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建筑体系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内容摘要:

适应性,延长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 ⑥ 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的资源和能源。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欧、美、日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能耗问题开始备受关注,节能要求促进了建筑节能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 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 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著作《设计结合自然》,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 70 年代,建筑节能被提上议事日程,低能耗建筑先后在世界各国出现。 80 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开始应用。 90 年代之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 1992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 江苏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4 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 1993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 18 次大会发表了《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 责任的核心。 1999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 [4]。 从此,一套相对完整的绿色建筑理论初步形成,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21 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评估系统,其主旨在于通过具体评估技术定量客观地描述绿色建筑中节能率、节水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材料的生态环境性能以及建筑经济性能等指标来指导建筑设计,为决策者和规划者提供参考标准和依据。 此模式已经成为绿色建筑在发达国家成熟的标志 性运行模式。 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我国的绿色建筑是以建筑节能开始的,以 1986 年颁布《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启动标志。 自 1992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要求全民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积极参与保护环境,控制污染,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此期间,建设部初步建立起以节能50%为目标的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制定了包括了国家和地方的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和相关政策规章,初步形成了建筑节能的技术支撑体系。 2020 年 9 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2020 年 3 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发表了《北京宣言》,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0 年,“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在北京召开,建设部在大会上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20 年 8月,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实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开始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20 年 3 月,召开“第四界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筹建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启动绿色建筑职业培训及政府培训。 如果把绿色建筑发展看作是一个新事物的发展周期,那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正处于发展期,而国外的绿色建筑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壮大期。 因此,我国的绿色建筑还 江苏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同时,应注重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和推广机制的建 立与完善,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建筑发展模式。 课题的学术及实用意义 如前所述,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发展模式的环境成本太高,自然环境不堪重负。 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已是刻不容缓。 现代绿色建筑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就要求其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集成众多新型的、先进的技术、工艺、材料和管理模式,所以现代绿色建筑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此课题是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战略的积极探索,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世界上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也不充足,因此应当结合我国资源、能源现状、结合当前的经济实力和社 会总体发展水平,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发挥政府职能,架构起一套现代绿色建筑体系,努力使我国从现在少数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逐步形成绿色地区、绿色城市、绿色国家。 而如何架构起一套现代绿色建筑体系,让建筑从业人员可以方便的获得指导,使其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更好的实践现代绿色建筑思想,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所以,这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如何建立一套较为完整、清晰的现代绿色建筑体系,让建筑从业人员可以方便的获得指导,使其在具体工作 过程中更好的实践现代绿色建筑思想,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意义。 本文初步构建一套较为系统的现代绿色建筑体系,以期对现代绿色建筑的各个具体实践环节具有指导作用,对我国现代绿色建筑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去进行绿色建筑的体系研究与探索,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1)论述现代绿色建筑的概念、特点及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2)论述现代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及设计准则; 江苏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6 ( 3)论述现代绿色建筑的施工方法及所 使用的材料; ( 4)论述我国绿色建筑施工的现状及其推广对策; ( 5) 论述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对比; ( 6) 以南京浦口医院论证绿色建筑体系在工程中应用。 