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解决方案]大学生思想引导手册内容摘要:

党政团。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文化条件和政治环境,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阻挠,多党制实行的结果不仅没有带来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反而由于各党派的争夺倾轧,引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共两党曾进行过两次合作,尤其是在第二次合作中,毛泽东 同志曾多次表明中国共产党要实行多党政治协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各民主党派也积极呼吁抗战胜利后实行多党制。 但是蒋介石顽固推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全面内战,宣布各民主党派为非法组织,使中国最终没有走上议会民主制和多党政治的道路。 1948年,在解放战争将要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在内的 11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积极响应。 各民主党派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新中国 而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 — 11 — 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历史和现实生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同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相符合,也同我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等基本国情相适应,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基本政治制度。 我们已经拥有了为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就要倍加珍惜并不断去加以发展和完善,没有必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作“赌注”去试验别的制度。 (三)关于民主形式 1.西方‚普选制‛的外衣,不能改变其‚有钱人‛民主的实质 ●针对的观点:‚西方‘一人一票’的普选制才是真正的民主‛。 民主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民主的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从内容上看,民主反映的是在一个共同体中由什么人“做主 ”的问题,它决定了民主的性质。 西方国家 “一人一票”的美丽“民主外衣”,并没有改变其“有钱人当政、代表有钱人”的实质。 卢梭曾指出,英国人“ 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这一评论精辟地揭示了拥有投票权与实质上的当家作主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现实中,西方国家的参选人往往具有雄厚的财力或深厚的大财团背景,否则很难赢得选举。 选上以后,他们代表的也是大财团的利益。 比如在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背后,各自都有一批大财团在支撑,无论双方候选人谁当选,首先都要代表其背后大资本的利益。 也正是因为这样,美国民众对选举往往很不热心, — 12 — 长期以来总统大选的投票率都很低。 2. 防止掉入西化的 ‚民主陷阱‛ ●针对的观点:‚我们国家也应该实行西方普选制‛。 作为民主实现形式的具体民主制度,有时很难做出“好”与“不好 ”的判断,但确有“适合 ”与“不适合 ”的区别。 西方式民主是西方独特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产物。 不顾本国国情,简单移植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可能产生“水土不 服”甚至“异体排斥反应”。 原苏东、非洲、拉美等一些国家,照搬照抄西方民主制度模式,不但没有带来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反而导致政局动荡、经济低迷、民生凋敝。 比比皆是的前车之鉴,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 还要清醒地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向世界各地推行西式民主是有目的的,他们往往借助发展中国家搞西式普选的时机,利用资金扶持、舆论控制、民间组织渗透等手段,操纵选举和民意,培植亲西方政权,实现自己国家的战略利益。 3. 中国的民主在符合自己国情的模式中不断发展完善 ●针对的观点:‚中国现在还很不民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 政治追求、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民主都是最基本的核心理念之一。 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为的就是让中国人民“翻身”,实现“当家作主”。 革命成功后,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 包括民主权利在内,人民各方面权利的实现程度和水平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属性、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懈追求和奋斗的宗旨,从来未曾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相应地 — 13 —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施,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权利保障也日益得到完善。 今天,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正式载入我国宪法,权力运行的公开、公正和透明日益得到强调,权力追责制日益严厉,民众参与和监督的渠道越来越多……。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这样的进步,经济改革和发展也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按照发展政治学理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中期与向发达社会发展的后期阶段,政治参与水平是一个由低度参与向高度参与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的早期阶段,过高的政治参与不利于社会稳定与社会整合,甚至会引发政治参与膨胀,影响社会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和法制的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会不断发展,以进一步满足不同利益群体与社会阶层多方面的政治参与要求。 四、引导大学生积极认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任何社会都有指导思想或核心价值 ●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只是党和政府维护统治的工具或一种学术思想‛。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价值观,作为凝聚全体社会成员意志和力量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 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经验特别是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揭示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最本质的规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具有科学性、 — 14 — 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理论。 因此,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成为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成为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政党领导本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2. 社会思潮可以有很多,但是指导思想只能有一个 ●针对的观点:‚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应该多元化‛。 正如大海上的航船只能确定一个航向一样,社会的指导思想只能有一个。 如果指导思想多元化,人们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就有可能无所适从,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就有可能混乱。 