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44-94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内容摘要:

闭合时,各环的闭合差 ≤ε 基 √n ( n 为该闭合环的边数)。 c. 基点磁场联测按下式计算其均方误差 ε 基 : 式中: S ——闭合圈数; V i ——各边上的改正值; m ——总边数。 d. 基点网的精度以其最弱点的误差 εr 衡量: 式中: p r 为最弱点平差值的权(通过条件平差法中平差值 函数的权倒数计算求得)。 6.3 基、测点观测 6.3.1 每个闭合观测单元内的观测,必须始于基点(或校正点)终于基点(或校正点)。 长剖面工作,如一天内不能结束工作并回到基点进行观测,须在当日观测的剖面末端设2~3个连接点,次日观测从重复各连接点开始,并于剖面观测结束后回到基点(校正点)观测。 6.3.2 观测时,工作人员身上不允许携带铁质物品如手表、小刀、皮带扣、钥匙等。 必须携带的磁性物体和其他有磁性设备应离开测点一定距离,这个距离可通过试验确定,以不影响观测结果为原则。 6.3.3 观测时,如遇有事故( 如仪器受震),仪器性能可能发生突然变化时,应即回到事故前测过的3~5个点(点位要准确)上作重复观测,必要时应回到基点(或校正点)上作重复观测,确认仪器性能正常后,方可继续观测。 6.3.4 测点观测时当出现如下变化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a. 当相邻两测点间读数相差较大时,或当有值得注意的地质现象时,须加点。 b. 当测区边缘发现可能有意义的异常,或当有值得注意的地质现象时,须追踪观测。 c. 随时注意异常与周围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记于备注栏内.必要时,需试测岩(矿)石磁性或采集标本。 d. 遇有磁性干扰物(如铁路、厂房、井场、矿石堆)时,须合理移点,避开干扰。 6.4 日变观测 6.4.1 日变站位置的要求按6.2.1.2条执行。 6.4.2 在每一个测区开工前,应作少量的昼夜连续观测,以了解仪器性能和短周期日变特征。 6.4.3 对日变观测仪器及观测方法的要求: a. 所用仪器灵敏度高、性能稳定。 b. 读数间隔时间,根据设计的磁测精度确定。 用机械式磁力仪时,读数间隔一般为10min左右;用微机质子(或光泵)磁力仪时,读数间隔一般为1 min左右。 c. 在 一个工作日内,日变观测应始于生产用各仪器的早基点(或校正点)观测之前,终于晚基点(或校正点)观测之后。 6.5 磁性参数标本的采集和测定 6.5.1 标本应具有代表性,形状规则,体积适中。 6.5.2 标本应在现场编号,并记录采集地点(岩心标本记录钻孔号和采集深度),必要时可将采集点标在图上。 6.5.3 采集定向标本时,应先在标本上标出真北方向和水平位置,真北方向要标准到10 176。 ~15 176。 岩心标本应定出上、下方。 6.5.4 标本需正确定名和作必要的岩性描述,必要时需作岩矿鉴定。 6.5.5 标本磁性参数 的测定,应根据标本磁性强弱,调节标本盒中心与磁系(探头)中心距离,既要能使由标本引起的读数变化显著大于读数误差,又要注意尽量减少磁系对标本不均匀磁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当视磁化率大于0.1SI时;要作退磁改正。 磁性参数测定方法参考附录 C。 6.6 原始记录 6.6.1 磁测工作的原始记录,是磁测工作的第一性资料,应严肃认真对待,确保质量。 原始记录包括: a. 仪器调节、校验及标定记录。 b. 基点选择、磁场联测记录。 c. 生产性观测记录。 d. 日变观测记录。 e. 磁性参数标本采集和测定记录。 f. 地形图(航片)定点记录及测地记录。 g. 各种质量检查记录. 以上几项内容,如是自动记录,应包括转录的磁带。 6.6.2 对记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a. 记录本应按测区、工作比例尺和记录性质分类使用,不得混记。 依照统一格式编成标准化文件。 记录本格式可参照附录D。 b. 记录要真实、准确。 不得追记,不得以转抄结果代替原始记录。 c. 记录要完整,各栏目均应填写齐全。 记录本不得插页和撕页,记录内容不得涂改和擦改(因记错而需 修改时,要用横线把错误记录划去,在旁边记下正确数据)。 d. 记录要用中等硬度的黑铅笔书写,字迹清晰,字体工整,不得使用自造的怪字和别字作记录。 记录所用各种符号和代号要统一、明了,避免混乱。 e. 点线号用分式表示 —“分母 ”表示线号, “分子 ”表示点号。 时间按二十四小时制记录,记准到分钟。 f. 同一页内大数(如测线的 “线 ”号,时间的 “时 ”数等)相同而且连续的各点,可只在首、末点记录大数。 6.7 质量检查与评价 6.7.1 野外观测的质量检查,应随工作进展有节奏、有重点地及时进行。 检 查工作要尽可能按 “一同三不同 ”(同点位,不同日期,不同仪器,不同人)方式进行,以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薄弱环节和质量可疑地段为重点。 检查点分布要大致均匀。 