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内容摘要:
站和控制工程节点站)应进行分月还原计算,提出历年逐月的天然径 流量;对其他选用站可只进行年还原计算,提出天然年径流系列。 还原计算要求和方法参见附录Ⅱ 1。 ( 3)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导致入渗、径流、蒸发等水平衡要素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造成径流的减少(或增加)。 下垫面变化对产流的影响非常复杂,在还原计算中没有考虑;而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许多流域的径流因下垫面变化而衰减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必须予以考虑,以保证系列成果的一致性。 因此,要对选用站的年降水~径流关系进行分析,检查 1956~ 2020 年天然年径流系列的一致性,若发现在同量级降水条件下 1980 年以后点据 明显偏离1980 年以前点据,则表明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较大,应对原 1956~ 1979 年天然年径流系列进行一致性分析修正。 一致性分析修正方法参见附录Ⅱ 1。 ( 4)按附表 251 内容填报主要径流控制站历年逐月实测和天然径流量;按附表 252内容填报选用水文站天然年径流量特征值。 3. 在单站天然年径流均值计算的基础上,选取集水面积为 300~ 5000 平方公里的测站(测站稀少地区,可选取一些集水面积小于 300 平方公里或大于 5000平方公里的测站)的年径流深均值,还可采用一些区间点据(区间集水面积应与上游测站集 水面积量级基本一致),绘制 1956~ 2020 年同步期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图(编号为附图 251)。 ( 1)选用测站和区间的年径流深均值均应点绘于相应集水面积内径流分布的重心处,一般可用下列方法确定点据位置: 1)集水面积内自然地理条件基本一致、高程变化不大时,点据位置定于集水面积的形心处。 2)集水面积内高程变化较大、径流深分布不均匀时,可借助降水量等值线图选定点据位置。 3)区间点据一般点绘于区间面积的形心处,当区间面积内降水分布明显不均匀时,应参考降水分布情况适当改变区间点据位置。 4)各选用测站的集水 面积一般不应重叠,若有重叠时,下游站应计算扣除了上游站集水面积后的区间面积的径流深,点绘在区间面积的形心处。 ( 2)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线距为:径流深 > 2020mm 者,线距 1000mm;径流深 800~ 2020mm 者,线距 200mm;径流深 200~ 800mm 者,线距 100mm;径流深50~ 200mm 者,线距 50mm;径流深 < 50mm 者,线值分别为 25mm。 各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 ( 3)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的勾绘方法: 1)在选用站网控制性较好、资料精度较高的地区,应以 点据数值作为基本依据,结合自然地理情况勾绘等值线;径流资料短缺或无资料的地区,如南方水网区、北方平原区、西部高山冰川区及高原湖盆区等,可根据已有的有关研究成果,采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径流深,大体确定等值线的分布和走向。 2)等值线的分布要考虑下垫面条件的差异,不能硬性地按点据数值等距离内插,等值线走向要参考地形等高线的走向。 3)工作底图的比例尺不同,勾绘等值线的要求也不同:小比例尺图主要考虑较大范围的线条分布,局部的小山包、小河谷、小盆地等微地形地貌对等值线走向的影响可以忽略;大比例尺图则要考虑局部微地形地貌 对等值线走向的影响。 4)勾绘等值线时,应先确定几条主线的分布走向,然后勾绘其他线条。 等值线跨越大山脉时,等值线应有适当的迂回,避免横穿主山体;等值线跨越大河流时,要避免斜交。 马鞍形等值线区,要注意等值线的分布及等值线线值的合理性。 干旱地区要调查产流区与径流散失区的大体分界线,以确定低值等值线的位置和走向。 ( 4)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图的合理性检查: 1)选择若干个大支流和独立水系的径流控制站,将从等值线图上量算的年径流量与单站计算的年径流量进行比较,要求相对误差不超过177。 5%。 相对误差超过177。 5%时,应调整等值 线的位置,直至合格为止。 对于同一幅等值线图而言,各控制站由等值线图量算的年径流量与相应单站计算的年径流量相比,不应出现相对误差系统偏大或偏小的情况。 2) 将同期的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与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图进行比较,两张图的主线走向应大体一致,高值区和低值区的位置应基本对应,不应出现一条径流深等值线横穿两条或两条以上降水量等值线的情况。 3)与以往绘制的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图进行对照分析。 4. 水资源分区天然年径流量系列计算。 以大江大河一级支流控制站和中等河流控制站作为骨干站点,计算各水资源三级区 1956~ 2020 年的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再利用小河径流站或水文比拟法将水资源三级区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划分为所属地级行政区系列,填入附表 222中。 水资源分区天然年径流量系列的计算方法如下: ( 1)水资源分区内有水文站控制,当径流站控制区降水量与未控区降水量相差不大时,可根据测站分析计算成果,按面积比折算为该分区的年径流量系列;当径流站控制区降水量与未控区降水量相差较大时,按面积比和降水量的权重折算为该分区的年径流量系列。 ( 2)水资源分区内没有径流站控制(或径流站控制面积很小)时,可利用水文模型或借用自然地理特征相似地 区测站的降水~径流关系,由降水系列推求年径流量系列。 ( 3)逐年绘制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从图上量算水资源分区年径流量系列。 ( 4)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的北方平原区,可建立以地下水埋深为参数并考虑前期影响雨量的次降水~径流关系,由各年次降水量推求年径流量系列。 也可用“四水”转化模型计算径流系列。 ( 5)在南方水网区,可将下垫面划分为水面、水田、旱地(包括非耕地)、城镇等类型区,分时段用降水量减水面蒸发量的方法估算产流量。 在计算水面、水田产流量时,若某时段内水面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则该时段作为不产流处理。 5. 