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32课教案内容摘要:

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 2.互相交流: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 (那么美,那么自然。 )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怀念。 ) 3.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课文。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交流: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 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美,那么自然 “我”热爱,“我”思念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 路。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指名读。 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 25 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 线索。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学生自由读生字。 指名读生字。 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 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 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 “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 — 祖振 — 晨嚷 — 囊 (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 1)、指名读。 ( 2)、开火车读。 (四)、练 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师: 12 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 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 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引导 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 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沉痛、悲伤) (四)、学习 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 12 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汇报上面的问题。 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指导朗 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 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读最后一段。 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 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 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石新路小学 罗鸿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 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 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 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 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 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的人。 (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 (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27《乌塔》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 14 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腊、逻、辑”。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