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报警系统技术方案内容摘要: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结构  探测器和底座是各自独立的产品,底座在施工时就应安装到位。 安装  工程施工时首先安装好 SO520 接线底座,并完成布线。  将探测器 +、 端对应接在 E3M080 的某一回路或 MB820 的 D+、 D端。  检查布线,正确无误后将探测器旋入事先装好的接线底座内。 设计  连接线一般采用采用双绞线,也可采用平行线、电缆、屏蔽电缆。 连接线截面积≥ 1mm2。  每个输入模块 ZA7161 最多可带 25 个非编址探测器。  连入 S11 系统时,可以有两种途径: — 通过 E3M080 卡,每个功能卡有 8 个回路,每个回路最多可以带25 个非编址探测器。 — 通过 MB820 或者 EB820 接入控制器的探测回路。 每个 MB820 可以带 25 个非编址探测器;每个 EB820 可以带 5 个非编址探测器(见连线图)。 维护  探测器如 有损坏应及时更换,长期备用的探测器应封装保存。  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每 2~ 8 年进行一次厂家的全面整修。  平时定期进行加温试验,每年一次。 性能 工作电压 21… 29V DC 调制型 输出电压 8… 12V 监视电流 ≤ 100A ( 25℃) (16V) 工作温度 10… +50℃ 贮存温度 30… +75℃ 工作湿度 ≤ 95%(无凝露 ) 相对湿度 抗电磁干扰 10V/m 1MHz~ 1GHz 确认灯 报警时亮 符合国家标准 GB47162020。 经国家消防产品质量认证委员会 按 GBT19001质量认证。 图 1 在 ZA7000 系统中的应用接线图 图 2 在 S11 系统中的应用接线图 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 FDL2419 CN 概述 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对烟进 行探测,适用于大型仓储、工厂大厅 或天花板结构复杂的建筑,其中包括探测器部分和反射器部分。 特点  满足国家标准 GB140032020《 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 》  在大型房间内可靠的烟雾探测  探测距离 5 – 100 米  信号处理基于 ASAtechnologyTM(高级信号分析技术)  利用烟雾对光散射的原理进行探测  可选择的反应方式,最多 3 种灵敏度级别可供选择  事件控制探测方式  4 种危险级别可传输到控制器  微处理器信号分析  自检功能  对污染自动补偿  对抗外部光线及电磁干扰能力强  发射管与接收管在一个 装置内  测量发射管与接收管之间距离  通过 FD 与控制器通讯(独立编址) 功能 探测器由发射管和接收管组成。 发射管发出一束红外光,光束通过对面的棱形反射器再返回到接收管。 接收管将收到的红外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供微处理器进行分析处理。 当有烟雾穿过探测区,红外信号会减弱。 当信号达到预定值时,探测器向控制器发送相应的危险等级。 距离测量用于识别外部事件。 内置报警灯显示报警状态。 应用  大型仓储及生产车间  房顶结构复杂,或有历史价值的天花板  有遮挡的庭院  中庭类型建筑  接待大厅 结构 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由底座 (1)、端子盘 (2)、探测单元 (3) 及盒盖 (4)四部分组成。 探测器 接收管 发射管 测量距离 反射器 探测距离 5 100 m 指示灯 探测器有一个指示灯,用来指示探测器工作状态(见下表)。 注:指示灯闪烁模式取决于所使用的控制器。 探测器工作状态 指示灯状态(可由控制器配置) 正常 灭 测试 每 1 秒闪一次 报警 常亮 外形尺寸 单位: mm 底座 FDLB291 反射器 DLR1191 反射器 DLR1192/93 13 513 5M 201 15 6513 513 52,5 10 020 010 020 0 探测器 FDL2419CN 安装 手动报警按钮 JSJPM/MT820 特点  象探测器一样安装在探测两总线回路中。  击破玻璃即报火警。  可靠性高:内部采用微处理器。  采用自适应编址方式,不设编址开关,避免人为造成差错。  现场功能检查时用钥匙开门,关门后自动复原。  室内应用,可用于干燥和适度潮湿环境。  内部带有短路隔离开关 ,当回路中任一点发生短路时,短路点两边的隔离开关自动将其隔开,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并能准确地判断短路点。 应用  JSJPM/MT820 手动报警按钮与 S1151 系列探测器一起,应用于交互式两总线火灾报警系统中,配合控制器 FS1120R,实现报警及联动。  必须安装在容易出入和容易看见并操作的位置。  用于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击破玻璃 ,控制器发出警报并联动其它设备。  