江苏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7 第二章 现代绿色建筑的规划与设计 “同时缔造美好的建筑环境与美好的人类社会是全球每一个建筑师的共同责任”。 建筑的规划与设计阶段作为建筑的最初形成阶段,是源头,也是关键性的阶段,规划设计只需要消耗极少的资源,却决定了建筑存在几十年内的能源与资源消耗特性。 从规划设计阶段推进绿色建筑,就抓住了关 键,把好了源头,比后面的任何一个阶段都重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准则 1993 年,国际建协提出了“为持久的未来而设计”的规划与设计准则, 1999 年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又提出了“建立人居环境循环系,将新建筑与城镇住区的构思、设计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能循体系之中,以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的规划与设计准则 [5]。 绿色建筑需要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建筑理念,走低能耗、高科技为手段的精细化规划设计之路,注重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绿 色建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 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 ,确定相应的规划设计原则和目标[10]。 绿色建筑中最核心的不是某种固定的结论或方法 ,而是这种思想所蕴涵的设计原则。 从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功能设定、材料和技术的选用、设备的安装 , 到建筑建成后的营运、维护 ,绿色建筑的思想都以人为中心 ,与自然融为一体 ,贯穿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绿色建筑设计必须遵循整体及环境优化、简单高效、健康舒适、节约利用资源的原则。 可以说现代绿色建筑概念的引入为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了新准则和方法,由下表 21 反映出,现代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准 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6]: ( 1)建筑与自然共生; ( 2)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 3)循环再生型的建筑; ( 4)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 5)使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 江苏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8 表 21 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准则 [35] 规划设计与准则 规划与设计的目的 规划与设计的注意事项 建筑与自然共生 保护环境 保护全球生态系统,减少 CO2 及其它大气污染无的排放 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处理 对气候条件和国土资源的重视 保持建筑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 利用环境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有效利用水资源 充分考虑绿化配置,软化人工建 筑环境 利用其他无害自然资源 防御自然灾害 建筑规划时充分考虑合理的超向和体形 高安全性的消防系统 防震、抗震构造技术的合理利用 建筑防噪、滨还建筑防空气盐害 建筑外维护的保温、隔热、气密性能 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节能新技术 降低能耗 能源使用的高效节约化 能源的循环使用 长寿命化 使用耐久性的材料 便于对建筑保养、修缮、更新的设计 面积、层高、荷载等设计留有发展空间 绿色材料使用 使用解体、再生时不产生污 染的材料 可循环、再生及地材的利用 对自然材料的使用以不破坏其自然再生系统为前提 循环再生型的建筑 建筑使用 保持设备经济运行的态、智能化管理、降低建筑管理费 用 采用易再生及长寿命的建筑消耗品 建筑废物无害化处理后在排放 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建筑再生 设备位置设置便于设备的更换 通过技术设备手段更新利用旧建筑 对旧建筑进行节能化改造 建筑废弃 建筑的拆除不产生污染 对建筑材料进行分解处理、形成资源再生 江苏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9 续上表: 创造健康舒适室内环境 健康环境 使用对人体无害的材料 优良的空气质量 舒适环境 优良的温度、湿度环境 优良的光线、视线环境 优良的声环境 使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人为环境 继承历史 对古建筑和传统街区继承和发展 继承地方传统的施工和生产技术 融入城市 对城市土地、能源交通的适度使用 保护城市景观特色,创造积极的新景观 活化地域 保持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居民参与建筑设计和街区更新 保持城市恒久的魅力和活力 绿色建筑的整体规划设计 建筑选址 在建筑选址上应同时考虑节能和节地这两个因素来实现绿色建筑的营建。 从节能方面来说,恰当的建筑选址,充分合理地利用地形地貌条件,将影响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和空调能耗的大小。 在建筑节能设计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取得建筑穿堂风效果,对于改善夏季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是不言而喻的。 建筑布置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地里,会由于冬季冷气流的“霜冻”效应,造成建筑采暖的耗能量的增加,因此,建筑应布置在向阳、避风的平地或山坡上。 这是建筑节能、提高采暖效率的先决条件。 从节地方面来说,避免建筑对城市原有环境 的破坏,避免建筑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之一。 节地的首选措施是应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已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其使用效率。 通过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改良荒地和废地,将其用作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价值,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提高环境质量。 绿色建筑建设地点的确定,是决定绿色建筑外部大环境是否安全的重要前提。 绿色建筑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首先是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的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的选址应避开危险源。 如有可 江苏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0 能发生自然灾害、有电磁辐射的场所 和存在污染物排放超标的污染源的场地,如易发生泥石流、洪流的地方,电视广播发射塔、高压电线等的场地,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有发生火灾、爆炸、毒气泄漏可能的场地。 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特征、建筑物的功能、人的行为活动特点来进行设计。 同时应充分利用室外光环境、风环境。 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