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重点内容摘要:

利、西班牙兴起,后来流传到英、法等国。 17 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是古典主义。 它产生于 17 世纪初期的法国,影响到欧洲其他各国,持续到19 世纪初。 古典主义的特征: ( 1)具有为专制主义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 亨利四世时代的诗人 马来伯 首先提出诗歌要为王权服务,语言要明晰、合理,创作要有严格的格律。 ( 2)注重理性。 专制君主要求人们克制个人欲望,遇事以理性为重,以国家民族为重。 当时法国大哲学家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古典主义提供 了 理论基础。 ( 3) 模仿古代,重视格律。 名词解释“三一律”: “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律。 “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 24 小时。 “三一律”的积极作用 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冲突能迅速展开并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4)古典主义的主人公都是国王和贵族。 二、英国文学 17 世纪的英国是欧洲最先进的国家,曾与王权合作的资产阶级,已经逐渐转向和王权对立。 人们把 17 世纪的英国革命叫做清教革命。 复辟时期的清教徒作家约 翰班扬 ( 16281688)是当时进步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代表作是《 天路历程 》。 三、法国文学 17 世纪的法国是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文化上丰富多彩,古典主 义思潮一时称盛。 悲剧作家彼埃尔高乃依( 16061684): 代表作是《熙德》。 让拉辛( 16391699) 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后起之秀, 17 世纪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发展的巅峰。 代表作是《费得尔》。 让拉封丹( 16211695) 是 17世纪法国杰出的寓言诗人。 尼古拉布瓦洛( 16361695) 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他的诗体理论著作《诗的艺术》( 1647)是古典主义理论的权威性作品。 第二节 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 ( 16081674)是 17 世纪英国最主要的诗人、思想家和政论家。 弥尔顿可以 说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之间的桥梁。 弥尔顿的生平和著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 16081639):前期作品主要是中、短篇诗作。 成名作是《圣诞清晨歌》。 中期( 16391660):中期可以说是散文时期。 他的散文是论战的产物,富于战斗性。 作品的风格雄健,文 10 笔流利。 晚期( 16601674):弥尔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口授的方式完成了辉煌的三大诗作和其他著作。 三大诗作分别为《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弥尔顿的代表作是《失乐园》: 《失乐园》的 艺术特色在于 雄浑宏伟的风 格 和 巧妙隐 蔽的讽喻。 ☆ 第三节 莫里哀:古典主义的顶点 莫里哀 ( 16221673)是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 他的第一部上演的作品是《可笑的女才子》。 他运用古典主义创作规则写了《丈夫学堂》和《夫人学堂》两部喜剧,其中 《夫人学堂》 成功的运用了古典主义的规则,它的演出标志着 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 莫里哀的著名作品还有《 堂璜》、《恨世者》、《悭吝人 》等。 《恨世者》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的杰作,它在 语言艺术 方面达到了莫里哀的最高成就。 五幕散文喜剧 《悭吝人》 被看作是 与《伪君子》齐名 的杰作,它的主人公是高利贷商人 阿巴贡。 莫 里哀的代表作是五幕诗体喜剧 《伪君子》 ,这 是一部讽刺教会僧侣的力作 , 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使它在莫里哀的创作中占有特殊地位。 《伪君子》在艺术上是按照古典主义原则创作的,它的 主人公 是骗子答丢夫。 《伪君子》 主人公 答丢夫的形象分析: 伪君子答丢夫是全剧的中心人物,莫里哀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概括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本性,对他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 1) 答丢夫把宗教当作工具,骗取人们的信任,作为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这是一切伪善者的共同手段。 ( 2) 作者通过描写答丢夫“贪食、贪财、贪色”的行径,揭露出答 丢夫这等伪善者的丑恶嘴脸。 ( 3) 作者最终证明了答丢夫的宗教伪善具有巨大的危害性。 第五章 启蒙文学 ( 18 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 历史背景 18 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空前激烈。 这时,欧洲各国发生了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思想革命运动 —— 启蒙运动。 启蒙主义者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判;他们的启蒙活动,一方面意味着启迪群众,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育统治者。 自由与平等 成为启蒙运动中最鲜明的两大旗帜。 启蒙文学的特点: ( 1)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启蒙文 学的批判锋芒非常明确,战斗性较强,它们猛烈地抨击封建制度和教会,揭露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宣传自由平等的思想。 ( 2)启蒙文学具有 民主性 ,主张文学面向广大平民。 ( 3)启蒙文学作家 强调真实性 ,取材于现实生活。 ( 4)启蒙文学具有 哲理性和分析性 ,作品不仅反映生活、具体地描绘生活,而且对之进行分析和议论。 启蒙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区别: ( 1) 性质不同: 古典主义虽然也反封建反教会,但前提是拥护王权;启蒙文学则是鲜明地、毫不掩饰地、尖锐地、彻底地批判房间政治势力和教会。 ( 2) 强调的“理性”内容不同: 古典主义提倡的“理性”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启蒙主义则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纲领,即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 ( 3) 主人公不同: 古典文学的主人公大半是贵族、皇帝、大臣等;启蒙文学的主人公则变成了资产阶级和平民。 ( 4) 形式上不同: 古典主义讲究“三一律”;启蒙主义则大胆使用各种文学样式,包括书信体小说、对话体 11 小说等。 二、 英国文学 1719 年,笛福发表了《鲁宾逊漂流记》,标志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也奠定了这种新型文学形式的基础。 小说成为 18 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 丹尼尔笛福( 16601731): 18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他的小说创作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 代表作是《鲁宾逊漂流记》。 鲁宾逊的形象: 鲁宾逊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平民资产阶级正面形象,恩格斯称他为“真正的资产阶级”。 鲁宾逊具有不懈的进取心和冒险精神,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强烈的殖民思想。 鲁宾逊的形象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鲁宾逊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理想化的资产者的形象。 约拿丹斯威夫特( 16671745): 激进民主派,写有著名作品 讽刺小说《格列佛游 记 》。 18 世纪 40 年代至 50 年代的 “墓园派”诗歌 , 50 年代后的“ 哥特式小说 ”,都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法国文学 18 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广大人民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也不断加深。 