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议论文素材合集一内容摘要:

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美国官方通知他,不准他离开美国,把他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 在钱学森的同事和同学们的强烈抗议下,美国特务机关被迫释放了他。 可是,对钱学森的迫害并没有丝毫的停止,他们限制他的行动,监视和检查他的信件、电话等。 尽管这样,钱学森仍然没有屈服。 他不断地提出严正要求:坚决离开美国,回中国去。 他时刻盼望着能够尽快地 回国,就连租房子也只签订短时间的合同。 同时家里还准备了 3 只轻便的小箱子,随时准备着可以搭飞机回中国。 5 年过去了。 美国政府终于被迫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 钱学森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 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随即,他就一头扎进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之中。 在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的同时,他倾其所学,不断推出新的科研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伟大的爱国者肖邦 —— 让音乐成为祖国的骄傲 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诞生之际,正是俄国极力向外扩张,侵吞 波兰之时。 少年时代的肖邦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绪,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用琴声来宣泄他的情绪。 1830 年,法国爆发了革命,这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革命运动,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了起来。 华沙动荡不安的局势,使得肖邦的家人、老师和朋友都敦促他尽早出国深造,为此,肖邦一直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因为爱国心使他想留下;而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 他也预感到:一旦这次离开华沙,他将再也不能回到家乡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 离开华沙不久后,肖邦在报纸上看到了华沙爆发了起义、波兰人民奋起反抗的消息,这让肖邦兴奋不已。 肖 邦急切地希望回国与波兰人民并肩作战,可是他的父亲和朋友劝阻他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还要求他通过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争得荣誉。 他的作家朋友维特维茨基在一封信中写道:“当祖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没有任何一个波兰人能保持平静。 亲爱的朋友,你还记得吗,你远赴他乡不是为了消沉,而是为了在艺术中完善自己,成为你的家庭和国家的安慰与骄傲。 ”肖邦反复思考之后还是留了下来。 在巴黎浓郁的艺术气氛中,肖邦在音乐上大为精进,心胸和头脑也变得更为开阔,终于成了世界级的音乐大师。 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了巴黎拉雪兹墓地 ,紧挨在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贝利尼的墓旁。 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盛满的祖国的泥土,撒在了肖邦的棺木上,而他的心脏则被带回到他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这个举动非常符合这位钢琴诗人的愿望,因为十九年如一日,他的心一直都在祖国。 徐悲鸿发愤学习 —— 为了民族的尊严 1919 年,徐悲鸿为了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到欧洲留学。 那个时候,中国由于积贫积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 有一次,一个洋学生对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天生就是亡国奴的材料。 即使把你们送到天堂里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 鸿被激怒了,他迎上前去,大声说道:“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 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 他进入巴黎国立高等艺术学校之后刻苦钻研,孜孜不倦。 进校的一年,他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弗拉蒙的好评,并在多次竞赛里面拿到了第一名。 1924 年,他的油画《远闻》《怅望》《箫声》《琴课》等,由于把人物刻画得出神入化,在展出时震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 那个看不起中国人的洋学生自惭形秽,再也不敢小视中国人了。 苏武牧羊 —— 爱国是应尽的责任 汉朝时候,活跃在北方的匈奴不时地侵犯边疆,因 此朝廷也经常出兵反击。 后来匈奴的单于派使节向汉朝朝贡,希望能借此拉拢彼此之间的友谊。 于是汉武帝决定派苏武向匈奴回礼,并护送他们的使节回去。 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匈奴内部的一场叛乱,苏武无辜地受到了牵连,被扣押在了匈奴。 