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建设规划内容摘要:

成故障排除或修理任务。 在汽车故障的处理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诊断,这需要在检查的基础上,对故障产生的机理与故障表现形式、性能检测结果和仪器设备诊断参数之间可能的联系,作出有一定理论及经验依据的确切分析及判断。 在医院,诊断是由职业医生作出的,而在汽车维修企业,故障诊断则应由主修人员自己或借助于某些诊断仪器作出。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维修企业主修人员的身份就演变成了汽车医生。 医院的医生需经大专院校进行正规的、系统的学历教育,同样,汽车维修企业的主修人员也需要经过正规的、系统的学历教育,因为他 们面对的是装有各种电子控制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 (电脑 )以及高度机电一体化的现代汽车。 在这一点上,传统的认识误区亟待突破,并非什么人都可以进入汽车主修人员队伍,主修人员的身份和职责使其需要有一定的大、中专学历加以保证。 汽车的故障诊断是修理作业的核心内容,它要求主修人员有相当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丰富 的实践经验。 对在新技术革命中扮演主角的计算机来说,人们习惯于称呼其维修人员为电脑维修工程师,这是因为他们的维修对象属于高科技产品,且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基本上是单兵作战,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优,而且从业人员绝大多数 具有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 反观国内的汽车维修企业,一线维修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我们抽样调查的某省会城市汽车维修工人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 由于这些维修工人绝大多数是通过师傅带徒弟这种原始落后的方式培养的,因而面对现代汽车各种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如电控燃油喷射 (EFI)、电控自动变速器 (ECT)、防抱死制动系统 (ABS)、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或 TRC),以及智能交通系统 (ITS)中要求汽车装备的全球定位系统 (GPS)等所发生的故障,绝 大多数情况下束手无策。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时代变了,维修对象变了,而我们修理工人,尤其是主修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结构却基本上没有改变,因而落伍了,出现了新的 “ 修车难 ” 问题。 我院本专业于 1958 年开始创办,办学的历史较长;教学和科研水平、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条件在省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同类院校也是名列前茅的。 1996年我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交通部评为重点专业点, 2020年我院被教育部等 6部委确定为“汽车运用与维修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也将我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合作伙伴,建 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 到目前为止,已为我省汽车行业培养输送了中、高级汽车应用技术人才近 3000 名,毕业生大多已成为我省汽车行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我省有十几所大专院校相继开办了汽车专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周边省市本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大量涌人我省择业、就业;我省大量的中专、技校毕业生以他们平和的心态和踏实的工作占据着企业的半边江山。 现代汽车维修呼唤新一代具有较高学历,受过系统专业教育,尤其是能够胜任汽车复杂电子控制系统等维修任务的主修人员。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主要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面向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各岗位,以提高学 生 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 生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建设思路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 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 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 学生 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探索 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 “订单 ”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 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 相关行业、企业要深入地参与职 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要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适应企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要关注我国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要结合专业要求,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实现专 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要根据各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采用 “大专业、小专门化 ”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