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房工程消防工程监理细则内容摘要:
管道穿楼板或穿墙时,须预留孔洞,孔洞直径一般可 比管道外径大包大 50mm。 检查方法:隐蔽前检查,量测。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2. 安装过程中控制: 配管 钢管用丝扣连接时,套丝不得有乱扣现象,管箍必须采用通丝管箍,外露 24 扣。 检查根据设计图加工支架、吊架、抱箍铁件以及各种弯管的 加工,明管弯管半径不小于管内径的 6倍,有一个弯时,不小于管外径的 4倍。 管径在 20mm以下时,使用手扳煨管器煨弯,管径为 25mm以上时,使用液压煨弯器煨弯。 切断管子时,断口处必须平齐不可歪斜,管口刮铣光滑,无毛 刺。 秦皇岛 站改工程 消防工程 监理 细则 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项目监理部 检查方法:隐蔽前检查,量测。 检查数量:过程检查。 管道安装: 管道安装前,必须检查预留孔洞的位置和标高是否正确。 安装施工应密切配合土建施工,做好预留洞或凿洞以及补洞工作。 管径在 80m以下的钢管连接时必须用管箍连接,管径在 80 以上的钢管连接时焊接连接。 等径管焊接时,壁厚度大于 4mm,采用打坡口焊接,不等径管时,插管焊接。 暗埋在砼墙内的钢管外壁不用防腐处理,但必须除锈,暗埋于砖墙或其它墙内的钢管必须用防锈漆处理。 管路敷设:水平或垂直敷设明配管,允许 偏差值 ,管路在 2m以内时,偏差为 3mm,全长不应超过管子内径的 1/2。 检查管路是否畅通,内侧有无毛剌 ,镀锌层是否完整无损,管子不顺直应调直。 使用铁支架时,将钢管固定在支架上,严禁将钢管焊接在其他管道上。 管道穿钢筋混凝土墙和楼板梁时,应根据图中所注管道标高、位置配合土建工种预留孔洞或预埋套管;管道穿地下室外墙、水池壁时,应预埋防水套管,其中与水泵连接的管道应采用柔性防水套管,其余为刚性防水套管。 立管穿楼板处应加装止水翼环,用 C20 细石混凝土分层浇筑填补,第一次为楼板厚度的 2/3,待强度达 ,再进行第二次浇筑至与地面相平。 检查方法:隐蔽前检查,量测。 检查数量:过程检查。 设备安装: 秦皇岛 站改工程 消防工程 监理 细则 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项目监理部 除施工图中所注明的电气施工安装做法外,其他均请参照《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图集 92DQ》、设备安装说明书及有关电气施工规程和规范进行施工。 管道设置:水池、水箱溢、泄水管管口用 18 目铜丝防腐网包扎。 ,应及时与土建配合预埋电气管线及各种设备的固定构件等。 在电缆线槽安装时,应与其他工种密切配合,当与其。铁路站房工程消防工程监理细则
相关推荐
上。 其距离地面高度 米为宜 ,且一旦发生事故 ,能迅速拉闸切断电源。 配箱、开关箱露天设置 ,应有可靠的防雨措施。 其要行状态应予以标识 ,必要时应加以围护或专人看守 ,防止非电工 /操作者的错误操作或乱动。 各种电器与开关箱连接必须使用专用开关插销 ,不准搭挂导线使用。 D、施工机具 手持电动工具及小型电动机操作 ,均应配备防护工具或防护设施。 用电设备漏电保护
( 2)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表面正常、无污物 方可使用。 ( 3)使用过程不得雨淋,不得接触泥土、油污等 脏物。 ( 4)开包时应核对螺栓的直径、长度。 ( 1)螺栓穿 入方向以便利施工为准,每个节点整齐一致; ( 2)螺母、垫圈均有方向要求,螺栓、螺母均标 有级别与生产厂家; ( 3)已安装螺栓严禁用火焰或电焊切割; ( 4)因空间狭窄,螺栓扳手不易操作部位,可采 用加高套管或用手动扳手安装
钛 不锈钢复合板 Titanium clad stainless steel plate 2020 版钛及钛合金国家标准汇编 21 前 言 本标准代替 GB/T8456— 1987《钛 — 不锈钢复合板》。 本标准与 GB/T8456— 1987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动。 —— 适用范围由原标准厚度大于 8mm变为厚度不小于 4mm; ——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节 ; —— 复材增加了 TA TA10
预应力张拉程序: 0 初应力( con) δ con 持续 5 分钟锚固。 张拉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 1) 张拉现场应有明显的标志,与该工作无关的人员严禁入内。 2) 安全阀应调至规则定值后开始张拉作业,张拉千斤顶升压或降压速度缓慢、均匀、切忌突然加压或卸载。 3) 张拉时发现油泵、油压表、千斤顶、锚具等异常情况时停止张拉,查找原因。 4) 张拉或退楔时,千斤顶后面不得站人
管理工作多是凭工作经验来实现完成,遇事缺乏思考,作业中的不规范行为,对于安全生产的深层次影响没有深入剖析,认为只要能保证安全,其他的都不关紧要,导致了好人主义思想的滋生。 整改措施:要加强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提高自身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严格落实各项标准化制度,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分清管理与爱护职工的界限,深入剖析惯性的不规范行为,认识到它会造成的不安全隐患
................................................. 67 、事故报告及分析制度 ........................................... 67 、高空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 68 、施工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