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试卷及参考答案内容摘要:

馈 b. 电压并联负反馈 c. 电流并联负反馈 d. 电压串 联负反馈 9. LC 正弦波振荡电路如图 19 所示,该电路( )。 a. 由于无选频网络不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b. 由于不满足相位平衡条件,不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c. 满足振荡条件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d. 由于放大器不能正常工作,不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图 19 图 110 10. 图 110所示电路出现故障,经测量得知 VE=0, VC=VCC,故障的可能原因为( )。 a. Rc开路 b. Rc短路 c. Re短路 d. Rb1开路 11. 与甲类功率放大方式比较,乙类 OC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方式的主要优点是( )。 a. 不用输出变压器 b. 不用输出端大电容 c. 效率高 d. 无交越失真 二、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如图 2所示。 已知 T1的 gm=1ms, rds=200k。 T2的 50 ,rbe=1 k。 (共 16分) 1. 画出中频区的小信号等效电路; 2. 求放大电路的中频电压增益 io /VVAV   ; 3. 求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 Ri和输出电阻 Ro。 图 2 图 3 三、在图 3所示电路中,静态时 Vo为零。 三极管为硅管, VBE=, 100。 (共 12分 ) 1. 试计算 Rc的值; 2. 算出此时电路的电压增益。 / io VVAV   四、分析电路(共 18分) 1. 电路如图 41 所示。 (1) 采用 v o1输出时,该电路属于何种类型的反馈放大电路。 (2) 采用 v o2输出时,该电路属于何种类型的反馈放大电路。 (3) 假设为深度负反馈,求两种情况下的电压增益 io1F1 /VVAV   和 io2F2 /VVAV  。 2. 某放大电路如图 42 所示。 为了使 Ro小,应引入什么样的反馈(在图画出)。 若要求 20VF A 所选的反馈元件数值应为多大。 图 41 图 42 五、电路如图 5所示。 设 A1~A4为理想运放,三极管 T 的 VCES=0, ICEO=0。 (共 14 分) 1. A1~A4 各组成什么电路。 2.设 0t 时,电容器上的初始电压 0)0(C v。 求 s1t 和 s2t 时, A、 B、 C、 D和 E 各点对地的电压。 图 5 六、在图 6 所示电路中, A1和 A2 均为理想运放,模拟乘法器的系数 1V1 K , i1v 为输入端两个对地电压的差值, 0i3v。 试写出输出电压 ov 的表 达式。 (共 8 分) 图 6 七、电路如图 7 所示,试指出哪些地方存在错误或不合理之处。 (共 10 分) 图( a)所示为 10 倍交流放大器,图( b)所法为压控电流源,图( c)所示为 100 倍直流放大器,图( d)所示为带整流滤波的并联式稳压电路,图( e)所示为串联反馈型稳压电路。 图 7 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 1. c 2. d 3. c 4. d 5. a 6. a 7. c 8. d 9. d 10. d 11. c 二、 1.略 2. )//( i2d1m1  RRgA V , ,)1( // Ve2be Lc22  ARr RRA V   3. k Ω3,M  RRRRR 三、 1. ,mA1/ B3c3CCC3  VRVI , k Ω80 . 1 2 m A , C2 B3CCceE2  I VVRRI 2.第一级 )//( b e 1 i2cV d 1  r RRA  第二级 )1( e3b e 3 c3V2  Rr RA   VVV AAA  四、 1. (1)电流串联负反馈电路 (2)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 (3) )(/ 73 7538io1F1  RR RRRRVVA V  11/ 3 53io2F2  R RRVVA V  2.为了使 Ro 小,应引入电压并联负反馈;要使  k2020,20 1fF RRA V ( Rf 连在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 T T2的发射极之间)。 五、 1. A1 组成减法运算电路, A2 组成积分运算电路, A3 组成反相器, A4 组成电压比较器。 2.   t tRRC 0 233AB d)(1 vvv ,有 t/s vA/V vB/V vC/V vD/V vE/V 1 - 3 3 6 0 2 - 6 6 - 6 9 六、 ,/ 1i12o1 RR vv  i31i21i12o /)2( vvvv RRR  七、图 a 同相端无直流偏置,需加接一电阻到地 图 b RL与 R 的位置应互换 图 c 为正反馈电路,应将同相端和反相端位置互换 图 d C 与 DZ 间应加限流电阻 R 图 e 基准电压应从运放同相端输入,取样电压应从运放反相端输入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试卷及参考答案 试卷三(本科)及其参考答案 试卷三 一、选择题(这是四选一的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共 16 分) 1.