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之心血管外科内容摘要:

心室双出口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时通过左心房插管可以直接估测左心房压,但只能保留到鱼精蛋白中和以前。 必要时在关胸前经左心耳或右上肺静脉用内径 1mm( 20G) 导管插入左心房 ,用内荷包缝合固定,经胸壁引出皮肤,连接直接测压装置。 2.在小儿可以术前通过右颈内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置 入 足够长 ( 10~ 15cm) 的右心房管 ( 18G 或 20G) ,体外循环结束缝合右心房前,通过房间隔放入左心房。 【并发症】 1.气栓 管道内要持续保持液体且无气泡。 2.血栓 操作和测压时严防形成血凝块,导管保留时间要短。 通过静脉置入的左心房管在肝素盐水 ( 3~ 10ml/ h) 持续冲洗的情况下,一般不要超过 3~ 5d。 3.出血 经左心耳或肺静脉置管者,要在拔除胸腔引流以 前拔除导管,以免出血造成心包压塞。 第四节 肺动脉导管 ( PAC 或 SwanGanz 导管 ) 【适应证】 大部分患者围手术期并不需要 PAC 监测,选择时权衡利弊。 1.严重左心功能不良、重要脏器合并症,估计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脏瓣膜病。 2.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动脉栓塞患者。 3.终末期心脏进行心脏移植。 4.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室功能差,左心室射血分数< ;左心室壁运动异常;近期心肌梗死 ( < 6 个月 ) 或有心肌梗死并发症;严重心 绞痛;明显左主干狭窄 ( > 75% ) ;同时合并瓣膜病。 5.多器官功能衰竭。 6.估计术中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的胸腹主动脉瘤手术。 【禁忌证】 1.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狭窄 导管不容易通过瓣膜口,造成对血流的阻塞加重。 2.右心房或右心室肿物 导管可以造成肿块脱落,引起栓塞。 3.法洛四联症 因右心室流出道阻塞,流出道可能痉挛。 4.严重心律失常 存在恶性心律失常危险的患者,慎重选用。 5.新近置入起搏导线 置入或拔出导管对起搏导线造成危害。 【操作方法及程序】 1.中心静脉穿刺 消毒铺巾,中心静脉穿刺,置入鞘管。 2.插入肺动脉导管 根据压力、波形和插管的深度,判断导管所到达的位置。 ( 1) 肺动脉导管进入至 20cm 处,相当于右心房水平,气囊充气 ~。 缓慢插入导管,并通过依次观察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 PCWP 的变化判断导管位置。 ( 2) 当到达右心室时,应避免心律失常。 出现跨瓣压力变化,加送 2~ 3cm,以免导管尖返回。 当较难进入右心室时,让患者深呼吸增加肺血流,抬高头部或左右调节体位 ,用冷盐水冲洗管道使其变硬,可能有所帮助。 特别困难者暂时放于右心房,术中由心脏外科医师协助置入。 ( 3) 进入肺动脉后,缓慢进入,嵌顿后放气,观察波形变化,确证进入肺动脉。 然后后退 ~ ,减低肺动脉破裂危险。 在气囊未放气时,禁止后退,以免肺 动脉和三尖瓣撕裂、套囊破裂。 【并发症】 1.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最多见,发生率约 10%。 致命性心律失常罕见。 PAC 对右束支的压迫可以引起暂时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发生率可高达 3% ) ,故合并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可能弓 [起暂时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备好临时起搏器或插入起搏导管。 2.肺动脉破裂 发生率为 %~ %,死亡率高达 46%,多发生在抗凝治疗者。 临床表现为突然咳嗽,气管内出血。 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肺动脉高压、二尖瓣狭窄、凝血障碍、导管插入过深和气囊充气过度等。 3.肺梗死 气栓、血栓和导管阻塞。 通常无明显症状。 在保留导管期间,如果自动出现 PCWP,表示导管头端已嵌顿,及时后退,避免发生肺梗死。 4.医源性监测并发症 由于导管位置、传感器或监测仪器等错误原因,提供了不正确的信息,致使判断失误,导致临床 处理错误。 5.其他 穿刺并发症、心内血栓形成、导管缠圈和打结、损伤肺动脉瓣或三尖瓣、心内膜炎、心脏穿孔、套囊破裂、出血等。 【 PAC 监测及衍生参数】 1.肺动脉压 反映右心室功能、肺血管阻力,舒张压可估计左心房充盈压。 正常收缩压为 15~ 30mmHg,舒张压为 6~ 12mmHg,平均压 ( MPAP) 为 10~ 18mmHg。 2. PCWP 由气囊充气测得远端的肺动脉嵌楔压,间接反映 LAP 和 LVEDP,估计左心室前负荷。 正常值为 8~ 12mmHg。 3.右心房压 通过肺 动脉导管右心房位置侧孔测量。 正常值为 6~ 8cmH2O。 4.心排出量 ( CO) 和心指数 ( CI) 借助 SwanGanz 导管,通过温度稀释法测量,反映整个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正常值 4~ 8L/ min。 