单于想借机劝他投降,就派人去游说,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他,但是苏武断然回绝了。 单于把他幽禁到了地牢里,想逼他投降。 后来,单于把苏武流放到了荒无人烟的北海,只送给他几只公羊,目的是要让他像无法繁殖的公羊那样衰老、绝后、自生自灭,要他等到公羊能够哺乳才可以回来。 苏武拄着汉节,在风雪交加的北海牧羊,他 常常抚摸着它,就像是见到汉王一样。 汉节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手,节上的毛早就已经脱落了,完成出使匈奴任务的使命感和忠于汉朝的气节,始终在支持着他一定要活着回去。 过了十几年,单于派李陵来劝苏武投降。 李陵是汉朝李广将军的孙子,他战败投降了匈奴。 李陵恳切地劝他说:“在这种没有人烟的不毛之地,哪里有信义可言。 有谁见得到你的信和义,忠与贞呢。 回到汉朝的希望太遥远、太渺茫了,人生那么短暂,就像朝露一样,你究竟是何苦呢。 ”苏武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做臣子的忠于他的君王,就如同做儿子的孝顺他的父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儿子 为了报答父母,就算是死了都在所不惜,更不要说这样的一点折磨了。 ” 数年之后,汉朝跟匈奴开始和亲了,苏武终于能够回到故乡。 十九年前由一百多人组成的使团,只剩可怜的九个人。 苏武的气节,不但是在汉朝,在匈奴也赢得了人们广泛的尊敬。 张伯苓创办新式学校 —— 以科学素质强国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在 16 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日军击沉,这对他触动非常大。 1899 年,英国强租我国的威海军事港口,占领威海的日军在英国的压力下撤出了港口。 张伯苓在军舰上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在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他感到中国的强大不是光靠军事力量的增长就能达到的,关键还是要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 于是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堂。 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 1907 年办起了天津南开学校。 他任校长 40 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志存高远的孙中山 —— 彻底革命以使民族进步 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目睹了清朝末年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及各种黑暗现象,少年时代的孙中山便开始对腐朽的封建制度感到强烈不满。 对于农民起义 领袖洪秀全,他特别崇敬,不仅尊他为“反清第一英雄”,而且还常常自诩为“洪秀全第二”。 1878 年 5 月,年仅 12 岁的孙中山跟随母亲乘船到达美国檀香山,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 从此,志向远大的孙中山不仅开拓了自己的胸怀和眼界,也更丰富了他的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 1911 年,他发起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两弹元勋邓稼先 —— 为国奉献,死而无憾 1950 年春, 26 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祖国张开温暖的双臂迎接这位“娃 娃博士”,邓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欢乐和家庭的幸福中。 但是,当时的祖国正面临着核大国的威胁。 邓稼先毅然接受了开拓祖国核事业的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茫茫的大戈壁中。 从此,他从物理学界的讲台上“消失”了,包括自己的妻子在内,他的亲戚、朋友谁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20 多个春秋过去之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砂砾的邓稼先回来了,“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邓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普通人的中间。 此时,他的妻子已经年过花甲,他自己也由于试验中受到核辐射而患上了癌症。 他光辉的生命已经燃烧到了尽头,他默默地为我国的两弹事 业奉献了一生。 临终以前,他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 ” 弦高退秦兵 —— 一介草民的救国之计 春秋时代,郑国有一个卖牛的商人,名叫弦高。 有一天,他赶着一群牛到秦国去卖,在路上,他看见大队的秦国兵马,气势汹汹的向郑国开来。 他觉得不妙,暗地里打听了一下,才知道秦国要偷偷进攻郑国。 弦高知道以后,大吃一惊。 他一面派人回国报信,一面拿了四张牛皮,牵了十二头肥牛,来见秦国的大将,说:“我国的君王听到贵国军队路过我国的消息,特地派我来迎接,并送一点点薄礼慰劳军队。 如果你们要在我国境内暂时停留,我国已 经预备了一天的粮食来接待;如果你们不停留,我国即刻派大军前来护送。 ”秦国的大将一听,以为郑国已经有了准备,就下令退兵回国。 弦高只是一个商人,在当时从事着并不受尊重的职业。 他能够在国家危急的时候,慷慨拿出钱和物资,用计退掉秦国的军队,这种爱国精神真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 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 —— 敲开“师夷长技以制夷”之门 容闳是中国最早留美的学生。 他出生在澳门,小时候在一所美国教会学校读书,聪明好学,更得到老师布朗 (Samuel Robbins Brown) 的喜爱。 后来布朗就带他到美国去留学。 