按 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计算与年降水量系列相应的 4 个统计系列( 1956~ 2020 年、 1956~ 1979 年、 1971~ 2020 年及 1980~ 2020 年)的天然年径流量特征值,填报附表 253。 统计参数和频率计算方法同降水量的统计计算方法。 6. 按不同自然地理类型区,选取 1956~ 2020 年分月径流资料齐全的代表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及 4 种典型年( P=20%、 50%、 75%、 95%)的天然径流量月分配,并统计汛期起止月份及汛期径流量,填报附表 254。 7. 出入国境、入海及出入省境径流量分析计算: ( 1)选取国界附近及沿海的水文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计算流入国境水量、流出国境水量、流入国际界河水量和入海水量。 当水文站距国界较远时,计算流入国境水量时应扣除多控区间的水量,计算流出国境水量时则应加上未控区间的水量。 当沿海水文站距海口较远时,应将测站水量加上未控区间水量作为入海水量。 对于无测站小河的出国境水量和入海水量也要求进行估算。 ( 2)选取省界附近的水文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计算入省境水量、出省境水量和流入省际界河水量。 当选用水文测站距省界较远时,应根据测站的位置对出入省境水量进行多控区间或未控区间水量的 修正。 ( 3)按水资源一级区统计 1956~ 2020 年出入国境水量、流入国际界河水量及入海水量,填报附表 255。 按水资源二级区统计 1956~ 2020 年出入省境水量、流入省际界河水量,填报附表 256。 分析水资源一级区各年代出入国境水量、流入国际界河水量和入海水量的变化趋势。 (六)地下水资源量 1. 地下水是指 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本次评价的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 体 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 逐年 更新的动态水量。 本次评价要求对 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多年平均 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全面评价。 2. 要求 详细调查统计: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水文气象资料,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 1980~ 2020 年期间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实际开采量资料 (用于农田灌溉的部分要求单独列出 ),因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引灌资料,水均衡试验场、抽(压)水试验等试(实)验成果资料,以及已有有关研究成果与资料。 3. 要求绘制 一般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和山间平原区 2020 年平均 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附图 261) ,地下水埋深(单位: m)共分 8级,分别为 :< 1;1~ 2; 2~ 3; 3~ 5; 5~ 10; 10~ 20; 20~ 50;> 50。 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情势受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 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是按照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然后归并到各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 为确定评价方法和选用水文地质参数,需按 表 21划分 地下水资源评价 类型区。 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绘制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分布图(附图 262) ,并要求在该图的右下方列出 I、 II 级类型区名称及面积。 5. 水文地质参数是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重要依据。 水文地质参数包括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 越流 系数、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及井灌回归补给系数等。 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根据水文气象、地下水 位动态 、包气带及含水层与隔水层岩性 特征 和厚度、灌溉定额以及抽水试验等资料, 考虑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转化关系,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选取符合当地 近期下垫面 条件的数据 ,确定相应的水文地质参数选用值。 表 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I级类型区 II级类型区 III级类型区 划分依据 名称 划分依 据 名称 划分依据 名称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平原区 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含水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 一般平原区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特征及厚度 均衡计算区 : : : 内陆盆地平原区 均衡计算区 : : : : 山间平原区 (包括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台塬区) 均衡计算区 : : : 沙漠区 山丘区 一般山丘区 均衡计算区 : 岩溶山区 6. 平原区 M≤ 1g/L及 1g/L< M≤ 2g/L两 个矿化度范围 3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要求: ( 1) 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同时计算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并进行水均衡分析。 