从 18世纪 20 年代开始,启蒙文学逐渐成为当时法国文学的主流。 查理路易德瑟贡达孟德斯鸠( 16891755): 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 他的主要文学作品是 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 伏尔泰: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在启蒙运动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活动时间很长 ,又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因此在启蒙运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百科全书派 (名词解释) : 18 世纪中叶,法国启蒙运动发展到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启蒙运动的成就集中表现在编纂《百科全书》上 ,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也因此被人称为“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全名《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 由 狄德罗和数学家达朗贝 主编。 狄德罗 把 《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变成了一个全面总结启蒙运动成果的大工程。 他 把当时的启蒙思想家组织起来,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 ; 实际上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 政治制度、法律机构 到 宗教、文化、艺术,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 因此,“百科全书派”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打击和迫害。 德尼 狄德罗 ( 17131784): 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最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他和达朗贝一起主持《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 狄德罗的文学成就主要是他的三部小说:书信体小说《修女》,对话体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以及他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拉摩的侄儿》。 卢梭 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的民主派,他的思想与创作不仅表现出强烈的战斗精神,而且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德国文学 “ 狂飙突进 ” 运动: “ 狂飙突进 ” 运动是 1770 年到 1785 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 全国性的 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心在斯特拉斯堡, 主要 作家 有 赫尔德 、歌德、席勒 、 克林格尔 等。 运动的名称来源于 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 —— 宣扬天才、力量,歌颂自由,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 “ 狂飙突进 ” 运动 是 自发的、盲目的,缺乏明确的纲领,所以延续的时间不长。 约翰高特夫利特 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 精神领袖。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 12 与爱情》是这一运 动的重要作品。 第二节 菲尔丁 亨利菲尔丁 ( 17071754)是英国 18 世纪的戏剧家和杰出的小说家。 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汤姆琼斯》( 1749)。 《汤姆琼斯》标志着 18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是英国小说史上划时代的杰作。 第四节 卢 梭 让 雅克卢梭 ( 17121778)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富民主倾向的代表。 他的著作《 爱弥儿 》( 1762)是一部 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 ,在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在他的自传性作品《 忏悔录》 ( 1782, 1789)中,卢梭 真诚地、坦率地,甚至是赤裸裸地把自己的灵魂和盘端给了读者,其坦率的程度确实是史无前例的。 《忏悔录》被称为“ 文学史上的奇书 ”。 ☆ 第五节 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 17491832)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德国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生平和创作 青年时期,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是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 1774)。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恰在“五四”时期被首次介绍至中国。 1794 年 ,歌德与 席勒 订交,开始了这两位 伟大作家互相合作的 10 年。 共同的思想使他们结为知己,一起把德国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威廉迈斯特》 是歌德全部创作中仅次于《浮士德》的重要作品。 “矛盾的歌德”:恩格斯曾这样评价歌德 —— “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 二 、 诗剧 《浮士德》: 德国文学的鼎盛高潮:歌德《浮士德》 +席勒《阴谋与爱情》 《浮士德》是迄今为止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浮士德》的主要内容: ( 1)魔鬼靡非斯特的两次打赌:①与 上帝; ②与浮士德 ( 2)浮士德追求真理的一生(共分为五个阶段): ①书斋生活 (走出书斋投入社会阶段) : (浮士德年过半百,因茫然 痛苦而想自杀 —— 复活节的钟声,回到大自然 —— 与魔鬼打赌 ) 表明歌德对中世纪学问的否定,象征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挣脱中世纪的旧学问投身社会、探索社会的战斗历程,表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扩展自己、获取新知、了解社会、了解人生的自然愿望。 ②爱情生活 (追求个人幸福阶段) : (返老还童,与玛甘泪恋爱,与其兄决斗 —— 玛甘泪被判刑,浮士德悔恨离去,不愿再堕落 —— 靡非斯特失败。 ) 说明浮士德认识到, 围绕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追求理想是不可能的,必须向着更高境界,克服“小我”走向“大我”。 这段描写实际上是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过分追求官能享受和个人主义泛滥的否定。 ③ 宫廷生活 (从事政治阶段) : (浮士德回到罗马帝国宫廷,时值王朝混乱 —— 发行纸币,取悦皇帝 —— 召见美人海伦—— 梦幻破灭,溜之大吉) 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历程 —— 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开明的君主身上,害怕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歌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晚年认清了这一点,否定了这条道路。 ④ 追求古典美 (重回书斋) : (与海伦结合 —— 儿子欧福良 死去,海伦消失 —— 浮士德没有得到满足) 歌德否定了当时许多人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改革社会的途径,而将目光转向古代,转向艺术,企图用艺术美陶冶人的精神,启迪人的思想,从而改造社会的道路。 ⑤ 改造大自然 (建功立业、找到真理阶段) : (得到封地,移山填海 —— 双目失明,得到满足“真美呀。 请停留一下。 ”—— 浮士德依约倒地死去 —— 天使将他的灵魂抢走“凡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得救”,得到上帝的拯救) 歌德悟出了一条真理 —— 不懈的努力就是人类的自我拯救。 歌德一方面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鼓舞,认为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 1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