容闳到了美国以后,起初进入中学读书。 因为成绩很好,被送进耶鲁大学继续深造。 在美国的先进文化知识感染下,容闳一直在考虑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什么。 毕业时,他曾这样说:“我既然接受了这种现代的教育,也希望其他的中国人能够得到同样的机会,出来看一看。 大家一起来学习西方科技的长处,使中国能够达到文明富强的境地。 ”所以他后来回到祖国,就向清政府建议选派幼童到美国留学。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清政府最后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选派幼童到美国留学。 中国最早一代的现代科学各领域的专家,有很多都是这个时候派出的留学生,为我国输入了新鲜的学 术血液。 詹天佑临危受命 —— 造出中国自己的工程 1903 年,当时的清政府决定修筑一条新铁路 —— 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 既要翻山越岭,又要开凿隧道,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消息传出,英国、俄国争着要派出自己的人当总工程师 —— 这样不但能从工程中大捞油水,更能间接控制中国的铁路资源。 清政府当然不愿出让设计权,而英、俄双方僵持不下,便声言:中国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铁路,他们就不过问。 在这样的情况下,詹天佑临危受命,被推上总工程师的位置。 面对外国专家的讥笑,他坚定地说:“一定要筑 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铁路。 ”他精心设计,艰苦工作,并创造性的发明了“人”字形铁路。 1909 年 9 月 24 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国外的专家也不得不佩服中国人了。 孙中山、宋庆龄的小故事 —— 爱情在爱国中体现 1921 年,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军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领导护法运动。 但是,革命阵营中出现了叛徒, 1922 年 6 月,军阀陈炯明发动叛乱。 叛军攻击总统府,在烈火和枪弹声中,卫士长为了孙中山夫妇的安全,劝他们及早撤走。 宋庆龄认为孙中山身负重任,应该先走。 如果两人同走,引人注目,行动太慢。 孙中山不忍心宋庆龄留下,因为随时都会有危险,何况宋庆龄已经有了身孕。 宋庆龄坚决拒绝,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但是不能没有你。 ”听到这句话,孙中山感觉沉甸甸的,不能拒绝,于是扮成中医逃离总统府。 孙中山走后一段时间,宋庆龄才扮成女工的样子逃出。 “必须悬挂中国国旗” —— 海外学子捍卫民族尊严 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有一年元旦,学校庆祝新年,到处挂着各国国旗。 吴玉章兴冲冲的寻找中国的国旗,却竟然不见影子。 吴玉章愤怒了,在这有关民族尊严的重要关头,他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 严正提出:“必须悬挂中国国旗,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以罢课和绝食相抗议。 ”学校当局无可奈何,最终在中国学生的强大压力下承认了错误。 鲁迅弃医从文 —— 个人的理想常常与时代相关联 青年时期的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寻找中国的出路。 起初他由“东亚病夫”的蔑称而认为,中国落后是由于人民体弱多病,日本富强是由于医学发达,人民体质强健,于是他东渡去日本的仙台医专学习医学。 有一次,学校放映关于日俄战争的纪录片,画面上出现很多中国人围观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 这个中国人即将被砍头,但是其余的 中国人只是麻木的看着。 这些人体格都很强壮,但是精神上的麻木更为可怕。 鲁迅深受震动,他认识到医学并不是中国疾病的根本,思想愚昧麻木的老中国子民,体格再强壮,又有什么用呢。 只能被示众或者当看客。 “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终于成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鼓手。 陈天华讴歌中华 —— 用精神力量鼓舞国民 为了拯救祖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志士们开始了推翻清朝的革命。 这些志士中,有个叫陈天华的,是位杰出的革命宣传家。 陈天华是个感情激烈的人, 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听说俄国企图侵占我国东北,就咬破手指,写了几十幅血书寄回国内,号召开展反侵略斗争。 他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践踏,文明古国一天天衰落,而有些中国人丧失了信心,就奋笔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用长长的诗句,歌颂我们的山河、人民和历史。 他写道:“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大国;不比那,弹丸地,僻处偏方。 论方里,四千万,五洲无比;论人口,四万万,世界谁当。 论物产,真是个,取之不尽;论才智,也不让,东西两洋。 ”他又非常愤恨地写了外国侵略者占我国土杀我人民的罪行。 最后他呼唤人们赶快觉醒 :“睡猛狮,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 陈天华写的小册子,对宣传革命起了巨大的作用,许多人就是读了他的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自己后来为了唤醒民众,不惜投海自尽,用生命报效祖国。 朱自清不领美国面粉 —— 尽匹夫之力维护国家尊严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