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产前诊断管理手册内容摘要:

5) 加强理论学习,熟练掌握胎儿及盆腔内各器官解剖 位置。 处理 : (1)及时报告主管院长 、 医务科 ,就地或迅速进入手术室开腹探查 ,结扎 14 破裂血管 ,组织高效 、 快捷的抢救。 (2)对症处理并发症 ,必要时全院会诊抢救。 、 无 CO2 气或使用异常 预防 : (1)培养箱专线供电 ,并安装应急电源。 (2)每日检查气瓶气体量 ,总压 力 1MPa时更换气瓶 ,防止气体无供应。 (3)每天测定培养箱参数 ,定期维护保养。 处理 : (1)立即将羊水标本移至正常培养箱内 ,定期观察羊水细胞生长情况。 (2)立即维护培养箱 ,恢复供电 、 供气。 (3)查找原因 ,彻底解决。 ,羊水标本遭到破坏 预防 : (1)培养实验室加锁。 (2)无关人员严格禁止进入培养室。 (3)具有完善的消防系统 ,防止火灾。 处理 :与患者讲明情况 , 承担相应责任和赔偿损失。 第四章 产前诊断技术操作规 范 一、 羊膜腔穿刺技术操作规程 (一) 适应症 孕妇年龄大于 35 岁。 产前筛查高危人群。 曾生过染色体病、神经管缺陷儿的孕妇。 夫妇之一为染色体畸变携带者。 B 超检查怀疑胎儿患染色体病的孕妇。 有性连锁遗传病、脆性 X综合征家族史。 曾有原因不明的习惯性流产 、死胎及畸胎史的孕妇。 孕早期有感染、环境致畸因素影响的孕妇。 (二) 穿刺时间 羊水穿刺检查在 1622周进行。 (三) 禁忌症 妊娠小于 16周或超过 22 周,适应症不明确或羊水过少者。 先兆流产。 中央性前置胎盘或前置、低置胎盘有出血者。 盆腔或宫腔内有感染。 穿刺部位的皮肤有脓肿、皮炎、感染者。 15 单纯因社会原因测胎儿性别者。 孕妇有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羊膜腔穿刺者。 术前测量体温(腋温)高于 ℃两次 (四) 穿刺用具的准备 穿刺包:包括治疗 巾一块、 20G 穿 刺针(带针芯)一个、止血钳一把、注射器( 2ml/1,20ml/1)、消毒纱布 3块,无菌 10ml刻度离心管 2支,弯盘一个。 酒精灯。 (五) 羊膜腔穿刺要点 羊膜腔穿刺时间:以妊娠 1620 周为宜。 羊膜腔穿刺方法: ①术前半小时口服舒喘灵 ,孕妇排空膀胱后平卧于手术台上,并向左右侧翻身数次。 ②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孔巾,在介入超声引导下(其部位约在腹中线旁 2cm,宫底下约 3cm 处),右手持穿刺针垂直刺入腹壁、子宫、进入羊膜腔,一般深度为 710cm。 ③拔出穿刺针芯,见有清亮淡黄 色羊水溢出,接 5ml 注射器抽取羊水 2ml 弃去 ,更换注射器抽取羊水 20ml(抽取速度约为 7ml/min),由助手分别注入两支无菌离心管中,将盖旋紧送实验室。 ④抽毕将针芯插回,迅速拔出穿刺针,用无菌棉球及纱布盖住针眼压迫片刻,以免羊水外溢或出血,用胶布固定。 术后卧床休息 12小时,随时观察胎心搏动,并嘱孕妇回去后适当休息,二 周内禁止剧烈运动,继续口服舒喘灵三天, 抗生素三天。 三天后去敷料,两周内避免性生活,如近日有出血腹痛等情况及时就诊。 (六) 术中及术后可能并发症 标本取材及细胞培养有可能失败(羊膜 腔穿刺失败率约为 %,培养失败率约为 510%),若失败需进行第二次穿刺,每次取材不得超过两次。 标本取材有可能引发流产(羊膜腔穿刺流产率约为%)、早产或死胎。 穿刺时可能有胎儿或脐带损伤出血、胎盘出血或早剥、孕妇脏器损伤或羊水栓塞等情况。 羊膜腔穿刺羊水有血污染者约为 10%,但不影响诊断结果。 (七) 注意事项 向孕妇详细说明羊水穿刺的必要性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术前认真核对适应症、禁忌症、妊娠周数、测量血压、体 温、胎心、 16 确定子宫大小及宫底高度。 穿刺前对孕妇全面查体,应作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炎系列、抗HIV、梅毒抗体、血型、心电图等检查。 术前应做 B超检查,确定胎头位置、胎龄大小、胎儿发育情况、胎盘附着部位、羊水量并确定穿刺点。 羊膜腔穿刺应在手术室进行,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并在 B超引导下进行。 术后应嘱孕妇卧床休息 12小时,并严密观察胎心、宫缩情况,有无胎盘早剥、羊水外溢、腹痛、阴道出血情况, B 超检查有无内出血。 