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大学生-实用管理基础作业答案内容摘要:

的合法权益;有的厂家不让工人出门,实行“封闭式管理”,切断工人与劳动部门的正常联系。 私营企业当中相当多的工人是青年农民工,相对于工厂来 43 说,他们是弱者。 由于远在他乡,本来就为钱而来,能求一个工作就不容易了,常常为了保住一份工作就忍受着工厂的各种不合法的规定;有的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法律意识,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有的满足于收入 比自己家乡的高出许多,以为付出更多的时间是应当的,增加劳动强度也是工厂为自己“着想”,想不到要通过法律保护自己;虽然有的也知道保护,但由于自己 44 是个没有组织的“个体”,迫于厂方的特殊管理模式,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甚至没有机会来申诉,等等。 这些也为工厂侵犯工人的合法权益奠定了一定的条件。 3.相当部分私营企业恶劣的生活环境和低下的收入,对青年发展带来较大危害 南京 100 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中, 30 岁以下的占了 %, 45 他们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 % ,未婚青年占了%, 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 元 以下。 37%的人到过 3 个以上城市打工,只有不到 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南京打工的。 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 8 小时的达 75%,其中 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 12 小时。 但他们中却有 76%的人每月用 46 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 50 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 %,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于极困难的境地。 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4.私营企业的员工大都没有福利保障措施 私营企业为务工青年缴纳失 47 业保险 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一旦发生意外,就会被驱除出门。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或老板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 44%的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 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 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 %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 %的人 48 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 在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有很多外来务工青年被私营业主看中,双方口头谈一下工资、食宿条件就算找好工作了,根本没有任何书面合同。 由于缺钱,务工青年 6 成以上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方式找到工作的,通过 正规职介找工作的少之又少。 南京某纺织私营企业在 37℃高温条件下依然没有基本的防暑设施,经常有职工中暑晕倒在车间,这些职工中 49 大多数是外来人员和下岗女工。 在务工青年工作的单位中很少有提供条件尚可的宿舍的,南京雨润食品有限公司对1000 多名外来务工青年建了宿舍楼,对他们实行公寓式管理。 但,像这样的公司目前只有极少数。 大部分务工青年是跟同伴五六个甚至十多个租住在城市接近郊区的边缘处。 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 50 成了大问题,由于工作不稳定,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 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 (材料来自共青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 —— “南京百万外来务工者活得好辛苦”) 5.部分私营企业拖欠青年民工工资现象严重 51 %的受访民工表示,他们的工资不同程度地遭到拖欠。 23 名受访民工表示,从未按时拿到过工资,这个数字占受访对象的 %。 此外, 9 人表示经常被拖欠工资, 26人表示偶有工资被拖欠。 与此形成 鲜明反差的是,仅 13人表示每次都能按时拿到工 52 资,占受访对象的 %。 这13 人多来自装修行业,做完一家就与老板结一次账。 另有 9人表示,他们可以在年底一并得到工资。 受访的 80 人中, 43 人表示自己是家庭的惟一的收入来源。 有 26 位受访对象表示,自己家里有两人在外打工。 外出打工的民工几乎都是家里的青壮年。 53 血汗钱被侵吞、拖欠,民工怎么办。 48 位民工表示采取反复寻找老板、直至把老板找烦的方式来讨要钱款; 23人选择了找政府解决的方式,不少民工表示应找劳动局。 有 10%的受访民工表示,只能用吓唬等手段对老板形成 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一名民工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工资拖欠问题。 另有 12 位民工含着辛酸表示:要不到钱就认命 54 了,老板就是欺负农村人。 私营企业短期行为与青年成长 1.私营企业过分忽视青年业余文化生活 私营企业当中的务工青年缺乏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工余时间只能打牌聊天, 55 尤其是城市中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 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 虽然 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 56 费的书。 江苏省团委的调查反映,大多数( %)进城务工青年认为业余文化生活枯燥无味,同时没有人关心他们,他们感觉像四处漂泊的浮萍。 2.发展模式上重短期产出轻长期投入 对开发新产品,只抓短线的不抓长线的,尤其是不愿意花钱 57 到智力投资上,不愿意在提高企业职工的教育素质,认为无水不解近渴。 这对青年的发展十分不利。 企业人才缺乏、素质不高:我国企业最缺乏的是企业家人才。 很多企业经营者的素 质不高,不能站在企业长远利益的角度看问题。 企业的科技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的比重很小,企业员工的素质偏低。 在人才战略上只用人不培养人,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大量裁减、合并甚至撤消。 58 甚至出现了“只试用,不聘用”的现象,不讲信用。 分配上,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向企业主倾斜,把青年员工看作廉价再廉价的劳动力。 尽管务工青年总体法制意识不强,但大部分人都懂得培训和学习一门技术的重要,笔者在义乌劳务市场曾询问过一些务工青年,他们反映,找工作时,没有技术只能出卖劳力。 一般用工单位很少会对他们进行培训,都要有现成的技术才会录用他 59 们。 3.企业自身缺乏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内部全体人员共和持有和遵循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思想和领导风格,对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环境、价值观念、模范人物、仪式、 60 文化网五个要素。 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外界条件,它包括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及资源、运输、竞争等环境因素。 价值观念是指企业职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基本信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仪式是指为树立和强化共同价值观,有计划进行的各种例行活动。 如各种纪 念、庆祝活动等。 文化网,则是传播共同价值观和宣传介绍模范人物形象的 61 各种非正式的渠道。 总之,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在其所处的一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 这些标准和信念是通过模范人物塑和体现,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组织加以树立,强化和传播的。 由于企业文体体现了集体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它甚至关系到职工人生观和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它能够起到把全体员工团结在一起的“粘合剂”作用。 企业文化一旦形 62 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易改变。 但是目前我国的私营企业大都忽视自身企业的文化建设,对青年人的文化素养、团结 力、凝聚力影响较大。 参考三: 企业长寿的永恒追求 企业长寿是成功管理的直观标志,正是企业的永恒追求,面对日趋变化的社会环境,我 63 也始终认为创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