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内容摘要:
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25 课前学习: 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文章的复述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在熟悉 文章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 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阅读、讨论 2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3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阅读,讨论 4 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26 1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写片段、交流、评价 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 摘抄一些名家地方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第 6 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 目标: 能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 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能积累一定的词汇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导入:北大,是一所很多学子向往的大学,一位女孩十三岁进入北大,如今已有三各念头,北大在她的脑海中有什么印象呢。 思考,划出相关的词句 3 组织交流 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27 1 问题创设:北大在作者脑海中如此的深刻,可以用书上怎样的话语来形容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思考、划出相关语句 2 组织交流 3 作者还是要离开北大,是抛弃北大吗。 你如何看待作者的离开。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5 你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思考 6 组织交流 交流 课后学习:做评价性手册 第 7 课时 《伟人细胞》 (一) 学习目标: 通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所包含的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体会文章如此精彩是因为深入生活,注重对生活的积累。 能品位文中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 课前学习: 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析题:什么是细胞。 伟人的细胞是什么。 听讲,回答 2 在贾里的眼里,伟人应具有怎样的细胞。 熟读课文,分析,思考 28 3 组织讨论 学生讨论 3 贾里为追求伟人细胞做了哪些事情。 请你短语来概括。 自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评价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贾里做事是不是一帆风顺。 他为何失败。 又为何成功呢。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2 老师组织交流 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 将失败原因与成功原因整理到能力训练本上。 第 8 课时 《伟人细胞》 (二)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 准备复述课文部分内容。 或演当中的片段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复述课文相关内容或演当中的片段 复述或表演 2 组织评价 评价 29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你认为伟人应该有怎 样的细胞。 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3 你有什么话对贾里说,让他更好的成长。 思考 4 组织交流 交流 课后学习: 摘抄相应 的片段到读书笔记本上。 第 9 课时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 的,有负责做背景的。 朗读,思考,准备 2 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 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 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30 第 1 12 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继续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 为了让学生能尽量用词达意,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学会用词,自我修改作文是较好的方法。 第 10 课时: 学习目标:猜猜我是谁。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自我推荐是现代社会人最基本的素质,你能很好的向别人推荐你自己吗。 学生自己写关于自己的介绍,不署名,让同学猜 写作 2 组织交流,猜 交流,猜 3 为什么有的同学文如其人,有的一点也不象呢。 思考 4 组织交流 交流 课后学习: 自学“说真话,抒真情” 第 11 课时: 学习目标:真话连连,真情片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31 1 提供参考题目:“那一次,我 ;想起了 ;等 学生讨论自定 2 明确写作要求 写作 3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 12 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以及修改符号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好的作文贴在白板上让学生阅读。 第 13 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话语 说话能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 课前准备:拍摄校园说话不得体现象情景再现录象 第一块:展示不得体现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展示校园说话不得体现象,思考你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在你身上。 学生反思 32 2 组织交流 交流 3 你认为这样不得体的现象有什么危害。 反思交流 4 组织交流 交流 5 我们如何来避免杜绝这样的现象呢。 反思交流 6 组织交流 交流 7 说话得体训练(书后练习) 训练 8 组织评价 评价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 单元教学目标: 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以 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 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 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 课 时 《社戏》 3 课时 《端午日》 1 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 课时 33 《中秋咏月诗》 2 课时 写作 —— 从生活中找“米” 3 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 走进图书馆 1 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1 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 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 搜集、整理 2 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 交流、综合 34 3 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 明确任务 2 巡视、参与、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 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 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 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35 1 出示评价内容: 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 自我反馈 2 小 结 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社戏》(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主要著作。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课前学习情况检查 汇报成果 2 指导语: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并能了解文意。 自读 3 组织交流、检测 检测、发表见解 4 创设情境:结合标题,看看文中一共回忆了哪些事情,这些事件,为何要安排的有详有略。 再读文章、思考、交流 36 5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 解 课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平桥村在少年鲁迅心中的地位。 发表见解 第二块:理清文章脉络,想像优美画面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结合文章的标题“社戏”,按事件的发展进程可将本文分为哪几部分。 ” 同桌交流、讨论 2 组织交流、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 3 指导语:通过想像,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写的生动画面画出来,并对作者描写的画面作点评。 明确目标 4 巡视、参与、讨论 小小组交流、讨论、绘画 5 组织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 划出文中描 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第 3 课时 《社戏》(二) 学习目标: 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 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城市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感受; 课前学习: 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37 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位秀美画面,评价城乡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组织学生阅读划出的精彩片段,并加以点拨和评价 阅读并阐述理由 第二块:语文活 动:辩论赛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都说城里的孩。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相关推荐
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 《静静的顿河》(俄文: Тихий Дон )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 此书共分为四部,从 1926 年开始直至 1940 年,共用了 14 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 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 “ 令人惊奇的佳作 ” , “ 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 ”。 此书于 1941 年获斯大林奖金, 1965 年肖洛霍夫
本丧失,在 900℃ 左右时抗压强度下降到常温时的 10%;钢结构虽不燃烧, 但在火灾高温中强度会迅速下降, 500℃ 左右时全负荷钢结构就会失去静态平衡稳定性, 600℃ 其强度下降 2/3,进而结构发生变形引发倒塌。 因此轰燃扑救过程中,建筑结构很容易发生局部倒塌甚至整体坍塌,使室内人员受到威胁,影响消防救援工作。 (五)火焰易窜出蔓延,控制火势难度大 室内具备轰燃条件时,可能在着火 310
默写古诗 生默写,要求字体端正,卷面整洁。 28 同桌互批 要求:认真、细心,批出错字 六、板书 清平乐 村 居 辛弃疾 相媚好 醉 和谐安宁 锄 织 卧 冬阳、童年、骆驼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9 能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 6 课《冬阳、童年
到了水面上来。 Xuān t227。 ng zh238。 u y226。 水声( ),( )不息。 趵( )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位于西门外的趵突泉公园内。 xu225。 n y225。 黑虎泉的源头在( )下的洞穴中。 二、相似兄弟比一比。 济( ) 著( ) 约( ) 崖( ) 挤( ) 睹( ) 芍( ) 涯( ) 脐( ) 堵( ) 钓( ) 睚( ) 三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汇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