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内容摘要:

美工、网站配 置、网页开发、信息安全与防护等能力 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页设计员、硬件工程师、微软认证工程师等 网络技术 中小型网络的网络工 程、网络配置、服务器搭建、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和设备维护等能力 3.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 ( 1) 技术服务建设的目标。 通过同 IT 企业的紧密合作,依靠校内高水平教师、学生和学校聘请的 IT 行业专家,创建 IT 技术服务中心,承接校内外的 IT技术服务任务,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各类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 2) 社会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的目标。 首先, 从技术培训、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实训环境等方面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本地区普及计算机技术做出贡献。 其次, 以 IT 技术创业实习基地和网络工程实 习基地为基础,创建 学生创业中心和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持中心,为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创业和本地中小型 IT 企业的项目研发、技术攻关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 四、专业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建设 在学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之下,完善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合作建设组织和运行机制。 1.继续与实习实训基地和相关企业联系,探讨办学模式与办学实体,建立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质量管理体系、实习实训内容、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2.探索订单培养、校企共建、 课程置换、引进校外企业资金和将企业引入校园等校企合作模式,广开思路,开放式办学,实现多条腿走路。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 校、学生和企业“共建多赢”的局面。 (二)学生培养规模和专业方向设计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改变原来的按专业培养模式变为按专业方向培养模式, 确定三个主要专业方向 : Java 软件开发 、 .NET 软件开发、网页设计。 为深化这一 建设方向,计划 将“专业内方向细分”与“定向强化”相结合调整课程设置。 新的课程设置要求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后分专业,第二、三、四个学期集中学 6 习 所有专业课,使学生明确本专业 三 个培养方向,并在这三个学期内达到“多能”的程度。 第四个学期结束后由学生选择“一专”的强化方向,同时将三个方向的学生再次细分成三 个教学班,在第五个学期分别进行“定向强化”,从而达到“一专”的程度。 选好方向的学生在第五个学期系统学习该方向的进阶课程,其他方向课程不再学习。 定向强化课程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目前青年教师尚需安排高水平技能培训。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 1)专业定位:培养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理论以及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行政等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一线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定位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素质前提下, 偏重工程实践及应用,重点是培养实际编程、软硬件维护、行业专门工具软件的使用技巧等能力。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语言表达、专业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知识面、实践能力和就业时的适应能力,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开拓与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通专结合的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 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坚持“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强调讲授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获取知识的可持续性。 ( 2)专业建设特色: 以专业模式的改革,带动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主要表现为:减少课堂教学的总学时数,加强学科基础内容教学、重点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 优化课程内容,压缩理论课时,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设立创新实验基地和科技竞赛激励机制,大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 3)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一专多能”的人才培 养目标。 “一专”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具备完全胜任某一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在毕业时能够在某一行业达到直接上岗的专业技能水平,这需要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得到大量的实践训练和项目参与,并能够在三年级到特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岗位实训。 “一专”方向由学生在第四学期已充分了解本专业各培养方向后自主选择,确定后在第五学期进行“定向强化”,其他专业课程不再学习。 “ 多能”要求学生在自己选择的“一专” 7 方向之外,能够掌握本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