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样化是相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尊重和提倡多样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也常常在多样化社会思想的发展中得到不断印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 “一元化 ”,可以为多样化社会思想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指导;发展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也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提供优秀的思想养料。 3. 发展的科学,谈何过时。 ●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没有坚持的必要‛。 坚持马克思 主义,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一些特定历史条件得出的某些具体结论,就没有必要教条式地加以固守。 就像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的,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它的生命力就在于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从历史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列宁主义、毛 — 15 —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 不断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生动体现。 也正是因为指导思想上的不断与时俱进,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得以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五、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 ●针对的观点:‚信仰宗教是公民的自由,大学生也一样‛。 按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 不能因为自己信仰某种宗教,就强迫别人也信仰该宗教,或歧视不信仰该宗教的其他人。 无论哪种宗教,都有它们心目中的 “神”,都把人自己的命运交给外在的 “神”来支配。 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固然也有信教的自由,但宗 教毕竟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 “他主 ”的人生观。 就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而言,应倡导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精神上更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少信一点 “命定论 ”、“神主论”,多加一份自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勇往直前地开创美好未来。 2. 宗教具有两面性 ●针对的观点:‚宗教教人向善,值得提倡‛。 宗教既有抚慰心灵的功能,但也可能控制人的精神,使人变得消极;既有可能促进人群和社会的和谐,也可能成为人群分裂的诱因,成为政治渗透和斗争的工具。 一个人要向善、行善,不一定非要经过宗教这个渠道不可。 举个简单 的例子,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就是表达爱心、 “积德行善”的很好 — 16 — 途径。 现代社会压力很大,但心理调节有多种手段,大学生可以通过健康的文化体育生活、交友娱乐等多种形式来缓 解心理压力。 3. 信马列,就不能信上帝、真主或佛祖 ●针对的观点:‚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可以并存‛。 宗教是有神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在这一点上,它与倡导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就政治属性而言,党员、团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能成为宗教信徒。 党、团员加入党团组织时已经面向党旗、团旗进行过庄严宣誓,不能违反党、团组织的纪律和自己的 承诺,加入信教行列。 4. 警惕宗教渗透 ●针对的观点:‚信教是个人的事,与政治没什么关系‛。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明确说过:“ 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 ”。 近代史上,西方国家早就利用传教士的宗教渗透,对我国实施“枪炮和文化并举 ”的侵略策略。 冷战结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外,不断加大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力度。 尤其是我国地域广袤、民族成分复杂的西部地区,更是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暴力恐怖主义主要渗透的地区。 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把大学生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群 体,通过资助贫困生、赞助学生活动、培植学生社团、提供免费出国机会、给予心理安慰等各种隐蔽形式,拉拢大学生接受宗教文化、成为宗教信徒,进而为他们的政治目的服务。 大学生对此要保持高度清醒和警惕。 — 17 — 六、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 1. 只有先富带后富,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针对的观点:‚‘先富’带‘后富’的政策有问题,并未真正实现‛。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齐步走”,只能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如果在发展的初期就过分强调公平,只能导致 共同贫穷。 改革开放以前,实行平均主义 “ 大锅饭 ” ,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体人民的普遍贫穷,就是一个例证。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由于不同地域的发展条件各有差异,每个人的条件禀赋各不相同,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符合客观规律。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国家可以通过强大的税收等杠杆,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让先富起来的地区、阶层和人群为落后与贫困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全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近些年,国家免除了农业 税,大规模大幅度进行农业补贴,积极促进解决 “三农 ”问题;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深入推进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对口援藏援疆工作、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区和玉树地震灾区工作,这些都是带动相对落后和困难地区的生动体现。 2. 既是长远的奋斗目标,也是现实的重要任务 ●针对的观点:‚党和政府在处理社会公平和贫富差距问题上无大的作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 — 18 — 最终就是为了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 “蛋糕 ”做大,因此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党和政府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下更大力气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帮助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的惠民政策。 世界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需要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执政党和政府的政策 很重要,先富地区、人群的带动和帮助很重要,后富群体的自强奋斗也很重要。 中华民族有着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调整社会分配的制度优势,我们相信,通过党的执政智慧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享公平正义光辉”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3.中国社会的主流是公平的 ●针对的观点:‚中国社会很不公平‛。 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时期,是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