内部的一组常开触点可接现场的声光报警装置。  满足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GB198802020)。  应用设计遵照国家标准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 计规范》( GB 50116-98)。 设计  在两总线探测回路中, 象探测器一样(见系统图)。  内部的一组常开触点可接现场的声光报警装置。 原理  发生危险时,人工击破玻璃,按钮开关自动弹开,微处理器控制的电子部件立刻通过探测总线把信号传到控制器。 手动报警按钮内部的发光二极管亮 ,以显示报警状态。  同时常开触点所接的声光报警设备开始报警。 安装  布线施工完成后 ,通过预埋盒或使用膨胀螺栓将外壳壳体固定在墙上。  将探测总线连接在 A、 B、 C 端子上: — 端子 A、 B 与探测器、模块的端子 A、 B 相同; — 端子 C、 B 与探测器、模块的端子 C、 D 相同; — 端子 C C2接现场的声光报警装置。  进行布线检查时 ,在端子 A、 C 之间加一段短路线,正常后去掉。  电子部件只能在布线检查后、调试之前安装,以防止因不恰当安装作业造成损失。 结构  JSJPM/MT820 手动报警按钮采用两件可分离式结构,电子部件可灵活地插拔于外壳,对外布线端子在外壳中。 性能 工作电压 16 28V 调制型 工作电流 ≤ 250uA 工作温度 25...+70℃ 贮存温度 30...+75℃ 工作湿度 ≤ 95%(无凝露) 相对湿度 抗电磁干扰 50V/m 1MHz…1GHz 触点负载 24VDC , 100mA 常开,接触电阻≤ 500mΩ 端子连线的截面积 ~ 符合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GB198802020)。 接线框图 系统图 消火栓按钮 MT830 特点  象探测器一样安装在探测两总线回路中。  模块上有两个发光二极管:一个用来显示报警状态;另一个作为消防水泵启动回答信号灯。  击破玻璃即报火警,并通过控制器联动消防水泵。  可靠性 高:内部采用微处理器。  现场功能检查时用钥匙开门,关门后自动复原。 通过检查时,控制器先将相应分区设置为“测试”模式,消防水泵处于禁止动作状态。  采用自适应编址方式,不设编址开关,避免人为造成差错。  安装在室内消火栓就近处,具有防水功能。  内部带有短路隔离开关,当回路中任一点发生短路时,短路点两边的隔离开关自动将其隔开,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并能准确地判断短路点。 应用  MT830 消火栓按钮与 820/1151 系列探测器一起 , 应用于交互式两总线火灾报警联动系统中 , 配合控制器 FI9 FC9 FS1120R,实现报警及联动。  用于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击破玻璃 , 控制器发出警报并联动消防水泵及其它设备。  内部的一组常开触点可接现场的声光报警装置。  满足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GB198802020)。  应用设计遵照国家标准 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设计  在两总线探测回路中 , 象探测器一样(见系统图)。  系统中所有 MT830 的“+” , “-”端子形成两条总线 : — 所有的“+”端子接到 DC24V 总线上; — 所有的“-”端子连成一条回答总线接到水泵启动器的回 答端(动合接地)。 原理  击破玻璃,按钮开关自动弹开,信号通过探测总线传到控制器。 手动报警按钮内部的一只发光二极管亮 , 以显示报警状态 ; 另一只发光二极管与消防水泵连接 , 水泵启动后亮。  同时常开触点所接的声光报警设备开始报警。 安装  布线施工完成后 , 通过预埋盒或膨胀螺栓将外壳壳体固定在墙上 ,或用螺钉将其固定在消火栓箱上。  将探测总线连接在 A、 B、 C 端子上; C C2 连接现场的声光报警装置。 - 端子 A、 B 与探测器、模块的端子 A、 B 相同 ; - 端子 C、 B 与探测器、模块的端子 C、 D 相同。  两个端子“+、-”(消防水泵启动回答输入端) , “+”接 V( DC24V) ,“-”接水泵启动后的动合接地( G, 0V)端子 D。  进行布线检查时 , 在端子 A、 C 之间加一段短路线 , 正常后去掉。  电子部件只能在布线检查后、调试之前安装 , 以防止因不恰当安装作业造成损失。 结构  JSJPM/MT830 手动报警按钮采用两件可分离式结构 , 电子部件可灵活地插拔于外壳 , 对外布线端子在外壳中。 性能 工作电压 16 28V 调制型 工作电流 ≤ 250uA 工作温度 25...+70℃ 贮存温度 30...+75℃ 工作湿度 ≤ 95%(无凝露 ) 相对湿度 抗电磁干扰 50V/m 1MHz…1GHz 触点负载 24VDC , 100mA 常开,接触电阻≤ 500mΩ 端子连线的截面积 ~ 符合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GB198802020)。 接线框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