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郑洪涛内容摘要:

—奥克斯利法案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萨班斯 —奥克斯利法案对企业的影响就是加强会计信息的权利区位,意思是公司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必须全部是独立董事,专门负责对公司会计信息的管理。 通过这样的内部审查,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管理机制和层次体系,避免了企业老总个人左右财务信息的局面。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在萨班斯 —奥克斯利法案第 402条款里面得到了一个体现,就是加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估。 【案例】 萨班斯 —奥克斯利法 案第 404条 : 管理层对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的功能和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期间出现过很多企业的倒闭,又有很多朝气蓬勃的新企业的诞生。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就要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企业生存得更久一些,做得更强大 一些。 如果这样想的话就需要知道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知道它在企业里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 企业内部控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另一个是防范作弊。 企业通常会毁于内部的作弊行为,因此更要重视内部 控制制度的建设。 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 人们一般认为制度越多,效率就越低,会影响企业的运转速度。 但这是很片面很肤浅的一种理解。 讲到整合各种资源,就需要提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例如双方就某些问题进行谈判,如果在谈判的时候遇到问题没有可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就会产生人力、财务等方面的成本。 而有了标准之后,就能够极大地减少这种谈判和交易的成本,提高整合资源的效率。 防范作弊 作弊的防范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企业在赚钱和盈利之前,先要保证不出血,不流血,这是第一步,要止血,这就是防范作弊。 作弊的防范是企业的底 线,在设计作弊的防范机制之前,首先要知道作弊是怎么发生的。 舞弊之所以会发生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压力,第二个是机会,第三个是接口。 企业需要针对这三大要素制定作弊的防范机制。 错弊的三角和防范机制 人如果无法承受身上的压力,就会在工作中做出违背规定的错误行为来;或者是企业的制度不完善,给人们作弊犯错留下了机会;还有就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各环节的接口断裂,给舞弊行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不管是哪种原因,企业都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正确的防范机制。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提 高大家的认识和个人修养,摈弃造假这样的可耻行为,从而减少干部违法行为的可能性。 这个对人员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口减少的过程。 例如刚从学校进入职场的会计人员,都会经过一个岗前培训,第一次接触会计工作的时候,就要让他有一种意识,明白这个行业意味着什么,所面对的风险有多大,需要多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来完成工作任务。 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很好的心态,会计必须具备一种视钱财如粪土的心态,所有别人拿回去的全部都是纸,只有你拿回去的几百块钱工资才叫钱,搞清楚哪些钱是自己的,哪些钱不是自己的。 企业中财务部跟业务 部门经常发生矛盾,因为销售总大笔的往外拿钱吃喝,采购部门总大笔地往外付款,财务部的人心里就不高兴了,为什么别人都有拿钱的资本,而自己是个过路财神。 心里不舒服之后就可能在会计报表上做小动作,改动一些数字。 这种会计就是没有良好心态的会计。 所以,企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如果会计的心态好了,职业道德水准提高了,就不会干这事了。 所以说职业道德教育是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管理中很重要的基础。 那么,职业道德教育是不是教育好了之后,就不会出问题了呢。 【案例】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门口有一块石头,上面有前国家总理朱镕 基写的四句话,叫做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监制准则,不做假账 ”。 每一位到这个学校去学习的总会计师,毕业之前必须扶在这块石头上照一张相,然后拿回去挂在办公室里面以作警示。 法律法规 职业道德属于社会劝解性,可以不遵从,而法律法规是必须遵从的准则。 20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的股市一直处于低迷徘徊的状态,一个原因就是跟许多企业做假账有关,没有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不健康,股市才会萧条。 这就需要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会计制度操作。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 90年代,中国整个市场发生巨变,特别是证券市场出 现一些惊天大案,大家才知道会计的重要性。 当时整个社会就形成三大中心任务,第一是扫黄, 第二是打非,第三个就是抓会计。 对当时的案件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造假不只是会计的愿望和能力,更多的是在企业领导和当地政府官员的支持下集体造假,参与的人员有的是为了自己能得到那点回扣,有的官员是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不管怎样,这是整个社会目标的推动导致了造假,已经不单单是会计问题,如此专门针对会计或依靠职业道德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因此需要用另外的手段,采取强制性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惩罚手段来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 是有了法律法规还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要有可靠的执行制度。 企业制度是必须的,但不是万能的,还需要有另外的约束控制机制,那就是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控制的演变过程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它的出现到后来的广泛应用,都体现了它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主要发源于西方企业制度之中。 (一)西方社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根据某种需求产生的,内部控制理论也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出现并获得发展的。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在二十世纪初,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仅限于按照审计学和内部审计的一般原理,所谓的内部控制仅停留在内部牵制的思想上。 最通行的就是分工协作理论,把一件事情划分为多个阶段,多个层次,让多个人去共同完成。 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相互检查,互相监督,减少前一阶段舞弊的发生概率,或者对其造成一种威慑作用,前一道工序的质量就可以得到提升。 通过这种分工协作提高专业化的操作流程。 后来人们把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当中,就形成了最初的相互牵制体系。 经过 六七十年的发展,到了 20世纪 70年代,随着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内部牵制体系逐步演变成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被划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 通过会计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理念的变革,企业逐渐意识到,要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就需要用计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核算,这就是会计控制,再通过会计信息反馈出经营成果,这两个活动相互牵制和印证,就形成了管理控制。 在 20世纪 70年代至 80年代这 10年的变化过程中,美国的学术界和实务界认识到,在企业的管理控制过程中,对人的管理尤其重要。 要对人 的思想、品行和道德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相关的管理行动。 这样对人的管理构成了控制的环境之一,由此形成了对程序、环境和会计进行控制,这三大要素构成了内部控制结构理论。 控制结构理论形成之后,人们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在控制之前没有充分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没有对风险形成非常准确和科学全面的认识,那么内部控制肯定没有效率和效果。 所以进行内部控制之前,要对风险评估有个充分的认识。 在控制活动过程当中,影响效率和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部门的配合,另一个是它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构成了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即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 21世纪初,在美国 COSO报告总结上世纪 90年代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时候,各管理部门、经营部门、生产体系和会计界的专家把各种思想体系进行融合之后发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需要在更高层次、更远角度上结合实际情况来展开这项工作,于是总结出包含四大目标、八大要素在内的风险管理框架。 四大目标就是在控制目标当中,除了营运目标,合法目标,报告目标之外,还要有企业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也即总体目标。 八大要素是 指在以前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和风险评估五大要素的基础上,对风险评估这项要素进行了细化,进一步划分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目前的八大要素。 现在国内的学术界里,运用的仍然是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 COSO 报告里面关于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所列出的三大目标和五大要素,这里把内部控制分为四大目标和八大要素,是在以前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善,不管使用的是哪一种,目的都是一样,是为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两者是殊途同归。 四大目标和三大目标,八大要素和五大要素 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不是否定关系,而是对前面内容的传承和深入,是更为全面和深层次的过程。 可能有很多专家和实务工作者认为四大目标和八大要素弄得很虚,不如会计制度的效果 实在。 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我们做企业搞内控需要学习一切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我们吸收和转化美国的内部控制机制和体系,再融合到中国的管理实际中,做出适合于自己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来。 (二)中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很多企业快速成长起来。 经过几十年的发 展,这些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上,企业必须按照这些法规去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历年来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如下: 1986 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其中对企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1997年 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号 ——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以便于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执业质量; 1999 年 3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将企业(单位)内部控制 制度当作保障会计信息 “真实和完整 ”的基本手段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