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注释内容摘要:

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 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 格物致知 ——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 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 本的误解。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未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 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 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 ‚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 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 天下事。 ‛而是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实践论》语) 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 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 1),毋( 2)自欺也。 如恶恶臭( 3),如好好色( 4),此之谓自谦( 5)。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6)。 小人闲居( 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8),掩( 9)其不善, 而著( 10)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 11),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 12),德润身( 13),心广体胖( 14)。 故君子必诚其意。 (传6) 【注释】 ① ( 1)其意:使意念真诚。 ( 2)毋:不要。 ( 3)恶( wu)恶( e)臭( xiu):厌恶腐臭的气味。 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 chou)味的含义宽泛。 ( 4)好( hao)好( ha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 hao)色,美女。 ( 5)谦( qian):通‚谦‛,心安理得的样子。 (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 不苟。 ( 7)闲居:即独处。 ( 8)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 ( 9)掩:遮 掩,掩盖。 ( 10)著:显示。 ( 11)中:指内心。 下面的‚外‛指外表。 ( 12) 润屋:装饰房屋。 ( 13)润身,修养自身。 ( 14)心广体胖( pan):心 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 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 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读解】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 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 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这是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破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所以,比装修房屋 (富润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德润身),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 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 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 —— 君子必诚其意。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 懥 ( 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传 7) 【注释】 ① 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忿 懥 ( zhl):愤怒。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 但是,仅仅 有诚意还不行。 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埋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 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 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 (这凡句后来成了成语和名言,用来生动地描绘那种心神不属,思想不集中的状态,是教书先生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的常用语言。 )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① ,之其所贱恶 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 矜 ② 而辟焉,之其所敖情 ③ 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④。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① 之:即‚于‛,对于。 辟:偏颇,偏向。 ② 哀矜:同情,怜悯。 ③ 敖,骄做。 惰:怠慢。 ④ 硕:大,肥壮。 【译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因此, 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 ‛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读解】 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 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年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 在此之前的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 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 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 天下。 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首当其冲的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 ‛ 美国人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 德国人说:‚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 福的人。 ‛ 法国人说得更好:‚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伏尔泰语) 家是永恒的话题。 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有的天堂和乐园,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样:‚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 ‛ 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