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毕业三周年普通高校单独招生统一考试适龄测试试题—14电子电工专业内容摘要: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 C.“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一句的寓 意是物质生活比精神生活更重要。 D. ―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表明灯光使作者心灵上的苦闷消失,从消沉中振奋,思想变得成熟起来。 18. 下列对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巴金,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和《蚀》三部曲等。 B.《灯》是作者于 1940 年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在特定的背景之下,借助对某一象征物的状写描摹来表达思想感情。 C.课文紧紧围绕“灯光”这一象征物,从小处着墨,从大处着想。 D.全文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开头直接写灯光, 最后一段仍写灯光,“灯”是贯穿全文的灵魂。 19.对“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毕业三周年补考资料,第 20 页 ,共 209 页。 20 A.“山那边”指光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根据地的情怀。 B.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抗日军民的力量。 C.委婉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D.含蓄地表达了对国统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 (二) ①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 “ 猪猡 ” 的人。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 来。 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 “ 猪猡 ” 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 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②那男子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 “ 揍你的。 再不起来。 懒虫。 等太阳上山吗。 ” ③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 “ 懒虫 ” 从楼上冲下来了。 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 些水来浇在脸上。 “ 芦柴棒 ” 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④ 这是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 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小巷划成狭长的两块。 像鸽笼一般,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是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宿三十多个人。 所以,除了 “ 带工 ” 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等之 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个左右衣服破烂而专替别人制造纱布的 “ 猪猡 ”。 20.下列各项对选文的理解, 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选文写包身工被逼早起,可见劳动时间之长;写住地拥挤,可见生活条件之恶劣。 B.第①段 最后两句 主要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 遭 受非人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C. 第 ④ 段用 数字 说明 以及议论的 方式 突出强调了包身工居住环境的拥挤。 D.选文体现了 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21.对选文划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用倒装句式, 突出 包身工下楼时动作的迅速。 B.“冲”形象地写出了 包身工 生活的 紧张、忙乱。 C.这是对包身工群体的肖像描写,也是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毕业三周年补考资料,第 21 页 ,共 209 页。 21 D.“懒虫”加引号,表示她们并不是“懒虫”,只是工作太累,实在起不来。 和“芦柴棒”上所加的引号作用不同。 2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衍 的《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属于散文体裁。 B.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产生于近代欧洲,五四后传入中国。 C.报告文学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可适当的艺术加工,但不允许虚构。 D. 夏衍 原 名沈 乃熙, 代表作品有《上海屋檐下》 、 《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 ,还有根据 茅盾的小说《 林家铺子》 、 《 祝福 》 等改编的 电影剧本。 23. 下 列 对课文的 表述, 恰当的一项是 A. 课文以空间为序记述包身工的生活,描写了她们起身、早餐、上工三个场面。 B.课文反映的是 20世纪 4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女性包身工的情况。 C. 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对带工老板及民族资本家的满腔怒火,对包身工制度的深恶痛绝,以及对美好社会到来的期盼与坚信。 D.课文 以 “ 包身工 ” 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 , 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三) 中国历来回旋余地大,就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广阔的西部。 西部对于华夏子孙的恩泽是难以说尽的。 西部拥有宽阔的胸怀、博大的包容精神。 旧时西部地广人稀,河东的青壮年活不下去时就往河西走,到西部去逃生,一曲《走西口》唱得让人撕心裂肺。 不仅苦命的老百姓如此,甚至连封建帝王、民国独裁者也如此。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狼狈逃出北京城,直奔西安去避难。 慈禧在逃难路上饿急了,饥不择食吃了一个窝窝头,后来回京后还时时想起这个窝窝头,过些日子就嚷嚷要尝一口,这可能是西部留给她的难忘印象。 日本侵略中国,铁蹄踏遍半壁河山,蒋介石躲到重庆,缩在西部不抵抗。 此前在西部发生了震惊 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件事对中国当代历史的走向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这是外族入侵、民族遭殃之际,西部以博大胸怀为不肖子孙提供庇护的两个例子。 回顾中国当代革命史,想当年蒋介石杀气腾腾,对红军连续发起五次大围剿,急欲一举消灭之。 红军撤离江西根据地,一路往西走,在西部找到了广阔的回旋余地。 长征两万五千里,爬雪山,过草地,到陕北,在西部扎下根来。 经过休养生息,发展壮大,最终夺取了革命胜利。 24.对选文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经过 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西部扎下根来,经过休养生息,最终夺取了革命胜利。 毕业三周年补考资料,第 22 页 ,共 209 页。 22 B. 西部无论是过 去还是将来,都会以其“广阔的回旋余地”影响中国经济文化的走向。 C.