向孕妇交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嘱孕妇若有腹痛、阴道出血、阴道流液等不适随诊。 禁 止性生活 2周。 避免体力活动 2周。 二、 羊水细胞染色体标本操作规程 取材:妊娠 1620 周孕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经腹部作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最初 2ml 羊水弃去不用,另换注射器再取 20ml,分装在 2 个无菌离心管内。 离心:离心 (2020转 /分 )10 分钟,无菌条件下吸去上清,留约 羊水,加入 3ml 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移到方形培养瓶中(盖松动),置 37℃、 CO2 培养箱培养,使细胞贴壁。 培养:培养约 57天取培养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此时可见梭形纤维状羊水细胞贴壁,并进行换液,继续培养。 收获:约 10 天左右后收获细胞,收获前 处理,然后弃去培养液加入 %胰酶 2ml,约 3分钟后,镜下可见细胞脱落,加入 %生理盐水 1ml,将消化液移入离心管中,离心 2020转 /分, 10分钟。 低渗处理:弃去上清液,加入预温 37℃的 ,约细胞压积的 68倍( 3ml 左右),轻轻冲吸混匀, 37℃温箱内低渗处理 30 分钟。 预固定:低渗后加入新鲜配制的 3: 1 甲醇冰醋酸固定液 1ml,冲吸混匀,离心( 2020转 /分) 10 分钟。 固定:弃上清液,慢慢加入固定 液 3ml 冲吸混匀, 37 度温水浴 静置 10分钟,离心( 2020转 /分) 10 分钟。 重复固定:按上一步骤重复固定一次。 制片:弃上清液,加入 ,冲吸混匀成细胞悬液,在低温玻片上滴 34 滴,轻轻吹气使其均匀平铺在玻片上,空气中晾干。 17 分带染色:标本片采用 60℃烤箱烤片 过夜 后,置浓度 %的胰蛋白酶中,消化 3060 秒,用 Giemsa 染色 5分钟,流水冲洗晾干。 1 染色体核型分析。 原位法参照上述实验规程操作。 注 1:羊水培养标准: 每培养瓶内至少有三堆细胞岛;每个细胞岛在40 倍镜下铺满视野;加秋水仙素前有 10 个以上圆细胞,加秋水仙素后圆细胞更多。 注 2:质量标准: 1.复查率不超过 10%。 2.质量标准参照外周染色体部分。 注 3: 正常羊水染色体结果书写‚染色体核型无异常‛。 三、 外周血细胞染色体操作规程 采血培养:用经 %肝素湿润的注射器静脉取血 2ml,接种到装有5ml生长液的培养瓶内(约 - --去针头后滴入 12 滴),然后每瓶注入 PHA 5mg,放入温箱中 37℃,培养 70小时。 秋水仙素处理:培养至 70 小时后,加秋水仙素 2 滴( 最终浓度)继续培养 2小时。 低渗处理:将终止培养的细胞悬液离心,以 1500转 /分离心 10 分钟,弃上清,加入 37℃ ℃温箱30 分钟。 预固定:在上述离心管内加入 1ml 固定液(甲醇 3:冰醋酸 1)轻轻吹打混匀后以 1500转 /分离心 10 分钟,弃上清。 固定:在上述离心管内加入 68 ml固定液(甲醇:冰醋酸 =3: 1),放置 30 分钟。 第二次固定:将上述离心管以 1500转 /分离心 10 分钟,弃上清,加入 68 ml 固定液(甲醇 3:冰醋酸 1) ,放置 30 分钟。 制片:将上述离心管以 1500 转 /分离心 10 分钟,弃上清,加入 68滴固定液(甲醇 3:冰醋酸 1),轻轻吹打混匀成悬浮夜,将悬浮液滴在用冰水处理的载玻片上,每片 23 滴,轻轻吹气使其均匀平铺在玻片上,空气中晾干。 分带染色:标本片采用 60℃烤箱烤片 过夜 后,置浓度 %的胰蛋白酶中,消化 3060 秒,用 Giemsa 染色 5分钟,流水冲洗晾干。 按实验规范严格操作,玻片编号准确,分带适中(以 10 号染色体长臂分带清晰为标准)、染色清楚。 染色体核型分析。 18 注 1:染色体 核型分析 的阅片、审片、 报告发放规定 1.外周血一般滴片三张,分带染色处理两张。 染色体核型分析时,所有被分析和计数的分裂相都要记录玻片号和显微镜座标。 2.每张玻片分别计数 10 个核型 (共需记数 20个核型 ),选择 5个分散良好、带型清晰的分裂相进行分析,并于计算机中配对保存。 如果在镜下发现有两个相同异常的核型则计数 50 个核型,如其中又发现相同异常要计数至 100 个核型,并增加计算机分析核型至10 个。 如疑嵌合体,计数 100个核型,并计算百分比。 3.报告发放时间为接收标本后 1421天。 