因心排出量与机体的氧耗和代谢相关,故常规用心脏指数代替,反映单位体表面积 ( BSA) 的心排出量, CI= CO/ BSA,正常值~ 178。 min— 1178。 m— 2。 5.外周血管阻力 ( SVR) 反映了体循环的血管阻力, SVR= 80179。 ( MAP— CVP) /CO。 正常值 700~ l600dyn178。 s178。 cm— 5( 1dyn= 10— 5N)。 6.肺血管阻力 ( PVR) 反映肺循环的血管阻力, PVR= 80179。 ( MPAP— PC— WP) /CO。 正常值 40~ 130dyn178。 s178。 cm— 5。 7.每搏量指数 ( SVI) 反映容量和心室收缩力, SVI= CI/ HR179。 l000。 正常值 40~60ml178。 beat— 1178。 m— 2。 8.左心室每搏功指数 ( LVSWI) 估计左心室做功,反映收缩状态, LVSWI= ( MAP— PCWP) 179。 SVI179。 正常值 45~ 60g178。 m178。 m— 2。 9.右心室每搏功指数 ( RVSWI) 估计右心室做功,反映收缩状态。 RVSWI= ( MPAP— CVP) 179。 SVI179。 正常值 5~ 10g178。 m178。 m— 2。 第五节 心排出量 心排出量 ( CO) 是指心脏每分钟输出到体循环或肺循环的血量,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受心肌收缩性、心率、前负荷和后负荷等因素影响。 正常值为 4~ 8L/ min。 一、有创性监测 ( 一 ) Fick 法 根据 Fick 原理,机体的氧供等于氧耗,通过测定氧耗量和动、静脉氧含量差来测定 CO。 前提为机体处于氧代谢的供需平衡状态,机体氧摄取等于肺的氧摄取量。 因为 重复性和准确性较高,常被看作测量心排出量的金标准。 临床上很少应用。 ( 二 ) 染料稀释法 将无毒染料 ( 吲哚花青绿或亚甲蓝 ) ,通过静脉注入,连续动脉采样,测定染料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作出时间 — 浓度曲线,用微积分法求出曲线下面积,即得出心排出量。 如果患者存在心内分流,此法在时间 — 浓度曲线上可以反映出来。 存在左向右分流,则曲线峰浓度降低,消失时间延长,再循环峰消失。 存在右向左分流,则曲线峰浓度前移。 不需要肺动脉导管。 ( 三 ) 温度稀释法 需要插入 PAC 导管,临床上最常用。 将冷盐水 ( 低于血液 温度 ) 快速注入右心房,盐水随血液流动而稀释,血液温度也随之变化,温度感受器探测到流经肺动脉的盐水温度变化,即温度稀释的过程,得到温度 时间稀释曲线,通过 StewardHamilton 方程计算出心排出量。 临床使用的连续心排出量测定 ( CCO) ,基于同样的原理。 通过 PAC 在右心房连续向血液内发放小的脉冲能量,而在末端的温度感受器记录血温的变化,发放的能量曲线与血温的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从而得到温度 时间稀释曲线。 【注意事项】 1.注射盐水量 微机对心排出量的计算与注射盐水的量有关,注射容量必 须准确。 如果注射容量少于微机规定,测量数值可能较高。 临床上有 3ml、 5ml、 10ml 多种注入量。 在0℃或室温,以 10ml 注入量的可重复性最好。 2.注射液温度 室温盐水 ( 15~ 25℃ ) 较冰盐水可能有更高的准确性,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此法。 但注射盐水的温度必须保持准确和恒定。 3.分流 心内存在分流,将导致心排出量值不准确。 在右向左分流 ( 如法洛四联症 )测得心排出量值偏低,左向右分流无明显影响。 肺循环和体循环中存在交通则不能使用。 当用温度稀释法测量的心排出量值与临床不符合时,应考虑是否存在分流。 4.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准确性指测量值反映真实心排出量的能力,温度稀释法的技术误差不应超过 10%。 可重复性指测量值的稳定性,临床上多采用 3 次注入法,即取曲线相关良好的 3 次数值的平均值,或 5 次注入法,去掉最大和最小值的平均值。 5.呼吸影响 可以导致 10%的差别,与肺血流的变化有关。 6.导管位置 肺动脉导管必须到位,否则将得不到准确的曲线。 7.其他 同时输入静脉液体、患者体位、注射速度等。 8.患者的不同病理可影响心排出量测定的准确性 在伴有三尖瓣反流或心 内双向分流的患者,心排出量的测定值通常偏低,而房颤患者因每搏心排出量的变化很大,应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多次测定,并取其平均值。 二、无创性监测 ( 一 ) 心阻抗容积图 利用心室射血期间阻抗的搏动性变化,来测定左心室收缩时间并计算出每搏量。 特点为简单快速,电极放置不当是错误的重要来源。 临床上尚未被广泛接受。 ( 二 ) 超声多普勒法 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无创性地对主动脉血管的血流速度进行检测,同时测量主动脉的横截面积,从而计算出心排出量,即心排出量=平均血流速度179。 横截面积。 通过测量心脏瓣 膜的血流量及瓣膜面积也可以计算出心排血量,经瓣膜测量得到的心排出量包括冠状动脉血流量,理论上更接近于实际值。 1.经气管多普勒 连续监测心排出量,若输入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等数值,可以计算外周血管阻力等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