有两个增益相 同,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不同的放大电路 A和 B,对同一个具有内阻的信号源电压进行放大。 在负载开路的条件下,测得 A 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小,这说明 A 的( ) a. 输入电阻大 b. 输入电阻小 c. 输出电阻大 d. 输出电阻小 2.共模抑制比 KCMR 越大,表明电路( )。 a. 放大倍数越稳定 b. 交流放大倍数越大 c. 抑制温漂能力越强 d. 输入信号中的差模成分越大 3.多级放大电路与组成它的各个单级放大电路相比,其通频带( )。 a. 变宽 b. 变窄 c. 不变 d. 与各单级放大电路无关 4.一个放大电路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 14 所示。 当信号频率恰好为上限频率或下限频率时,实际的电压增益为( )。 a. 43dB b. 40dB c. 37dB d. 3dB 图 14 图 15 5. LC 正弦波 振荡电路如图 15 所示,该电路( )。 a. 满足振荡条件,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b. 由于无选频网络,不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c. 由于不满足相位平衡条件,不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d. 由于放大器不能正常工作,不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6.双端输入、双端输出差分放大电路如图 16 所示。 已知静态时, Vo=Vc1- Vc2 =0,设差模电压增益 100vdA ,共模电压增益 mV5Vm V ,10,0 i2i1c  VA V ,则输出电压 oV为( )。 a. 125mV b. 1000 mV c. 250 mV d. 500 mV 图 16 图 17 7.对于图 17 所示的复合管,假设 CEO1I 和 CEO2I 分别表示 T T2单管工作时的穿透电流,则复合管的穿透电流 CEOI 为( )。 a. CEO2CEO II  b. CEO2CEO1CEO III  c. CEO1CEO II  d. C E O 12C E O 2C E O )1( III  8.某仪表放大电路,要求 Ri大,输出电流稳定,应选( )。 a. 电流串联负反馈 b. 电压并联负反馈 c. 电流并联负反馈 d. 电压串联负反馈 二、判断下列管子的工作状态(共 10 分) 1.测得各三极管静态时三个电极对地的电位如图 21 a、 b、 c所示,试判断它们分别工作在什么状态(饱和、放大、载止、倒置)。 设所有的三极管和二极管均为硅管。 图 21 2.电路如图 22 a、 b所示,分别指出它们工作在下列三个区中的哪一个区(饱和区、夹断区、可变电阻区)。 图 22 三、两级放大电路如图 3所示,已知三极管的 5021  , r , r ,各电容的数值都足够大,在中频区可视为短路。 (共 15 分) 1.试说明 T1和 T2各组成什 么电路组态。 2.画出中频区的 h 参数小信号等效电路; 3.计算放大器的输入电阻 Ri和输出电阻 Ro。 4.计算中频区源电压增益 sos /VVAV  。 图 3 四、电路如图 4 所示,设所有运放为理想器件。 (共 15 分) 1.试求 Vo1=? Vo2=? Vo3=? 2V,极性如图所示,求使 V04=- 6V所需的时间 t=? 图 4 五、一正弦波振荡电路如图 5 所示。 问(共 12 分) 1. a、 b 两输入端中哪个是同相端,哪个是反相端。 请在图中运放 A处标出; 2.该电路的振荡频率是多少。 3. Rt 应具有正温度系数 还负温度系数。 4.在理想情况下的最大输出功率 Pom=? 图 5 六、多级放大电路如图 6 所示。 (共 12 分) 1.用瞬时变化极性法判别 T1和 T2 的两个基极( b1和 b2)中哪个是同相输入端,哪个是反相输入端,分别标以 +和 - ; 2.为了降低电路的输出电阻,应如何连接反馈电阻 Rf,试在图上画出连线,并说明是哪种反馈极性和组态; 3.在满足深度负反馈条件下,试写出闭环电压增益 iOF /VVAV   的近似表达式。 图 6 七、电路如图 7 所示, A和 A2 均为理想器件, Vz =5V。 (共 10 分) 1.试画出 2o1o vv 及 的波形(注意相位关系); 2.求出的 2o1o vv和 幅值; 3.求出 1ov 的周期。 图 7 八、电路如图 8 所示,已知 T1 和 T2的 VBE=, C1的放电时间常数大于( 3~5) 2T ,Vi=25V。 试估算变压器副边电压 2v 的有效值 V直流输出电压 VO和负载最大电流 IOm的值。 (共 10 分) 图 8 试卷三参考答案 一、 1. b 二、 1. T1截止, T2 倒置, T3饱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