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术操作流程内容摘要:

18)记录。 指导患者: ( 1)告知患者注射时勿紧张,肌肉放松,使药液顺利进入肌组织,利于药液的吸收。 ( 2)告知患者所注射 的药物及注意事项。 四、评价: 是否做到准确给药。 是否产生预期的疗效。 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程度如何,护理措施的干预是否生效。 病人是否遵从医嘱用药,是否获得并理解有关用药知识。 五、注意事项: 需要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刺伤神经和血管,无回血时方可注射。 注射 部位应避开炎症、硬结、瘢痕等部位。 对经常注射的患者,应当更换注射部位。 注射时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六、相关知识: (一)一般选择肌肉较为丰富,与大血管和神经距离相对较远的部位做肌肉注射,其中以臀大肌最为常用,其次为臂中肌、臂小肌,再次为上臂三角肌。 常用肌肉注射的定位方法: 臀大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之间,肌纤维 10 平行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注射时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被盖在臀大肌的深处,约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 之间中点处下降至股部,注射时注意坐骨神经体表投影:自大转子尖至坐骨结节向下至腘窝 ,定位方法有两种: (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这样一侧臀 部被 划分为 4 个象限,其外上象为注射部位,注意避开内角。 (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 1/3 处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内注射定位法,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 1)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髂嵴、示指、中指之间便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此区域即 为注射部位。 ( 2)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已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肌内注射定位,其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自髋关节下 10 厘米,膝上 10 厘米,约 厘米宽的区域内,该处范围较广,可供反复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内注射定位,取上臂外侧,肩峰下 2~3 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作小剂量注射。 (二)体位的准备:可取坐位或卧位。 卧位:臀部肌肉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采用以下姿势: ( 1)侧卧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弯曲。 ( 2)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向一 侧。 ( 3)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以采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较为方便。 坐位:为门诊病人接受注射时常采用的体位,可供上臂三角肌或臀部肌内注射。 七 静脉穿刺技术 静脉注射技术 一、 目的: 不宜口服与肌内注射的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迅速 发挥药效。 通过静脉注入用于诊断性检查的药物。 二、物品准备: 注射盘、止血带、避污纸、小垫枕、砂轮、 2%安尔碘 、棉签、型号合适的针头或头皮针(另备胶布和小剪刀)、大小合适的注射器及医嘱用药、笔、记录本、洗手液。 四、 实施步骤: 评估患者:( 1)询问患者 的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的配合。 ( 2)评估患者局部皮肤、血管状况。 操作流程: (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 2)打开垃圾、污物桶盖,锐器盒,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 3)核对医嘱,逐一检查用物。 ( 4)按正确方法准确抽取药液。 ( 5)再次核对、封棉签(写上日期、时间、责任者)。 ( 6)盖上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摘口罩。 ( 7)推车至患者床旁,查看床头卡,核对患者后,帮助患者做好准备,取舒适体位。 ( 8)打开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戴口罩。 ( 9)选择合适的静脉。 ( 10)消毒:在穿刺部位的肢体下 垫小枕(如采用头皮针穿刺、应备好胶布)及避污纸,以穿刺点为中心,顺血管走行,用 2%安尔碘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直径大于 5 厘米) 2 遍。 ( 11)在穿刺部位上方约 6 厘米处扎止血带(止血带末端向上),准备拔针用的干棉签。 ( 12)再次核对、排气。 ( 13)穿刺进针:嘱病人握掌,左手拇指绷紧穿刺部位下端皮肤,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在静脉的上方或侧方穿刺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20176。 角,见回血再进针少许。 ( 14)推药:嘱病人握掌,松开止血带,固定好针头,缓慢推注药液,观 11 察回血和病人反应。 ( 15)拔针:注射毕,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纵行压迫穿刺点并快速拔针,嘱病人按压至不出血,并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的倾向。 ( 16)再次核对:医嘱卡、病人、床头卡。 ( 17)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清理用物,封棉签,向病人交待注意事项。 ( 18)盖上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摘口罩。 ( 19)记录。 指导患者:( 1)向患者解释注射目的及注意事项。 ( 2)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四、评价: 正确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查对制度。 操作规范,静脉穿刺一次成功,达到治疗目 的。 穿刺局部无肿胀、疼痛,未出现输液反应。 治疗性沟通有效,病人感到安全,能够配合。 五、注意事项: 对需要长期静脉给药的患者,应当保护血管,由远心端至近心端选择血管穿刺。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静脉注射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时,应当防止因药物外渗 而 发生组织坏死。 六、相关知识: (一)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肥胖病人: 肥胖病人皮下脂肪较厚,静脉位置比较深,有时候在皮肤表面较难辨认,可先扎上止血带,找到合适的静脉,摸清其走向后放松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后扎上止血带,并消毒左 手示指指尖,用该指摸准静脉位置,右手持注射器与针头,稍加大进针角度(约为 30176。 — 40176。 ),顺静脉走向从血管的正面刺入。 水肿病人:可按肢体浅静脉走行位置,先用手指按压局部,将皮下组织间液暂时推开,使血管形态显露,然后尽快消毒皮肤,上止血带后进针。 休克病人:因静脉充盈不良致使穿刺困难。 可在上止血带后,从穿刺部位 远心端向进心端方向反复推揉,以使血管充盈便于进针。 老年人:因老年人皮下脂肪较少,血管易滑动,且脆性较大而易被穿破。 可先以一手示指和拇指分别置于穿刺段静脉上下端,固定静脉后沿其走向穿刺。 注 意穿刺时用力勿过猛。 天气寒冷:浅表静脉收缩,或先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局部,使血管充盈显露便于进针。 (二)静脉穿刺失败的常见原因: 刺入过浅,或因静脉滑动,针头未刺入血管内,抽吸未见回血。 刺入过深,针头穿透对侧血管壁,抽吸不见回血。 针头未完全进入血管内,针头斜面部分在血管外,可抽吸到回血,但推注时药液溢至皮下,局部隆起并有痛感。 针头已刺破对侧血管,斜面部分在血管内,部分在血管外,可抽吸到回血,但注药时病人有痛感,如仅注入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会隆起。 静脉采血技术(真空采血法) 一 、目的:为患者采集、留取静脉血标本。 二、 物品准备:注射盘、止血带、避污纸、小垫枕、 2%安尔碘、棉签、真空采血针、持针器、化验单,按检验目的备真空采血管,笔、记录本、洗手液。 三、实施步骤: 评估患者: ( 1)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按要求进行采血前准备,例如是否空腹等。 ( 2)评估患者局部皮肤和血管情况。 操作流程: (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 2)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 3)核对医嘱,化验单,逐一检查用物。 ( 4)根据检验目的选择真空采血管,贴好标签,注明科别、病室、床号、姓名、住院 号、检验目的、送检日期等。 ( 5)再次核对。 ( 6)洗手、摘口罩。 12 ( 7)推车至患者床旁,查看床头卡,核对患者后,帮助患者做好准备,取舒适体位。 ( 8)打开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戴口罩。 ( 9)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点。 ( 10)消毒: 将采血垫、避污纸垫于采血部位,以穿刺点为中心,顺血管走行,用 2%的安尔碘环形消毒(直径大于 5 厘米) 2 遍。 ( 11)拧掉双向针白色护套,暴露针的后端(带弹性胶套的一端)将双向针后端按顺时针方向拧入持针器中。 ( 12)在穿刺点上方约 6 厘米处扎止血带,准备拔针用的干棉签。 ( 13)再次核对患者。 ( 14)穿刺进针:嘱病人握掌,左手拇指绷紧穿刺部位下端皮肤,右手持真空采血针,斜面向上穿刺进针(与皮肤呈 20176。 角)。 ( 15)采血:示指和中指钩住持针器的凸缘,拇指将采血管推到持针器顶端,观察回血(若未见回血,请将其视为带负压注射器,在皮下继续搜索。 若穿刺失败,应更换双向针及采血部位,重复上 述步骤)。 当血液液面不动时,拔下采血管,如需一针多管采集时,重复上述步骤。 ( 16)拔针:嘱患者松掌,松开止血带,用干棉签沿血管走行纵行压迫穿刺点并快速拔针(注意先拔管后拔针)。 嘱病人按压至不出血 ,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 17)如为抗凝标本,将采血管轻轻颠倒,混匀 5— 6 次,将血标本置于标本架上。 ( 18)再次核对患者床头卡及化验单。 ( 19)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封棉签。 ( 20)血标本分类及时送检。 ( 21)记录。 指导患者: ( 1)按照检验的要求 ,指导患者做好采血前的准备。 ( 2)采血后,指导患者采血正确的按压方法。 四、评价: 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采集标本。 所采集的血标本符合检查目的要求。 治疗性沟通有效,病人感到安全,能够配合。 五、注意事项: 若 患者正在进行静脉输液、输血、不宜在同侧手臂采血。 在采血过程中,应当避免导致溶血的因素。 需要抗凝的血标本,应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匀。 六、相关知识: 采血前应核对检验目的,明确标本采集的要求,正确选择真空采血管。 当真空采血管插入双向针时,要固定好持针器,防止针头移动而刺破血管壁。 真空采血管的应用顺序为先用干燥管,再用抗凝管。 连续为多个病人采血时,在为每一位患者采血前,采血者应进行手的消毒。 按各类采血管所要求的剂量采血,剂量过多过少均影响检验效果。 八、动脉血标本的采集技术 一、目的:采集动脉血 ,进行血气分析,判断患者氧合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二、物品准备:注射盘、血气针、化验单、 2%的安尔碘、棉签、笔、记录本、洗手液。 三、实施步骤: 评估患者: ( 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了解患者吸氧状况或者呼吸机参数的设置。 ( 2)向患者解释动脉采血的目的及穿刺方法,取得患者配合。 ( 3)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及动脉搏动情况。 操作流程: ( 1)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 2)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 3)核对医嘱,化验单,逐一检查用物。 ( 4)洗手、摘口罩。 13 ( 5) 推车至患者床旁,查看床头卡,核对患者后,帮助患者做好准备,取舒适体位。 ( 6)打开垃圾桶、污物桶、锐器盒盖,洗手、戴口罩。 ( 7)打开血气针外包装,安紧针头,并向后拉活塞至针管 1 毫升处,备用。 A、股动脉血的采集 a、定位:嘱病人平卧,穿刺侧大腿伸直、略外展,小儿或不易暴露股动脉的患者可使小腿弯曲。 在股三角区及股动脉搏动或找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中点的方法作股动脉定位。 b、消毒:用 2%的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面积大于静脉注射) 2 遍,同时消毒术者左手示指与中指,准备拔针用的干棉签。 c、 再次核对患者化验单。 d、穿刺进针:用左手示指和中指再次触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两指分开,固定血管两侧,绷紧皮肤,右手持血气针,垂直迅速进针约针头的 1/2— 2/3,如不见回血,可稍后撤针头,再次用左手示、中指触及动脉位置,确定后再进针。 B、桡动脉血的采集: a、定位:患者取卧位、坐位均可。 嘱其穿刺侧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尽量使腕关节背曲、皮肤绷直,也可在腕关节下垫一支撑物,桡骨茎突附近触及桡动脉最明显处。 b、消毒:用 2%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面积大于静脉注射) 2 遍,同时消毒术者左手示指与中指,准备拔针用的干棉签。 c、再 次核对患者及化验单。 d、穿刺进针:用左手示指和中指再次触 及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两指分开,固定血管两侧,绷紧皮肤,右手持血气针,垂直迅速进针约超过针头斜面深度。 C、肱动脉血的采集: a、定位:患者取卧位、坐位均可,嘱其穿刺侧上肢伸直,掌心向上,前臂内旋,尽量使肘关节皮肤绷直,在肘窝上方,肱动脉行走于肱二头肌腱的内侧,位置表浅,可触及其搏动。 b、消毒:用 2%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面积大于静脉注射) 2 遍,同时消毒术者左手示指与中指,准备拔针用的干棉签。 c、再次核对患者及化验单。 d、穿刺进针:用左手示指 和中指再次触及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两指分开,固定血管两侧,并将肱动脉压向外侧,绷紧皮肤,右手持血气针,垂直迅速进针约针头 的 2/3 深度,不见回血,可稍上提针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