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建设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内容摘要:

另外上述比率均是调查统计的结果。 实际上,这些比率因事故种类、工作环境和调查方法等的不同而不同。 它们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事故与伤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偶然性的概率原则。 1 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我们可以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损失原则:无论事故是否造成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唯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这个原则强调,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各类事故,包括险肇事故,只有连险 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 下图是重大事故与危险源以及隐患的关系图: 1 1000 300 无伤害、无损失事故 30 财产损失 10 轻伤 1 死亡、重伤 隐患 险肇事故 事故 死亡和失时工伤事故 危险源 100…000 1 海因里希法则又称“事故金字塔法则”: 从海因里希“安全金字塔”塔底向上分析可以看出,若不对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进行有效控制,可能形成 300 起无伤害的虚惊事件,而这 300 起无伤害虚惊事件的控制失效, 则可能出现 29 起轻伤害事故,直至最终导致死亡重伤害事故的出现。 1 海因里希“安全金字塔”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事故预防原理: 要预防死亡重伤害事故,必须预防轻伤害事故;预防轻伤害事故,必须预防无伤害无惊事故;预防无伤害无惊事故,必须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而能否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则取决于日常管理是否到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管理,这是作为预防死亡重伤害事故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现实中我们就是要从细节管理入手,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安全 金字塔”的最底层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从而实现企业当初设定的总体方针,预防重大事故的出现,实现全员安全。 1 海因里希法则又称“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告诉我们: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冰山主体是隐藏在海下的那部分。 “作为安全工作,真正曝露在‘水面’上的隐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藏在‘水下 的隐患才是真正的炸弹。 为此,安全工作必须要破 冰 才能顺利远航,才能真正实现安全运转。 1 2. 因果关系原则 因果关系是指事物之 间存在着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发生的原因的关系。 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 一个因素是前一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 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 1 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环链,就消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 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 必然性来自于因果关系,深入调查、了解事故因素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依据。 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 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的应用。 1 3. 3E 原则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归结为 4 个方面,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 针对这 4 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 3 种防止对策,即3E 原则: 工程技术( Engineering)对策 教育( Education)对策 管理( Enforcement )对策 1 技 术 安 全 管 理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forcement 教 育 教 育 1 (1) 安全技术对策( Engineering)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 消除危险源 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隔离 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 隔离:远离、封闭、缓冲 个体防护 薄弱环节 避难与援救 采取措施减少故障的发生; 安全系数 提高可靠性 安全监控系统 1 (2) 安全教育对策( Education) 安全态度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 —— 管理、技术 技能教育 各级管 理人员的安全教育 生产岗位员工教育 — 三级安全教育 — 特种作业教育 — 经常性安全教育 — “五新”教育 — 复工调岗教育 安全教育的形式 — 广告 — 演讲 — 会议讨论 — 竞赛 — 声像 — 正规教学 1 安全检查 — 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 安全审查:结合项目审批的五个阶段: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设计任务、初步设计和开工报告进行安全审查。 — 可行性研究审查、初步设计审查、竣工验 收审查 安全评价: — 辨识危害,评价风险,提出风险控制对策,实现系统安全目的。 安全目标管理: — 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参与制定目标,实行自我控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 (3)管理对策 (Enforcement ) 1 技术对策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 教育对策是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管理对策是利用法律、规程、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制性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消除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的目的。 1 4. 本质安全化原则 本质安全化原则来源于本质安全化理论,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所谓本质上实现安全化(本质安全化)指的是: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1 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 l)失误一安全( Fool- Proof)功能。 指操作者即使操纵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和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 2)故障一安全( Fail- Safe)功能。 指设备、设施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1 ( 3)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1 本质安全的不同定义 狭义:本质安全指机器、设备、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即使发生人为的操作失误、设备出现故障也不会 发生事故的安全状态。 广义:本质安全除了上述定义外,还包括人的安全行为,即从业人员处处按照标准、规范作业,消除了事故隐患,和物的安全状态一起构成“人 机”系统安全。 1 本质安全的范围: 本质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人的本质安全和物的本质安全。 人的本质安全:靠安全文化启发引导,让人的行为自主、自发、自觉、自愿的按照安全的标准执行。 物的本质安全:靠科技保障,即有严密的防范措施和设施,即使出现无操作也不发生事故。 1 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预防原理的根 本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目前还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该坚持这一原则。 本质安全化的含义也不仅局限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而应扩展到诸如新建工程项目,交通运输,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甚至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 1 四、强制原理 (一)强制原理的含义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 所谓强制就是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 制行动。 1 安全管理更需要具有强制性,这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事故损失的偶然性。 企业不重视安全工作,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时,由于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具有偶然性,并不一定马上会产生灾害性的后果,这样会使人觉得安全工作并不重要,可有可无,从而进一步忽视安全工作,使得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继续存在,直至发生事故,悔之已晚。 1 第二,人的“冒险”心理。 这里所谓的“冒险”是指某些人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甘愿冒受到伤害的风险。 持 有这种心理的人不恰当地估计了事故潜在的可能性,心存侥幸,在避免风险和获得利益之闻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这里“利益”的含义包括:省事、省时、图舒服、爱美、逞能逞强、提高金钱收益等。 冒险心理往往会使人产生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 1 第三,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 这一原因可以说是安全管理需要强制性的根本原因事故损失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永久性的损害,尤其是人的生命和健康,更是无法弥补。 因此,在安全问题上,经验一般都是间接的,不能允许当事人通过犯错误来积累经验和提高认识。 1 应用强制性原理应注意: 安全强制性管理的实现,离不开严格合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各级规章制度,这些法规、制度构成了安全行为的规范。 同时,还要有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以保证被管理者始终按行为规范进行活动,一旦其行为超出规范的约束,就要有严厉的惩处措施。 另外,强制管理和唯长官意志的独裁管理县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虽然二者都是使被管理者服从,但强制管理强调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而独裁管理完全凭企业最高领导人的个人意志行事,大量实践表明,这种管理方式是搞不好安全工作 的。 1 (二)强制原理的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时候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 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 1 监督原则 为了促使各级生产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制度,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必须授权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行使监督、检查和惩罚的职责,以揭露安全工作中的问题,督促问题的解决,追究和惩戒违章失职行为, 这就是安全管理的监督原则。 1 4 事故致因理论 一、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二、事故频发倾向论 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四、能量意外转移理论 五、轨迹交叉理论 1 一、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概念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1 (二)研究事故致 因理论的目的: 1. 掌握事故发生的普遍规律 事故,有火灾、爆炸、中毒、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等等多种类型、多种形式,要对每一种,以至每一起事故都能正确分析和研究,需要广泛而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功底,对于一个安全科学工作者来说,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然而,通过对事故普遍规律的熟练掌握运用,却能够对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明确其源自何方,应从何处下手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事故发生的本质,尽快了解其真相。 1 2. 为正确的安全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可以明确影响各系统安全状况的原因及主要原因是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故。 也可以根据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数据、资料,评价事故发生可能性及事故损失大小,从而求得事故风险度大小,为最终做出正确的安全决策提供依据。 1 3. 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以事故致因理论为指导,依照事故发生的普遍规律,可以明确企业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水平。 在具体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使用、维护等各种过程中,可以以事故致因理论为依据,辨识、分析、 评价系统的危险因素,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安全工作以事故致因理论为指导开展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二、事故频发倾向论 事故频发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 (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919 年英国的格林伍德 (H. Greenwood)和伍兹 (H. H. Woods)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如下三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 1)泊松分布 (Poisson Distribu。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