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由与等企业合作开发 执笔: 审核: 时间:年 月 日 ( 2)已完成的课程标准 建设情况 目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已完成《 Pro/E 建模与自动编程》、《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工程图识读与绘制》、《 AUTOCAD 图纸设计》、《数控机床维护与拆装》、《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机械零件与测绘》 7 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见表 4),其它课程分期进行,建设目标是 2 年中完成 16 门 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 表 4 已完成课程标准情境设定 课程 情境号 数 控 机 床编 程 与 操作 工 程 图 识读与绘制 Pro/E建模与 自 动 编程 机 械 零 件与测绘 AutoCAD 图纸设计 数 控 机 床维 护 与 拆装 机 械 加 工工艺编制 1 数 控 机 床基本操作 手 柄 平 面图的绘制 以 Pro/E软 件 的 产生 为 例 介绍 三 维 设计 软 件 发展 简 史 和Pro/E的基础知识 牛 头 刨 床机构分析 AutoCAD 基础知识 初 步 了 解数控机床 切 削 用 量计算 2 主 轴 箱 中间 齿 轮 轴与 间 歇 传动 凸 轮 的数 控 加 工工 艺 文 件编制 组 合 体 模型 投 影 图绘制 对 挡 板 的二 维 草 图设计 普通 V 带传 动 分 析与设计 基本二维绘图 认 识 数 控机 床 的 典型装置 选 择 刀 具几何参数 3 主 轴 箱 传动 齿 轮 轴的 数 控 车床 编 程 加工 组 合 体 模型 视 图 绘制 水 桶 三 维造型设计 链 传 动 分析与设计 高级二维绘图 数 控 车 床的拆装 选 择工件材料 4 主 轴 箱 盖的 数 控 铣床 编 程 加工 螺纹联接、齿轮、键联接 、 销 联接、轴承视图绘制 在“ L”型实 体 中 插入基准 齿 轮 传 动分 析 与 设计 圆锥齿轮绘制 数 控 铣 床的拆装 选 择 切 削用量 5 主 轴 箱 座的 数 控 加工 中 心 编程加工 端盖、阀体零件图 的绘制 烟 灰 缸 三维 造 型 设计 螺 纹 分 析与设计 机械装配图绘制 观 察 加 工中心结构 选 择 切 削液 6 手 柄 的 数控 车 削 宏程 序 编 程加工 滑 动 轴 承座 图 样 绘制 机 用 虎 钳钳 口 护 板三 维 造 型设计 机 器 传 动系统设计 基本三维绘图 了 解 数 控电 加 工 机床、数 控磨床、数控冲选 择 加 工刀具 传 动 齿 轮轮 毂 的 数控 铣 削 宏程 序 编 程加工 床的结构 7 传 动 齿 轮齿 面 的 数控 线 切 割编程加工 轴类、盘类等 类 别 零件的识读 水 壶 的 三维 造 型 设计 高级三维绘图 三维综合实训 了 解 三 坐标 测 量 机的 机 构 及使用方法 选 择 加 工机床 8 减 速 器 测绘 女 士 凉 拖的 三 维 造型设计 初 步 了 解柔 性 制 造系统 选 择 加 工夹具 9 独 轮 车 装配 编 制 加 工基 本 工 艺文件 10 带 手 柄 水杯 的 模 具设计 编 制 轴 类零 件 加 工工艺 11 对 支 座 的工 程 图 的创建 编 制 箱 体类 零 件 加工工艺 12 烟 灰 缸 数控 编 程 加工仿真 编 制 盘 盖类 零 件 加工工艺 13 编 制 电 加工工艺 4.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确定了《工程图识读与绘制》、《 AutoCAD 图纸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Pro/E 建模与自动编程》、《数控机床维护与拆装》、《机械加工工艺编制》 6 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将围绕六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建设 ,建设成与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模式相配套,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省级优质课程。 根据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需要,引入行业职业标准 ,将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编写出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精品教材。 通过教材开发过程的校企结合,达到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服务企业生产实践的目的。 以学生易于掌握、教师易于传授、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为原则,在教材内容的组合、编排上,打破学科界限,结合“任务”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训练,推出模块式的理论实训“一体化”教材。 力争将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的教材建设成精品规划教材。 5. 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教学各环节全方位实行“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内容与职业标 准对接 ( 1)在校理论、实践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了前五个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第六学期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校外顶岗实习。 通过为期 19 周的校外 顶岗实习,使学生将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快速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应用水平,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了 解,使学生在毕业前对未来从事行业的管理模式、文化背景、技能应用有较深的理解,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快速 融入企业之中,成为企业生产的骨干力量。 ( 2)校内理论、实践教学与假期开展的校外 实习的工学结合 鼓励 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在校内外开展顶岗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与生产实习相结合。 校内实习依托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开展对外加工,校外实习依托校企合作单位或学生自行联系单位开展生产性顶 岗实习。 同时结合学分 制人才培养方案,对假期实习经过考核认定,视学生实习表现及实习成果赋予学分,最高每周 1 学分。 同时针对校外实习制定严密的巡视检查制度和成果审查制度。 ( 3)课内理论、实践教学与课余时间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实习的工学结合 鼓励 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 技能与生产实习相结合。 成立车工、钳工、机加、数控车、数控铣、电加工等多个生产实习学生团队,每个团队根据企业倒班原则划分小组。 利用周一 至周五的课余时间及周六、周日,开展多工种的生产加工。 同时结合学分 制人才培养方案,对课余实习经过考核认定,视学生实习表现及实习成果赋予学分,最高每学时 学分。 ( 4)每学期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课与实践教学课的工学结合 在校内每个学期的教学安排中,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在各个学期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开展对应的专用实践教学周,开展技能实训及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水 平。 开展 车工实训( 2 周,第一学期),钳工实训、机械部件测绘(各 2周,第二学期),综合机加实训、 CAD 设计(各 2 周,第三学期),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 机械 加工工艺设计(各 2 周,第四学期), 机床电控 综合设计、 Pro/E 造型加工设计(各 4 周,第五学期)。 ( 5)理论、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工学结合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证书认证工作,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认证,促进学生认真学 习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 开展制图员、 AutoCAD 绘图员、数控中级车工、数控中级铣工、数控工艺员、普通中级车工、工 具钳工、普通中级铣工等工种 的职业技能证书认证。 ( 6)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与模式上的工学结合 通过课程标准建设, 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所有 专业 课程建立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式教学模式 的。 通过到企业进行详细的调研,确定 各门核心课程知识范畴内的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各个典型工作任务,建立工学结合式的教学情境,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设计,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完成课程教学。 专业课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都取材于企业生产内容,教学过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课与练习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车间现场教学相结合、日常教学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等工学结合的 方法,使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稳步提高实践技能。 ( 7)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与管理模式上的工学结合 在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中,设计课题和实训项目均来源于企业,使学生实践内容与企业生产内容接轨。 在实训课的管理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进行,营造了企业化的生产环境,刀具、材料的发放按照企业制度进行,设立了实习班组,部分实习工种按照企业模式进行上下午倒班,参照企业模式及制度进行日考核、周考核,通过多种措施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实现工学结合,使学生在仿真化环境中进行企业化生产,从而达到尽早熟悉企业环境的目的。 6. 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 1)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贯彻与企业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注重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按企业应用实例开展教学过程。 ( 2)与企业共同开发、编写真正适合企业应用实际的校本教材。 ( 3)与合作企业共建技术资源库, 收集企业技术标准、技术资源(机床手册、工艺手册、工艺规程、生产图纸等)、生产案例,做为教学主要案例内容。 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是围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全 员参与,开发多媒体课件(教学中使用的机构动画,录像 等、 示教板和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录像等);开发与课程体系配套的教 学手段、特色教材。 ( 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资金投入预算 见表 18) ( 二 )探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推进中高职衔接 1. 利用专业群中其它专业已有经验,制定“三校生”、“ 3+2”教育、五年制教育等 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中,我院数控技术、模设计与制造专业已有多年开设“三校生”、“ 3+2”教育、五年制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借鉴其它专业的经验,可以较快速地形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三校生”、“ 3+2”教育、五年制教育的制度和形式。 2. 在借鉴其它专业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二年的建设,重点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确认问题,避免重复 性教学 ,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更好地提高中职升高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3. 在“ 3+2”教育类型中重点做好与对接中职院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分工、教学重点、评价方法的协调工作。 ( 三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实践育人 1. 成立了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资产 经营有限 公司,启动了“校中 厂”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方式,通过开展生产性校内实习,已经大大推动了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改革。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管理运行方式。 2. 不断完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已经建立的如大连机床集团、辽宁忠旺集团等大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中, 与企业密切合作,聘用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实习指导教师一起,建立“厂中校”式的教学模式。 3. 继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 建设,购置生产型实训设备,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条件。 拟扩 建工艺创新实训室、 工艺装备展示室、组合夹具与虚拟设计实训室等一批实训场所,购置生产型实训设备,加强本专业机械加工工艺、夹具应用与设计方面的实训能力。 4. 制定灵活的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积极吸引企业在校内实训基地中投入设备、技术和师资力量,校企联合组织生产性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 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预算 见表 18,拟购仪器设备清单见表 19) ( 四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 1. 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 化专业特点,每年定期开展车工、钳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AutoCAD 二维图纸绘制、 Pro/E 三维零件造型加工、零件测绘等专业技能竞赛,评定名 次、发放证书,并结合学生评优制度予以奖励。 2. 充分利用现代 3D 技术、计算机仿真加工技术、计算机仿真组装技术等,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开展虚拟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教学光盘开展实景教学。 充分利用互联网视频技术,由企业兼职教师开展企业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现场实时教学。 ( 五 )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1. 专业带头人建设 在 现有专任教师中选拔 1 名高水平、高素质、 具备 双师素质的 教师 作为专业带头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