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内容摘要:

) 应根据卫星可见性预报,选定卫星几何图形强度较好的观测时间窗口,编制施测计划和调度命令表; (5) 采用边连式的静态观测; (6) 观测的基本要求:仪器必须严格整平、对中,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2 mm;测前、测后必须取量仪器高,并记录于观测手薄中。 两次读数差不大于 3 mm,若互差超限,应当场查明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并记入测量手簿记事栏。 仪器高读数读至 1mm; (7) 每个测站应记录测站名、点号、观测年、月、日、时段号、观测者姓名、开始 8 观测时 间,结束观测时间,仪器高以及观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诸如卫星严重失锁等情况)。 测站名必须与点之记点名相符,测站号按施测调度表测区统一编号; (8) 作业员必须按施测计划规定的观测时间提前到达测站,并提前安置好仪器做好观测准备; (9) 作好以上准备工作后,等候指挥员的观测指令。 在观测过程中要求每隔 20 分钟查看仪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接收机卫星数、电源电压等,如有异常按手薄格式记录各有关项目; (10) 观测者在测站观测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测站,离开仪器,同时防止人员或其他物体碰动天线或阻挡信号接收。 测前装 机,测后拆机均要小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外业观测过程要确保仪器安全。 观测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或手机;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 观测结束,应检查传感器整平、对中情况。 经认真检查,所有规定项目均已全面完成且符合要求,记录资料无误,将点位恢复原状后,方可迁站。 数据处理 (1)、数据保存:野外观测数据是控制点成果的来源依据,必须及时将野外观测数据从记忆卡输入计算机并拷贝两份由专人保管。 (2)、解算: GPS 网基线解算采用中海达随机软件进行解算,采用双差固定解作为 基线解算成果。 (3)、基线检核: GPS 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重复基线检核,并满足下列要求: a、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式要求: XW 5n YW 5n ZW 5n 2Z2Y2X WWWW  53nW 式中 n —— 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 —— 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 mm)。 9 b、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式要求: nW 2X  nW 2Y  nW 2Z  2Z2Y2X WWWW  nW 32 式中 n —— 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 —— 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 mm)。 c、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 d ≤ 22 (4)、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 6 条。 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 由于点位不满足 GPS 测量要求而造成一个测站多次 重测仍不能够满足各项限差检核要求时,可以布设新点重测或舍弃该点。 (5)、外业观测数据检验合格后,应计算出 GPS 网的测量中误差以评定 GPS 网的观测精度。 (6)、数据处理后,摘取后续整网平差所需的整网成果数据,编辑成平差数据文件,拷贝两份并由专人保管。 ( 3)平差计算 (1)、采用中海达随机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 (2)、 GPS 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在 WGS— 84 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 计算出各观测点在 WGS— 84 系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 (3)、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 3倍,即满足下式要求: VΔ x≤ 3σ VΔ y≤ 3σ VΔ z≤ 3σ 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当粗差基线不影响网形结构时,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否则进行补测,直至符合上式要求。 (4)、 GPS 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采用国家坐标系 (1980 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L0=117176。 ) 进行约束平差。 (5)、采取已知点坐标强制约束平差。 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静态卫 10 星定位 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表相应等级的规定。 (6)、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国家坐标系中的二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及相关的精度信息,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7)、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静态卫星定位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表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各等级控制点标石规格、整饰与编号 控制点点号由等级 +自然流水号组成。 控制点等级代码表: 级别 一级导线点 一级图根点 二级图根点 代码 Ⅰ T N A、一级( 5秒) GPS 点标石规格上底为 12cm 12cm,下底为 20cm 20cm,高 60 cm。 见图 1: 图 1 B、新埋设一级( 5 秒) GPS 点的标石面整饰如图 2: 图 2 C、 一级( 5秒) 点在水泥地面埋石有困难的,可凿出 20cm 20cm 的方框,中间埋入长 8 厘米、直径为 12 毫米的螺钉,埋入深度 8 厘米用以代替埋石点,刻石要I001 + 国 土 11 求如下图所示。 高程控制测量 本次地形测量施测高程,按四等水准测量精度与要求联测一定数量的四等 GPS点、一级 GPS 点。 30%以上的四等 GPS 控制点必须采用四等水准联测,并且保证水准点分布均匀。 其他楼顶、山顶不便于施测水准的点可采用 GPS 拟合方法求得。 四等水准测量使用的水准仪采用苏光生产的 DSZ2 型光学水准仪,观测记录采用南方控制精灵的水准记录程序进行记录。 技术指标: 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M△ =177。 ; 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 ≤177。 仪器的检校: 所有用于水准测量作业的仪器经法定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和校准,并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限内使用。 若采用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每天检验一次 i 角 ,当 i角在 20″以内才能进行观测。 作业开始后的 7个工作日内,若 i角较为稳定,以后每隔 15 天检校一次。 水准路线的布设原则: 单独的四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 80Km;环线周长不应超过 100Km;同级网中结点间的距离应不超过 30Km,具体依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直至成像清晰稳定。 水准观测的各项技术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设置测站的要求: I001 + 国 土 12 等级 附合(闭合) 水准路线长 视距长度( m) 前后视距差( m) 前后视距累积差( m) 视线高度 仪器类型 视距( m) 四等 80km DS3 ≤ 100 ≤ ≤ 三丝能读数 DS1 ≤ 150 测站观测限差: 等级 观测方法 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 mm) 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 mm) 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左右路线转点差( mm)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mm) 四等 中丝读数法 附合路线、环线闭合差限差: 等级 附合路线或环线 闭合差( mm) 检测已测测段 高差之差( mm) 四等 177。 20 L 177。 30 R 注: L为附合路线(环线)长度, Km; R为检测测段长度, Km; 水准观测方法 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 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顺序均采用: “后、后、前、前”顺序观测。 工作间歇时最好能在联测点上结束观测。 否则,应先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 间歇后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限差即可起测。 检测高差不予采用。 外业观测记录手簿 应及时整理,整理内容有:手簿的检查、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的编算、环闭合差的计算以及略图的绘制等。 本测区中不便进行水准联测的等级控制点可采用 GPS 拟合高程测量, GPS 拟合高程测量宜与 GPS 平面控制测量一起进行。 为了保证 GPS 拟合计算的精度,测区内进行水准联测的控制点点位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四周和测区中心 , 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点数;联测点数,宜大于选用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 倍,点间距宜小于 10km; GPS 拟合高程计算不宜超出拟合高程模型所覆盖的范围且应对联测的已知高程点进行可靠性 检验,并剔除不合格点。 对 GPS 点的拟合高程成果,应进行检验。 检测点数,不少于全部高程点的 10%且不少于 3个点;高差检验,可采用相应等级的水 13 准测量方法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其高差较差不应大于 D30 mm,( D 为参考站到检查点的距离,单位为 km)。 十一、地形 图 测 绘 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方案 本项目为 1:500 数字化地形图测 绘。 数字化地形图测量包括控制测量、外业数据采集、内业编辑成图、数据检查入库、成果检查验收 等基本流程。 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控制测量可采用 GPSRTK 方法和布设图根导线测量方法施测。 采用 GPSRTK 方法测量时卫星的状态应符合下表规定: 观测窗口状态 截止高度角 15176。 以上的卫星个数 PDOP 值 良好 ≥ 6 ﹤ 4 可用 5 ≥ 4 且≤ 6 不可用 5< > 6 图根点标志尽量采用固定标志。 位于水泥、沥青等地的普通图根点,须刻十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