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部说课稿内容摘要: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 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 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 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 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 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 效果。 因为心理学实验 15 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 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 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 神,齐读要整齐。 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 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 ) (一)课前预习: 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搜集苏州园林 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 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 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 (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 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16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 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 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 用这个词好在哪里。 (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 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 (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 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 别介绍。 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 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 15 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 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 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 (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 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引导理解总分结构。 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 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17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 ,(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 ,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 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 (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 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 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 (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 投影板书。 ) 学生讨论 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 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 (五)迁移练习: 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 400 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 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 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 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 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18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 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 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 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 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 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 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19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 2020 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 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 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 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 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 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 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 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 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 因此,本文 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 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 20 有不同的理解。 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 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 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 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 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 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 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 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 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 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 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 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 (《辞海》1989 缩印本, 1126 页) 腰鼓:击乐器。 古今形制不同。 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 (《辞 海》 1989 缩印本, 1715页) (播放 3~ 4 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21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 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 分。 刚才 xx 同学读得怎么样。 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 (播放课文录音) 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 哪一种好。 好在哪里。 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