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观念问题的调查报告内容摘要:

开发,加速经济发展,从而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非农业用地,比如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 不同,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 2)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化为现代化工业社会。 ( 3)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原先的乡野景观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它既是一个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诸要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人文问题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符 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 9 化主要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 从文艺复兴的历史看,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 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分类: 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 1990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人文发展指数 (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 早在 1990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发表了一份《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提出了“人文发展”的概念 指出人文发展状况 人的健康长寿、受教育机会、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自由程度等指标的综合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但是,作为一 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为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首先是人文革命 —— 文艺复兴,科学革命 —— 近代科学诞生。 并诞生两大观念:人文观念 ——尊重人;科学观念 —— 尊重规律。 紧接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等三个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遗憾的是,在这几次伟大的变革中,中华民族始终沉睡不醒。 更糟糕的是,一觉醒来的时候,我们又往往把世界的一系列伟大变革,人类的许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人文精 神的伟大成果,误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或资本主义的,长期加以否定、拒绝和抵制,极大地增加了我们转变过程中的阻力,也给我们民族历史进程留下许多空白和断层。 更遗憾的是,这些误解、空白和断层长期内化在我们的教育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常常处于尴尬的地步,进而增加了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难度。 我们醒来,却没有醒正。 现代社会文明 程度与农村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就此,我们对农村的一些人文方面的问题做一下分析。 10 ( 1)区域文化。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所特有的文化,不同的风俗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人。 在本次调查走访中发现,人们居住在农村时,一个村子的人都相处的非常的好,在平时的生活中,村子里的人都互相串门,谁家有困难,有事情大家都到一起,互相帮助。 虽然农村有些陈旧的习俗不太好,但是人们本身淳朴的性格使得大家的平时交流及处事都非常融洽。 但是有的搬到城市里居住的人反映,居住在同一楼里的人见面都互相不认识,以前和邻里邻居的关系特别和谐,邻居之间走动密切,现在搬进新居,人际关系没有以前好 了,在调查中发现,有大概一半的认为关系还可以,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很冷淡,几乎无往来。 而且在城市中文化娱乐设施基本都齐全了,但是经调查后发现,有好多人还不怎么去参加,说明人们还不够重视在娱乐活动中发展人际关系。 进城之后的区域文化没有在农村居住时的浓厚。 (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 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现在农村的应试教育基本提升上来了,但是素质教育还是比较落后,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居住后,发现自己的很多观念与城市人的并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生活。 对于城市农民工的适应性问题,我们基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观点与他们基于自身低层次需求水平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差距和错位。 也就是说,如果从我们所讲的“适应”来说的话,城市农民 工除了在经济层面上较为适应城市社会外,在社会交往和心理文化层面上都很不适应;而如果从农民工自身需 11 求水平所决定的“适应”来说的话,他们在经济、社会交往、心理文化各方面都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障碍,他们单一的“进城挣钱”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他们很适应城市社会和城市生活。 造成这种显而易见的结论错位的根本原因是,两种作为前提的“适应”的立足点就不同。 农民的乡土意识、农村土地制度的束缚、农民的文化素质等因素,使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化意义上的真正适应城市社会十分困难。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思想观念问题 消费观 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朋友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腰包也鼓了起来,有钱了,有了消费的条件,那农民朋友的消费观念也就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而确立科学消费、安全消费、理性消费观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学会花钱、学会消费。 有的农民朋友由于经历过很多苦日子,曾经品尝过没有钱的滋味和辛酸,现在他们虽然有钱了,但也舍不得花,有的不敢花,甚至有的更不知道怎么花。 我们的社会倡导群众要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但不是倡导不花钱、不消费,而是不能随便乱花钱,更不能铺张浪费。 挣钱 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物质生活质量和水平,更是为了使自己事业和家庭更好更快地发展。 如果有钱不花、不敢化,甚至不会花,那也就失去了挣钱的目的和意义,更谈不上和谐发展的生活。 因此,学会消费很关键。 消费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 树立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不断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对精神与物质“营养”的需求,为创建自己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提供充足“能源”。 消费大方向上分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两种,在我们假期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农村的人们的思想意识里是存在精神消费的,只不过是不太强烈,在调查统计 的数据显示,注重物质消费的远远多于注重精神消费的,说明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的精神消费观还是没有跟上城市的步伐。 在调查一位四十左右的阿姨时,她说现在的挣的钱是比以前的多了,物质生 12 活也提升上去了。 但我问及平时有什么精神消费的时候,她的回答是几乎没有,因为感觉自己还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出去旅游什么的,挣的钱一般都存起来,感觉自己并不是特别富有就不会考虑太多的精神消费,还是要节俭的生活。 农民有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农民仍然坚持勤俭节约的精神,可是,也有少数农民觉得家有余粮,手中有余钱了,就大手大脚花钱,把钱用在了 讲排场摆阔气上了。 如,我们这里就有一个农民,他手中有钱后不考虑如何发展经济,而是急于装饰房屋、买高档家具,小孩结婚时又贷款、借钱,明显已超出了他家的经济承受力,后又赶上他母亲去世办丧事等,结果弄得他借债累累。 现实的教训是深刻而残酷的,要使农民认识到:“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 消费要讲科学,更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量力而行,做到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现在不管是食品、家用电器,还是生产物资,新产品、新种类更新快,要做到科学消费,就要有相关知识的积累作储备。 如,吃什么有营养。 什么食品如何烹饪最科学。 什么产品在购买时如何选择既安全又节能环保。 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在消费时规避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伪科学产品的侵害。 进行科学的消费,从思想上认识到既要勤俭节约,又要有一定的精神消费,才能使日子越过越富裕。 从一定程度上讲,消费犹如一支杠杆或助推器,能拉动经济增长,使之走向更大的富裕。 如果没有了消费,经济会变成一潭死水,也就失去了良性循环的互动活力。 在消费上要做出计划,合理安排,理性消费,合理花钱。 在物质消费保证的前提下,适当的有一些精神消费,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而且,还要为今后做打算,把 剩余的钱投入到再生产当中去,把钱用在刀刃上。 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日子衣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