西部在外族入侵、民族遭殃之际给反动的封建帝王和民国独裁者提供了避难的地方。 D. 西部给悲苦无助的劳动人民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最后的希望。 25.对慈禧“ 回京后还时时想起这个窝窝头”的细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慈禧在西部真正体会到了西部人民的痛苦生活,因而对人民的疾苦充满了关切之情。 B. 慈禧在饥不择食的逃难途中吃到了这救命的窝窝头,对西部的恩泽充满了感激之情。 C.在来回奔逃的困苦境况中, 慈禧 对“西部拥有宽阔的胸怀、博大的包容精神”有了初 步的认识。 D. 这是对昏庸腐朽的反动统治者的愤怒的批判和无情的嘲讽。 26. 下列 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不能体现作者认识的一项是 A. 开发西部,治理西部,养护西部,是中华民族的“饮水思源”工程。 B.西部的广阔地域和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它必将重新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C.西部是炎黄的故乡。 后人只有干出几件彪炳史册的大事业,才能对得起炎黄祖先。 D. 西部对于华夏子孙的恩泽是难以说尽的,眼下,西部大开发已经成为媒介的一个宣传热点,接下来的事情是脚踏实地去干,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来。 27.下列有 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西部通常指的是秦岭和黄河相连一线以西的广阔国土。 B.课 文主要说明了中国西部地区对于中华民族的治国安邦、生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说明西部大开发的举措非常重要、非常必要。 C. 课文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多方面阐述开发西部的理由,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表达了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的认识。 D.课文 联想丰富,涉及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使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 (共 16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 28.以下各句,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说 . 项羽曰( shu236。 ) 与 . 师( y249。 ) 莫 . 夜月明( m242。 ) ,毋 内 . 诸侯( n180。 ) 毕业三周年补考资料,第 23 页 ,共 209 页。 23 数 . (计算) ,夏 后 . 皋之墓也(后代) , 引 . 次江北(进军) 见 . 威王(接见) 3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是用作人称代词的一句是 . 翁长铨。 . 得八焉。 . . 皆且为所 虏。 . 后诸侯共击楚。 ,文言虚词“以”用作连词的一句是。 ,何哉。 3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句是 ,一时收禽。 B.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要项伯。 ,没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则耻师焉。 ,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乃陷大泽中。 ,不是判断句的一句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观道中 石刻。 ,属于倒装句的一句是。 ,所在皆是也。 子贡问曰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②子曰③其恕乎④己所不欲⑤勿施于人⑥ A. ①,②。 ③,④。 ⑤,⑥。 B. ①:“②。 ”③:“④。 ⑤,⑥。 ” C. ①:“②。 ”③:“④。 ⑤,⑥。 ” D. ①:②。 ③:④。 ⑤,⑥。 的一项是 ①而又何羡乎②苏子曰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⑤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⑥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⑦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毕业三周年补考资料,第 24 页 ,共 209 页。 24 A.②④⑥⑤③⑦① B.④⑥③⑤①②⑦ C.②⑦⑤③④⑥① D.②⑦④⑥⑤③① ,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郑国人让我掌管都城北门的钥匙。 不能公开下诏宣告将天下的梅树都捆绑起来。 听之不聪也。 屈原痛心楚怀王的听力受到严重损伤。 ,损者三友。 有三个有益的朋友,有三个有害的朋友。 、作者及年代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汉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白居易 唐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李商隐 宋 ,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陆 游 明 ,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窦娥冤》是元代传奇作品的代表作。 C.《论语》和《庄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著作。 D.《后汉书》的作者是南朝历史学家班固。 ,错误的一项是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有《临川先生文集》。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州)人。 有《苏东坡全集》。 ,字璱人,号定盦。 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有《龚自珍全集》。 ,字愈之,号昌黎。 河阳(今江苏南京)人。 有《昌黎先生集》。 ,表述错 误的一项是 A. 《左传》中的《殽之战》善于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来塑造人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B. 苏轼的《石钟山记》摈弃议论,使文章记叙简明清晰,描写生动传神。 《送东阳马生序》以平等相待的态度,表达对同乡晚辈的殷切期望和勉励之情,令人感动。 毕业三周年补考资料,第 25 页 ,共 209 页。 25 《秋声赋》借助奇妙的比喻,赋予秋声鲜活的形象,真正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 眼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第 Ⅱ 卷(共 80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 Ⅱ 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及第 页右下角的座位号填写清楚。 2.第 Ⅱ 卷共五大题,考生须用钢笔 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第 Ⅱ 卷、第 Ⅰ 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四、简答题 (共 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 富贵不知乐业 ,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 44.这段文字选自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 概述这部作品的主题。 45.这两首词揭示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性格的。 五、口语交际 ( 8 分) 150 字的篇幅对成语“刻舟求剑”的故事进行扩展复述。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