6.7.2 磁测的质量检查率(指检查工作量占原始工作量的百分比),面积性工作应达3%以上,绝对数不少于30个点。 剖面性工作应不小于10%. 6.7.2.1 当检查结果误差超过设计规定,或在某些地段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时,应适当增加检查量,以提高检查结果的可信度。 6.7.2.2 当检查量增加至20%时,观测质量仍不合要求,则相应受检范围内的工作量应予报废。 6.7.3 磁测的质量评价 6.7.3.1 要分测区、分比例尺、分工作性质(面积性工作,剖面性工作)评价,以均方误差为评价全区观则质量的主要标准,以平均相对误差为评价异常磁场观测质量标准。 6.7.3.2 计算均方误差前,要先作误差分布曲线,若存在明显系统误差,应查明原因并对误差显著部分进行改正,以经过改正的成果绘制成果图件和计算均方误差。 6.7.3.3 计算均方误差时,可将误差过大的个别点舍弃,但舍弃数不得超过相应检查点数的l%。 6.7.4 磁性参数标本测定的质量检查率应达10%。 检查时,仪器安置、标 本体积测定和装盒等,均应重新进行。 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测定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0%;剩余磁化强度向量的方向测定算术平均误差小于15 176。 7 资料整理和图件编制 7.1 一般要求 7.1.1 资料整理的内容,主要是: a. 检查验收原始记录。 b. 计算仪器标定和性能校验结果。 c. 计算基点网联测结果,确定各基点的磁场值。 d. 计算测点的原始观测和检查观测结果,确定各测点的磁场值。 e. 使用具有自动记录功能的仪器进行观测,对磁测资料要用微型计算机作预处理,其内容包括 :对原始数据作初步整理,核对其有无错误,按批量信息文件规定要求,编录成便于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的格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各项改正。 把经过预处理的磁测资料转存到磁带(盘)上并用打印机把数据列表打出。 f. 计算标本磁性参数测定的原始观测和检查观测结果,统计各类岩(矿)石磁性参数。 g. 对测点观测和磁性参数测定的质量检查结果进行统计计算,确定观测精度。 h. 编制磁测工作的原始曲线图和成果图。 i. 对各种原始记录、表册进行整理、编目和编号,编制原始资料索引。 7.1.2 对资料整理 工作的基本要求 a. 正确无误。 所有数据计算(统计)均须100%复算或对算,并认真校核和改正所发现的差错。 基点磁场值、仪器标定结果等重要常数及磁异常数据计算无差错,一般数据计算的错误率不大于1%。 计算用工具、表格和新的计算方法应检查合格。 b. 计算所取的有效数字和每一计算步骤的算准值,要与仪器性能指标及工作精度相适应。 c. 资料整理要及时完成,以满足指导野外工作和开展综合研究的需要。 7.1.3 原始记录的检查验收,要以设计书和本规程的有关规定为标准。 检查验收时,下列各种原始数据 应予作废: a. 用不符合设计书和本规程要求,显然不能保证既定观测精度要求的仪器所测得的数据。 b. 经检查测地工作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相应磁测数据。 c. 仪器标定不合要求的相应磁测数据;工作中仪器设备性能变化超出允许范围时相应观测单元的磁测数据;工作中仪器设备发生偶然事故而又未及时查明其性能变化时相应观测单元的磁测数据。 d. 日变资料作废的当天的相应磁测数据。 e. 观测或记录不符合设计书或本规程要求以致于无法订正与补救的数据。 f. 质量检查工作量 增加至20%时仍不能达到设计要求的观测结果。 g. 标本不合规格,测定方法不正确或测定结果不符合要求的磁性参数资料。 7.1.4 观测点的磁场计算 7.1.4.1 ΔT 的计算公式 式中 T c 是观测点读数, T 0 是基站磁场值; ΔRT 为日变校正量; ΔTT 是按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最新模型计算出来的正常梯度校正量,当观测点在总基点以北时为负,观测点在总基点以南时为正。 7.1.4.2 Z a 的计算公式 式中 z 是垂直磁力仪的格值; n c 和 n 0 是观测点和起始基点的读数;其余为各项校正,其中: a. 扭鼓(辅磁)校正 ΔHZ 式中N z 为扭鼓(辅磁)系数; Φc 和 Φ0 是观测点和起始基点的扭鼓读数(辅磁极性与距离的乘积)。 b. 日变校正 ΔRZ 式中Z t 是相应观测点观测时间的日变站磁场值;Z 0 为相应起始基点观测时间的日变站磁场值。 c. 温度校正 Δ TZ 式中 W z 为垂直磁力仪的温度系数; W c 和 W 0 为观测点和起始基点观测时的磁力仪温度。 d. 梯度校正 Δ TZ Z c 和 jZ 是观测点和基点上的正常垂直磁场值,可根据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最新模型计算出测区内的正 常垂直磁场,以梯度校正限差值的2倍为间隔绘出等值线,按观测点位置内插得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