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教学楼设计计算书内容摘要:

ic 计算表 层次 Ec (N/mm2) b ( mm) h ( mm) hc ( mm) Ic ( mm4) EcIo/l ( kNm) 1  104 400 400 4500  109  1010 2~4  104 400 400 3300  109  1010 图 4- 2 线刚度示意图 各层横向侧移刚度计算 底层 A、 D 柱 i= αc=(+i)/(2+i)= D11=αc12ic/h2 =121010/33002 =13818 15 B, C 柱 i=(+)/= αc=(+i)/(2+i)= D12=αc12ic/h2 =121010/33002 =17168 第二层 1, 4 号柱 i=2/( 2 ) = αc=i/(2+i)= D21=αc12ic/h2 =121010/33002 =11305 2, 3 号柱 i=2+2/( 2 ) = αc=i/(2+i)= D22=αc12ic/h2 =121010/33002 =14028 三、四 、五 层 三层 , 四层 和五层 的计算结果与二层相同 D31=D34=11305 D32=D33=14028 D41=D44=11305 D42=D43=14028 D51=D54=11305 D52=D53=14028 表 43 横向侧移 刚度统计表 层次 1 2 3 4 5 ∑Di( N/mm) 6197215=929580 5066615=759990 759990 759990 759990 该框架为横向承重框架,不计算纵向侧移刚度。 ∑D1/∑D2=929580/759990,故该框架为规则框架。 16 5 竖向 荷载 及其内力 计算 计算单元的选择确定 图 5 5- 1 计算单元 计算单元宽度为 , 4 轴线至 6 轴线间,故直接传给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图中的水平阴影所示。 竖向 荷载 统计 屋面及楼面 恒 载 屋面: 小瓷砖层 : kN/m2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层 : kN/m2 20 厚水泥砂浆找平: 20= kN/m2 1:8 水泥砂浆找坡层 : kN/m2 150 厚水泥蛭石保温层 : 5= kN/m2 100 厚钢筋混凝土结构层 : 25= kN/m2 20 厚 底板抹灰 : 17= kN/m2  kN/m2 17 楼面 : 12 厚人造大理石板面 层 2 8= kN/m2 100 厚砼板: 25= kN/m2 20 厚板底抹灰 : kN/m2  kN/m 屋面及楼面 活载 楼 面活载: 教室 : kN/m2 厕所: kN/m2 走廊、门厅、楼梯 : kN/m2 屋面活载: 上 人屋面 : kN/m2 雪载: 本题目基本雪压: S0= kN/m2 ,屋面积雪分布系数  r = 屋面水平投影面积上的雪荷载标准值为: SK= r S0 == kN/m2 梁 荷载标准值 框架梁 b1h 1=300600 mm2 梁自重 ( ) 25=10 厚水泥石灰膏砂浆 ( ) 214= kN/m  kN/m 纵向连系梁 b2h 2=200400 mm2 梁自重 ( ) 25= kN/m 10 厚水泥石灰膏砂浆 ( ) 214= kN/m  kN/m 墙 荷载标准值 外: 250mm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7 = kN/m2 20 厚底板抹灰: 17= kN/m2 6 厚 外墙贴面砖 = kN/m2  kN/m2 内: 250mm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7 = kN/m2 20 厚底板抹灰: 17= kN/m 20 厚水泥粉刷墙面 17= kN/m2  kN/m2 女 儿墙: 18 6 厚水泥砂浆罩面 20= kN/m2 12 水泥砂浆打底 20= kN/m2 240 粘土空心砖 11= kN/m2 6 厚外墙贴砖 = kN/m2  kN/m2 门 ,窗及楼梯间 荷载 门窗荷载标准值: 塑钢玻璃窗单位面积取 KN/m2 ,木门取 KN/m2 塑钢玻璃门取。 楼梯荷载标准值: 楼梯底板厚取为 100 ㎜,平台梁截面尺寸为 200 ㎜ 400 ㎜ 楼梯板自重 ( 0. 074+ + ) 25247。 =人造理石面层 ( + ) 247。 = KN/m2 板底 20 厚纸筋抹灰 12247。 = KN/m2 合 计 KN/m2 平台梁两端搁置在楼梯间两侧的梁上,计算长度取 l=3300- 300=3000 ㎜ ,其自重 =25=, 竖向 荷载 内力 计算 19 图 5- 2 荷载示意图 恒载作用下柱的内力计算 恒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 下图所示: 图 53 恒荷载作用下的荷载分布图 对于第 5 层, q1″表横梁自重,为均布荷载形式。 q1 =q2 分别上人屋面板传给横梁的梯形荷载和三角形荷载。 q2==P1 、 P2 分别由边纵梁、中纵梁、边纵梁直接传给柱的恒载, PE 是由纵向次梁直接传给横向主梁的恒载,它们包括主梁自重、次梁自重、楼板重、及女儿墙等重力荷载,计算如下: P1 = (1/2)2++= P2 =(1/2)4 += KN 集中力矩 M1=PBeB =( ) /2 = KNm M2=PDeD =( ) /2 = KNm 对于 14 层, q1″是包括梁自重和其上部墙重 ,为均布荷载,其它荷载的计算方法同第 5 层。 q1 =q q2″和 q2, 分别为楼面 板和走道板传给横梁的梯形荷载和三角形荷载。 q2, == KN/m 外纵墙线密度 [( ) +]/= KN/m 内纵墙线密度 [( ) ]/= KN/m 20 P1= P4= (1/2)2++= P2 = P3 =(1/2)4 ++= KN 集中 力矩 M1=PBeB =( ) /2 = KNm M2=PDeD =( ) /2 = KNm 恒荷载作用下梁的固端弯矩计算 等效于均布荷载与梯形、三角形荷载的叠加。 梯形: q =( 12α178。 +α179。 ) q2 本设计中 AB,CD 跨 α=三角形: q = q2, 对于第 5 层 , AB,CD 跨梁: q=+=BC 跨: q″=+=AB,CD 跨梁端弯矩: MAB= MB A=ql2AB/12 = = ( ) BC 跨梁端弯矩: MBC= MCB=ql2AB/12 = = ( ) 对于第 14 层, AB,CD 跨梁: q=+=BC 跨: q, =+=AB,CD 跨梁端弯矩: MBD= MDB=ql2BD/12 = = ( ) BC 跨梁端弯矩: MBC= MCB=ql2AB/12 = = ( ) 恒载作用下框架的 弯矩计算 分配系数的计算 : iiSi S  其中 iS 为转动刚度 采用分成法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时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因此,除底层外,其余 21 各层的线刚度应乘以 的修正系数,其传递系数由 改为。 图 54 恒载作用下弯矩分配图 22 图 55 恒载弯矩图 23 活载作用下柱的内力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 56 活荷载作用下的荷载分布图 对于第 5 层, q1== KN/m P1 = (1/2)2+= KN P2 =(1/2)4 += KN 集中力矩 M1= M4=PBeB =( ) /2 = KNm M2= M3=PDeD =( ) /2 = KNm 同理,在屋面雪荷载的作用下: q1== KN/m P1 = (1/2)2+= KN P2 =(1/2)4 += KN 集中力矩 M1 =PBeB =( ) /2 = KNm M2 =PDeD =( ) /2 = KNm 对于第 14 层, q1== KN/m q2== KN/m P1 = (1/2)2+= KN P2 =(1/2)2+(1/2)2+= KN 24 集 中力矩 M1=PBeB =( ) /2 = KNm M2=PDeD =( ) /2 = KNm 将计算结果汇总如下两表: 表 51 横向框架恒载汇总表 层次 q1 KN/m q2 KN/m P1P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