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案例-营销案例内容摘要:

网络营销案例-营销案例 3络营销案例 "如果没有因特网,我们的企业就不可能脱颖而出;如果没有因特网,我们的企业也不会有更广阔的明天。 "在接受采访时,山东省兖州市十强私营企业之一、联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元强几句话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 研究生:小乡镇里开公司 1984年,郭元强考入清华大学,在机械工程系铸造专业学习。 1989年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2年毕业分配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激光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郭元强从事的铸造专业,是金属制造应用极为广泛的领域。 1992年,他开始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激光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看到许多耗费大量资金、人力研究开发的先进技术,由于种种原因被束之高阁,不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令人痛惜。 尤其是铸造行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产品市场,而国内的产品质量却远远达不到国际要求,走不出国门。 郭元强想,既然我是学铸造专业的,为何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创办一个能够满足国外客户要求的外向型企业呢。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留在上海搞科研,寻找机会出国深造,还是回到家乡创办自己的事业,郭元强曾经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但他最终坚信,一个工科毕业生的自身价值,只有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体现。 1995年年底,郭元强毅然辞去公职,回到兖州市谷村镇,贷款20万元,白手起家组建了兖州市联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高起点:因特网上找市场 公司自组建之初,就明确了"高起点、外向型发展"的思路,坚持发挥自身优势,以质量和信誉赢得国际市场。 然而,这对一个刚刚起步的乡镇个体私营企业来说,又是何等的困难。 郭元强一开始就意识到,他的小公司不缺技术,产品质量也可以不断提高,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销售。 派人到国外去找市场、找买家,对一个只有二十多万元家产的小公司来说,只能是天方夜谭。 怎么办。 公司小且刚起步,如果走传统营销的路子,不仅困难,还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郭元强想到了因特网。 早在1994年,因特网在国内刚一兴起,当时身处上海的郭元强就开始触网了。 他在网上浏览信息,与国内外的朋友互发邮件。 不久,他对因特网这一现代通信手段就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广泛的运用。 当他把公司产品的市场瞄准美国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用起了因特网。 因此,为尽早掌握国际市场的最新动态和产品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生产方向,郭元强的公司先后购置了12台微机,全部接入互联网,实现了网上了解信息、网上接受订单、网上设计图纸、网上交流技术、网上销售产品。 郭元强的第一笔生意就是在因特网上做成的。 他向美国一些汽车大公司发电子邮件,介绍自己的产品。 很快,美国的上几番交流后,久,该公司总经理亲自来到兖州市郭元强的小厂考察。 他在考察完后,当即用自己带的笔记本电脑向总部发回了考察报告:"联诚公司新产品质量完全达到我公司标准,更为重要的是,该公司信息意识强,信息渠道畅通,出乎意料。 " "我公司现在一个专职推销员都没有,产品销路都在因特网上。 "郭元强介绍。 "我让员工每天至少都要上三次网,主要是了解市场行情,接收和给客户发送邮件,网上交流图纸、销售产品。 现在,他们每天都要接收和发送三四十条信息,特别是产品销售,都是由因特网来保证的。 " 据介绍,郭元强公司生产的设备一律都销往国外,而至今他与不少客户还只是在网上认识。 "我认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固定资产、流动资金,而是高素质的人才群体。 企业发展要上水平、上档次,必须十分注重吸引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郭元强说,四年多来,他的公司共吸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五十多人,从中提拔中层干部19名;先后输送多名青年技术工人到大中专院校和南方企业接受培训。 公司成立了技术攻关部、新产品开发部,并优先为各技术部室安装空调、配备微机,让他们都能上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