3 矿化度( M)范围界线采用本次地下水水质评价成果。 ( 2)各 项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要求: 1)要求计算 1956~ 2020 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其中, 1980~ 2020年期间的年均值用以计算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1956~ 2020 年系列成果用以计算水资源总量系列。 在计算 1956~ 2020 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时,降水量 P 采用本次降水量评价成果中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计算区的逐年降水量;1980~ 2020年期间逐年的降水入 渗补给系数 α 值可根据当年的年均地下水埋深Δ 和降水量 P,从相应包气带岩性的 P~ α ~ Δ 关系曲线上查得; 1956~ 1979年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 值可根据近期条件下平均地下水埋深 Δ 以及 1956~ 1979 年逐年的降水量 P,分别从相应包气带岩性的 P~α ~ Δ 关系曲线上查得。 要求绘制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数分区图(附图263)。 模数分区共分 6 级,单位:万 m3/a•km2,色谱为:< 5 淡红色; 5~ 10橙红色; 10~ 20淡黄色; 20~ 30 淡绿色; 30~ 50淡兰色;> 50 深兰色。 2)其它各项补给量均 要求根据 1980~ 2020 年期间的相关资料进行年均值计算,并以此作为同步期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分项补给量。 3) 以多年平均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以及以地表水为回灌水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作为多年平均地表水体补给量。 要求将跨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调水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单独列出。 为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与上游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要求将本水资源一级区引水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中由河川基流量形成的部分区分出来。 由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可根据地表水 体中河川基流量占河川径流量的比率确定。 4) 1980~ 2020 年多年平均 降水入渗、地表水体、山前侧向三项补给量之和为本次评价的地下水资源量。 5) 同步期地下水资源量与井灌回归补给量之和为地下水总补给量。 ( 3)各项排泄量的计算要求: 1)要求根据 1980~ 2020 年期间的相关资料,分别计算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并调查统计 1980~ 2020 年期间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2) 评价计算区内各项多年平均排泄量之和为该评价计算区的多年平均总排泄量。 ( 4)要求采用 1980~ 2020 年期间 地下水位等资料计算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蓄变量。 ( 5)平原区水 均衡分析方法: 水均衡是指均衡计算区或评价计算区内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
相关推荐
介绍领导及嘉宾 ( 3) 、 县 领导致辞 ( 4) 、晚会节目表演 ( 5) 、晚会闭幕 六、具体要求 : 本次晚会举办各环节必须遵纪守法,内容要健康向上,达到主题要求。 所有参与者必须接受活动组织者的统一指挥,严密组织、分工协作、精心实施。 本次活动要求组织者和参与者之间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障晚会各环节顺序完成。 遇各类问题,本着相互理解的原则,友好协商解决。 协调公安部门负责场地
经营小食杂店和摊点 8 户,规范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36 户。 净化了我县食品市场环境,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以“护航世 园”为重点,先后开展反仿冒反误导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迎世园禁传销”、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整治、纸巾产品专项整治、汽车销售及配件质量监管等多项专项整治工作,共计DOC 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出动执法人员 500余人次,车辆 60余台次
络员逐项落实,做到了报考工作无一差错。 各个单位的联络员极力配合工作,像商务局、广播电视局、机关幼儿园、公安局等单位在摄像时,安排本单位的人员秩序井然地完成好摄像并核实好报 考人员的信息。 不能及时摄像的人员,我们安排了工作人员上门服务。 二是灵活机动,制定科学培训计划。 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参加测试的 29 个不同性质的单位,有的公务员工作繁忙,经常开会、出差。 窗口服务行业的人员
位的运转情况,存档备查。 第三十四条 现场设备管理制度 各单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要求制订下列几项现场设备管理制度: 1. 现场使用管理制度。 2. 现场维修保养制度。 3. “三定”(即:定人、定机、定岗位职责)制度。 4. 交接班制度。 5. 机棚、机库、站场安全管理制度。 6. 油水电使用管理制度。 7. 设备管理奖罚制度。 23 第三十五条 现场设备管理标准
独立处理相关事务。 班主任则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化解工作中的矛盾。 通过自我管理,既加强了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又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在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首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