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散文部分之二内容摘要:

的美;和谐相处是最质朴的美;笑看得失是最从容的美。 生活的本质不在于浮华与繁复,而在于从最简单处感受真,于最平凡中体味 美。 示例 2:美的创造往往是曲折的,美的内蕴往往是丰富的。 当人们赞叹《永州八记》的清秀之美时,可曾想到它蕴含着柳宗元贬谪的心酸;当人们称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境界之美时,可曾想到它源自于杜甫屋漏难眠的凄楚。 只有经历岁月的沉淀和苦痛的磨砺,美才能绽放出永恒的华彩。 熊召政 ⑪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 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 但有时,黄昏 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 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⑫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⑬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 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⑭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 25米。 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 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 11 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 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 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⑮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 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 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 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 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 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来源 :学 +科 +网 Z+X+X+K] ⑯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 它虽然有 90公里 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 致的生动。 ⑰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 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 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⑱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 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 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 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 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我不明白, 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 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 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⑲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 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 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 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⑳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 剩下的半弯, 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 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 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 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⑴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 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 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 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选自《新民晚报》 2020年 10月 30日 ) 1.黄昏是一种美丽,镜泊湖的黄昏更是充满着美丽。 但文章开篇却从“黄昏有时是一种错误”说起,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怎样一种表达技巧。 ( 2分 ) 12 2.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 跟其它湖泊比较,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 4分) 3.游览黄昏中的镜泊湖,看到了“别致的生动”。 第 8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了这种“别致的生动”。 ( 2分) 4.读第 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 1)“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句流露出阮籍对黄昏是怎样的态度。 ( 2分) (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 ( 2分) ( 3)阮籍和李商隐均未参透生命的禅机,本文作者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内容。 ( 5分) [来源 :学。 科。 网 Z。 X。 X。 K] 5.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 2分) A.文章第一段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目的,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参考答案: 1.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反衬、铺垫)( 2分) 2.青山打滚堵塞牡丹江河道,形成的高山堰塞湖。 ( 2分)曲折如河道( 2分) 3.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 ( 2分) 4.( 1)流露出对黄昏的一种厌恶(排斥、不喜欢)( 2分) ( 2)承认黄昏虽美却已接近尾声,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和惋惜。 ( 2分) ( 3)生命的每一种 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 ( 2分)因此我们只要抱着积极心态,就能享受生命的每一历程。 ( 2分)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 1分) 5. B( 3分) 13 陈富 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 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 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 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 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 是 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 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 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涸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 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 1071年。 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 州,官至通判。 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 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 8 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 1089 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 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 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 于次年 4月,向当朝皇帝哲 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 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 14 理由。 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 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 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 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 “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 ?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 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 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 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 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 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 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 的白居易和白堤。 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 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 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 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 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 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 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说说苏东坡整治西湖的理由。 ( 4分) “宋朝的雨”有怎样的味道。 ( 6分) 200字的“推荐语”,向 你的同学推荐上面这篇文章。 ( 15分) 15 参考答案: 1.①西湖是杭州的眉目,没有西湖就等于一个人没有了眉目;②整治西湖可以开发和增强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五方面的功能。 2.①“雨”贯穿全文,首尾妙联,穿越时空,点出了苏轼、苏堤的年代,有厚重的历史感;②雨是西湖美景的极致写照,开篇、结尾以美丽的伞映衬美丽的湖;③雨也暗藏着苏轼那首“千古绝唱”;④“宋朝的雨”还让人梦回过去,深含传统和文化之味,颇具诗情画意。 :这是一朵用诗化语言编织而成的优雅伞花,这一幅再现西湖苏堤的历史真迹,这是一乎为 伟大诗人吟诵的唯美长诗„„这就是陈富强的《宋朝的雨》 宋朝的雨能落千年而长久清丽,今朝的苏堤能经百世而依然迷人,那是因为苏轼,因为诗人的一项治湖工程。 《宋朝的雨》,开篇撑伞,收尾沐雨,让我们生动感知到那位才气的鲜活诗人,真切感动于那段造福为民的历史佳话。 不仅是故事,流泻的,还有魅力和意境:西子湖畔的雨,丝绸织就的伞,美丽串成的文字,诗意洋溢的情怀„„历史和今天,清新和厚重,生命和永恒,诗情和哲理,在《宋朝的雨》里,穿越时空,横亘古今,和谐交融,自然天成。 屋 周克武 ( 1)这一辈子,不 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 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 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 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 3)老屋真的“老”了。 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 4)我默默走近老屋。 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 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 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 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 5)梦里有我的童年。 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 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 —— 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 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 16 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 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 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 ( 6)老屋是心的归宿。 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 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 【 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 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 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 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 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 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 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 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 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 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 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