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内容摘要:

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趁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 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 但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 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 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迸溅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蜂露蝶阵 盘虬卧龙 学习本文托物寄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方法细致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景物描写表现思想感情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体会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联系生活,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细致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作品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 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 —— 《紫藤萝瀑布》。 二、作者: 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国学大师冯友兰之女。 主要作品有小说《三生石》,散文《丁香结》等。 三、背景: 1966 年至 1976 年,是十年文革。 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 四、朗读: 板书:迸溅 繁密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蜂露蝶阵 盘虬卧龙 五、理解: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 讨论再总结) 问:本文几自然段,可分哪几部分。 答: 11 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1),第二部分( 26),第三部分( 710),第四部分( 11)。 问:各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部分( 1):看到瀑布一样的紫藤萝我停住了脚步。 第二部分( 26):正面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紫藤萝。 第三部分( 710):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第四部分( 11):紫藤萝给我精神力量,使我加快了脚步。 六、思路: 停步 —— 紫藤萝 —— 生命 —— 加快脚步 七、练习: 板书设计 理解: 思路: 一( 1):停步 悬念 二( 26):紫藤萝 正面 三( 710):生命 深入 四( 11):加快 照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本文写 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 问:本文分几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意思。 答:四部分。 第一部分( 1):看到瀑布一样的紫藤萝我停住了脚步。 第二部分( 26):正面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紫藤萝。 第三部分( 710):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第四部分( 11):紫藤萝给我精神力量,使我加快了脚步。 二、朗读: 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三、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做总 结。 景物描写: 比喻:紫藤萝 —— 瀑布 表达效果:形象 拟人:欢笑 —— 挑逗 —— 嚷嚷 表达效果:生动 借景抒情: 景:瀑布一样的紫藤萝 情:热爱,赞美 托物言志: 物:紫藤萝 志:生命之树常青 前后照应:、 前:停住脚步 后:加快脚步 四、主题: 本文通过对一树 紫藤萝花多角度生动形象的描写,突出了花的生机勃勃,赞美了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 五、练习: 讨论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理解: 鉴赏: 一、停步 一、景物描写 二、紫藤萝 二、借景抒情 三、生命 三、托物言志 四、加快 四、前后照应 教学目标: 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 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齐读李白的《长干里》思考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 资料:长干里 李白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猜疑。 “竹马 ”是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作者、作品介绍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展示。 资料: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 “商人重利轻别离 ”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教师强调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带问题读 课文。 ⑪这是一篇文言文。 可能学生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 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但要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 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 (字音) ⑫朗读要注意抑扬顿挫。 (停顿) ⑬朗读还要读出感情。 学生齐读后,完成注音: 藐 (miǎo) 项为之强 (jiāng) 唳 (l236。 ) 怡 (y237。 ) 凹凸 (āo tū) 壑 (h226。 ) 癞 (l224。 i) 虾蟆 ( h225。 ma) 能 /张目对日 昂首 /观之,项 /为之强 使之 /冲烟 /而飞鸣,作 /青云白鹤 /观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自由朗读课文; b、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c、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d、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a 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b 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c 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d 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e 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f 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参与讨论,加以点拨。 四、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小组分段落完成译文并完成以下题目。 项 (脖子、颈项 ) 果 (果真 ) 林 (树林 ) 兴 (兴趣 ) 方出神 (正 ) 驱之别院 (赶、驱逐 ) 明察秋毫: 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 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 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 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五、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理清文章结构,背诵全文。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及时反馈。 二、提问预留的两个问题,明确答案。 ①围绕“物外之趣” ②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 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自主思考,探究结果。 b、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c、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 ①、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 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 ②、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 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 —— 观察的收获 ) ③、阅读第 4 段,想一想: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 ④、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 (不可以。 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 、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 ⑤、“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处置有度;不忍心。 ) ⑥、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 ?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⑦、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五、完成达标练习。 1.下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 ) A 稚 zh236。 唳 l226。 i 拟 n237。 观 guāng B 凸 tū 藐 miǎo 怡 y237。 蹲 dūn C 砾 l236。 庞 p225。 ng 凹ā o 鹤 h226。 D 壑 h226。 癞 l224。 i 察 ch225。 帐 zh224。 ng 2.选出没有比喻义的句子 ( )。 A.夏蚊成雷。 B.果如鹤唳云端。 C.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D.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哪句中有通假字 ?( ) A.必细察其纹理。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作青云白鹤观。 D.凹者为壑。 4.没有直接写作者有物外之趣的句子是 ( )。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怡然称快。 C.见二虫斗草间。 D.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5.《闲情记趣》选自《 ____________》 ,作者是 _______代文学家 _________。 文中所记之趣是特指 ________见藐小物必察其纹理 _的 _____________趣,例如:将 _____________当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 ________________当作 _________________而怡然称快,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6.解释词语。 明察秋毫 : 庞然大物: 7.“蹲其身,使与台齐”句中“使”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如果把它翻译出来,你觉得“之”应具体指代什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