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准时发放报告者,应及时 通知受检者和 送检医师。 4.如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 (包括数目或结构异常 ),上级医师或主任审片,方可发放报告。 5.发现受检者染色体结构异常者 (平衡易位、重复、 缺失等 ),应建议 家系调查。 6.嵌合体发报告原则:单纯三体型和结构异常型应有两个或以上相同异常核型。 单体型应有三个或以上相同异常核型。 确定为嵌合体后,计数 100个核型,并计算百分比。 7.如标本培养失败,应即时通知受检者和送检医师,以便能及时复查。 8.产前诊断染色体结果必须由两名(包括两名)以上资深细胞遗传医师或技师审片后方可发放。 9.发现胎儿染色 体结构异常者,及时通知孕妇并应建议夫妇双方检查染色体,如有必要,建议家系调查,以明确异常染色体的来源或是否突变。 10.一般情况下产前诊断严禁发放有关性别报告,除非医学上具有明确的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指征者。 11.复查率不超过 5%。 注 2: 正常外周血染色体结果书写‚染色体核型 46, XX或 46, XY‛。 注 3: G分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A组染色体:包括 13号,其长度最长; 1号和 3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在 1/2处; 2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在 3/8 处。 1 号染色体:着丝粒和次缢痕染色深。 短臂 —— 近侧 段 和中段各有一条深带 ,其中段深带稍宽,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可显出 34条淡然的深带。 长臂 —— 次缢痕紧贴着丝粒,染色浓。 其远侧为一宽的浅带,中段和远侧段各有两条深带,以中段第 2 深带染色较浓,中段两条深带 19 稍靠近。 2 号染色体: 短臂 —— 可见四条深带,中段的两条深带稍靠近。 长臂 —— 可见 67条深带。 3 号染色体:着丝粒染色浓。 短臂和长臂中段各有一条明显而宽阔的浅带,是该染色体的特征。 两臂近似对称,形似‚蝴蝶‛。 短臂 —— 一般在近侧段可见两条深带,远侧段可见 3 条深带,其中远侧近端部的一条较窄,且着色较淡,中间的 一条着色较深,这是区别第 3号染色体短臂的显著特征。 长臂 —— 一般在近侧段和远侧段各有一条较宽的深带。 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三条深带。 B组染色体:包括 5号,长度次于 A组,着丝粒约在 1/4 处。 4 号染色体: 短臂 —— 可见一条深带。 长臂 —— 可见均匀分布的四条深带,近着丝粒的一条着色最深,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第 3深带之间还可显出一条较窄的深带。 5 号染色体: 短臂 —— 可见 12条深带,其远侧的深带宽而且着色浓。 长臂 —— 近侧段有两条深带,染色较淡,有时不显 ;中段可见三条深带,染色较浓,有时融合成一条;远侧段可见 12 条深带,近末端的一条着色较浓。 C组染色体:包括 612 号和 X染色体,中等长度, 11 号和X 染色体着丝粒约在 3/8处,其它号的着丝点约在 1/4处。 6 号染色体:着丝粒染色浓。 短臂 —— 中间有一条明显而宽阔的浅带,近侧段和远侧段各有一条深带,近侧段的深带紧贴着丝粒。 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两条深带。 长臂 —— 可见五条深带,近侧的一条紧贴着丝粒。 远侧末端的一条深带窄而且着色较淡。 7 号染色体:着丝粒染色浓。 短臂 —— 有三条深带,中间的一条窄而且极淡,有时不明显,远侧近末端的深带着色浓而且稍宽,宛如‚瓶盖‛,这常常是辨别第 7号染色体的显著特征。 长臂 —— 有三条明显的深带,远侧近末端的一条着色较淡,第 2和第 3深带稍接近。 8 号染色体: 20 短臂 —— 有两条深带,其间有一条明显的浅带,这是与 10 号染色体相区别的主要特征。 长臂 —— 近侧可见 23 条分界不明显的深带,远侧段有一条明显而恒定的深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