ( 1)宏观效益 通过国家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将得到全面提高, 服务社会的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能够培养更多满足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校在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通过重点专业建设,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使 课程结构 和 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 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提高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 适应 性; 示范校项目建设成果,将会在广东乃至全国财经商 贸类中等职业学校中起到更好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认可度和影响力,增强学校的社会吸引力,进一步推进学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 2)近期效益 ① 人才培养模式 更加完善 基于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的 人才培养模式 更加完善,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适应性更强 , 校企融合的实训基地 建设 更加完备,校 企合作 培养人才 的规模逐步扩大 , 企业参与教学 的比例不断提高,企业 接受实习和就业的 学生 人数 逐年 增多 , 毕业生 “双证书”率 、就业率稳中有升, 以企业评价为 依据 的 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 ② 课程体系改革成效 显著 构建 并初步完善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基于 工学结合的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 , 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 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加普及, 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得到提高;课程考核办法更加突出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评价;企业参与 一体化 课程 建设、校本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 等方面 的机制 逐步完善 ; 校企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数量增多 ;专业文化更具特色。 ③ 教师 队伍 实力 显著提 升 通过专业带头人 培养、 骨干教师 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 聘请 企业 “能工巧匠” 、建立 兼职教师资源库 等一系列举措 , 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有更多的教师到企 业实习实践, 教师队伍的 结构 更加合理, 实践能力 更 强 ,更能 适应 职业教育的 要求 ,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④ 校企合作机制 更加 健全 校企合作更加紧密 ,深度 和 广度不断 推进 ,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 12 合运行机制 更加 健全 ,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加大,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校企共享的人才资源更加丰富。 ⑤ 社会服务能力 明显增强 通过示范校建设,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 职业教育集团、行业企业协会、校友会等平台 的作用更加突出 , 集团化 办学 、 校企合作 、技术服务、 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的种类和层次进一步拓展,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更好地发挥 广东外经贸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和 职业培训主力军 的作用。 ⑥ 学校 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通过实施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 使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 等方面,更 加 贴近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的要求 ;通过 “ 商贸主题文化校园 ”特色项目建设, 使 学校不管从校园环境,还是教学、实训环境,都充分营造 校企融合的文化氛围和“商、贸”主题文化,更加突显学校的职业教育特色, 形成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 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国际商务重点支持专业建设 计划 ( 1) 需求论证 ① 产业背景 广东是外经贸大省,二十多年来,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一直保持全国各省市第一,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一直呈现增长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外经贸企业数量每年将新增约 1 万家,外经贸企业人才增量需求将达 10 万。 近年来,外贸行业经营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广东对新兴市场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私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成为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生力军,企业对外贸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特征。 大型国企、外商投资企业需要的人才层次比较高,一般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部门简单,对应用型的人 才需求更为迫切。 调查显示,约 80%的民营企业更愿意接受专科及以下学历层次的从业人员来从事业务员、跟单员等工作。 ②社会需求 外经贸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外经贸企业岗位主要有外贸业务员、商务跟单员、商务单证员、货代员、商务文员、报关员、报检员等。 从岗位调查情况看,大多数企业认为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是商务单证员、商务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其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呈递进关系,商务单证员的要求最低,外贸业务员的能力要求则较全面。 企业岗位人才缺口较大的是熟练掌握最新的国际贸易专 13 业知识,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 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和报检员等岗位。 在对中职毕业生工作适应性、职业精神、专业技能、突出问题等方面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企业认为本专业中职毕业生在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方面仍有所欠缺,最突出的问题则是“外贸业务流程不熟悉”、“实践能力薄弱”、“缺乏行业特点的专业背景知识”。 ③专业定位 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我校国际商务专业主要定位为:面向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好的英语语言能力,熟悉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国际商务操作技能,适应外贸单证员、跟单员、 业务员、报关助理和报检员等岗位工作 要求 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④ 现有基础 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开设于 1957 年, 2020 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近年来,本专业立足外贸行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专业规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效,为专业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 一是专业规模大,学生质量高。 本专业在校生 693 人,近三年累计毕业生 856 人,毕业生双证率 %, 初次 就业率 %,获单证技能竞赛省级三等奖以上 6 人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达到92%。 二是师资力量 较 强,科研成果 较 多。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35人,其中研究生占 34%;高级职称占 34%; 专业课教师 21 人, “双师型”教师占 %;聘请了 4 名企业兼职教师,占 专任教师的 11%; 4 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多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专业教师每学期轮流到企业顶岗实习。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 28本,系列教材被中高职院校和社会广泛采用; 4 人次获省级以上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以上;主持“广东省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题研究;自主开发了全省领先的国际商务沙盘。 三是实训设施日趋完善。 本专业 校内实训 场 室总面积 2020 多平方米,设备总值 350 万元,生均 5051 元;有专业教室 11间,实训室8 间,实训实习开出率 100%。 四是初步建立对接岗位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积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建立了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五是初步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本专业先后与百陶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有 5 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共同开展订单培养、 14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初步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⑤ 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际商务专业密切与 企业合作,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但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开拓和挖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需要继续完善。 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改革的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完全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开展课程建设、编写教材、建设资源库等方面还需加强。 师资结构不太合理,部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不足,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人数偏少,对口“双师型”教师偏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校企合作层次较低,缺乏长效运行机制;实训基地内涵、实训室配套设施、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建设还要加大力度,校企资源共享方面的工作尚未展开。 本专业实施多方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将学习评价、实习评价和工作评价一起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但评价方法需要改进,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 2)建设目标 紧扣 行业企业需求,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 共同制定 人才培养 方案,共同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 、开发 教材 ,共建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将 国际商务 专业建设成为适应岗位需求 、 师资 实力雄厚、实训设施齐全、 校企合作紧密 、专业特色鲜明、 省 内领先的 品牌专业, 将国际商务实训中心 建成 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可校校共享、校企共享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服务能力强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在全省 乃至全国中职国际商务 专业中 发挥 示范 和 辐射作用。 具体目标如下: ①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具有示范作用的 国际商务 “ 岗位导向,订单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构 建 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 ,扎实推进“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改革; 校企 共建 3 门 优质核心课程 、 1 门 精品课程 、 1 门特色课程 、 2门 校本课程 , 编写 2 本以上一体化校本教材; 建设 2 门以上网络课程,开发 基于 “能力进阶式”训练和专业课程 模拟技能训练 题库 , 充实本专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