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论文-社会文化-西部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模式探索内容摘要:

料 , 由此遭受损失和伤害。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社会成员的需求是以层级的形式出现的 , 并由低级向高级层次逐渐递进发展 , 其中生理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是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的共同需求。 社会保障的职能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每位社会成员拥有宪法所赋予的基本生存权。 因此 , 从社会成员承担风险及需求出发分析社会保障体系。 2. 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农村社会保障是以法律为依据 , 以国家、集体、农民投入为主体 , 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意外事故而在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 , 其目的是稳定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 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三个方面 .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长期以来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 ,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轨期 , 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斥在社会保障体制之外。 目前在农村社会保障项目 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救济、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 这是由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 2. 2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将我国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五部分构成 ,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 国家确定了 “ 两个确保 ” 的指导方针 , 出台了最低生活保障的措施。 其中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占到绝大比重 , 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 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可见 , 在两种保障体制中有共同的保障项目 , 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 这为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模式奠定了基础。 3 建立西部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模式 一个地区社会保障工作的进展程度同其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 它涉及到该地区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与社会公正、政府责任等。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落后 , 因而导致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较东部发达地区相对缓慢。 在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投资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指导下 ,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迅速提高 , 为此 , 应该尽快建 立符合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城乡一 体化社会保障模式 ,即建立基本保险普及化、一体化、社会化。 职域型保障与地域型保障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结合、公平与效率结合、自保与互保相结合 , 主体多元化、筹资多渠道、结构层次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随着西部经济发展环境的逐步改观 , 在保障项目上应该逐步扩大城乡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主的基本保险覆盖面 , 建立个人储蓄性保险机制 , 并通过代际继承的激励手段提高参保人的积极性 , 实行自主缴费、财政补贴、代际传递。 同时按被保障对象所在职域和地域的不同划分多层次、多结构的保障内容 , 并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将二者有机结合 , 体现被保障对象的权利义务对等性和公平效率性。 对于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则应体现城乡居民的平等性 , 具体实施可采用地域性保障。 目前我国属职域性保障的主要表现为城镇职工的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